「佛学」虚云老和尚: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学」虚云老和尚: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虚云老和尚: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
2022-03-12 03:01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
虚云老和尚法像(图片来源:资料图)
于宣统三年在上海静安寺成立佛教总会上海居士林请普说
今承众位居士邀请。略谈佛学。论到此事。老衲抱愧万分。盖缘自己毫无实行。虽然浮谈浅说。无非古人剩语。与我本没交涉。
想我佛为一大事因缘降世。垂训八万四千法门。总皆对病开方。果若无病。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则不可不服其药。
其方在我华夏最灵验者。莫过于宗律教净。以及诵持密咒。以上数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时。目下兴盛见称者。无越江浙。于台贤慈恩。东西密教。大展风光。诸法虽胜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
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
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
凡
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
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
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工。何愁不到极乐?
若专参禅。此法实超诸法。如拈花微笑。遇缘明心者。屈指难数。实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当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参一句话头。莫将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贪玄妙公案神通等;扫尽知见。抱住一话头。离心意识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将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单以这个疑情现前。自有打成一片。动静一如的时候。触发机缘。坐断命根。瓜熟蒂落。始信与佛不异。
沩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岂欺我哉?每见时流不识宗旨。谬取邪信。以诸狂禅邪定。讥毁禅宗。不识好恶。便谓禅宗如是。焉知从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独推宗下。超越余学。
若论今时。非但禅门。此外获实益作狮吼者。犹罕见
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工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工。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
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
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 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虚云一介山野之夫。智识浅薄。因承列位厚意邀来。略叙行持损益云尔。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观音塞却口。大士修从耳门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绝所有。切忌有无处藏身。当下观心自在否?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1677/
以上是关于「佛学」虚云老和尚: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学」虚云老和尚: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