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佛教净土宗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中国佛教净土宗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佛教净土宗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
印光大师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由道德伦常、因果报应与净土法门这三大部分所组成。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佛教信众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体现出浓厚的净土宗教育的特色,从而将佛教信众的世俗生活与对净土法门的如理修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契理契机,简便易行,这也使得印光大师的教育主张得到了广大佛教信众的接受和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印光大师所阐扬的教育内容体系对我们当今的佛教教育而言,仍是具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的。
印光大师的道德伦常教育
在印光大师的教育体系中,道德伦常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它也是印光大师教育内容中入世色彩最为浓厚的地方。印光大师所主张的道德伦常,与孔孟正统儒家所主张的道德伦常的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主要包括了人们在日常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中所应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一系列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规则。印光大师将道德伦常的修习,视作是佛教行者修学佛法、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所不能须臾脱离的根本和基址,倘若佛教行者不对世俗社会中所普遍遵循的道德伦常等加以勉力修习,那么其在佛法以及在净土法门的修学上最终都将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一无
在道德伦常的修习上,印光大师大力主张佛教行者应当真修实干、反察自省、积微惕厉,躬行实践,能如是笃实持久地修习下去,才能终有所成,获得修学佛法的真实利益。他为此讲道:“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圣贤之学,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始。况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乎。”可见,印光大师在道德伦常修习的问题上,还是恪守其一贯所坚持的“务求真修实干,切忌弄虚作假”的基本教育原则,主张佛教行者于此修学必须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如此方可契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般若妙道,否则只能是离道日远,难得实益。与此同时,印光大师还指出,佛教行者修习道德伦常亦当于起心动念、细微幽暗之处恒常反察自省,无有丝毫疏忽懈怠,渐次积功累德。那么,这样的人也就可以称为善人了,善人念佛,自然可以事半功倍,成果显著,也便可以获得念佛的真实利益。他为此讲道:“修善去恶,尤须在起心动念处,认真省察,笃实扩充而克除之。战兢惕厉,毋或怠忽,是为善人。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如基址巩固,万丈高楼,自可随意建造矣。”此外,印光大师也强调佛教行者在修习道德伦常时,还应当心存善念,勉力行善,倘若自身能力有限,不能亲自为善,亦当对他人所做善事真心赞叹,随喜功德。如果自己不能为善,反对他人行善嘲讽奚落,心存妒忌,则成无耻奸恶之小人行径,决定自取苦果。即所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基于此,印光大师主张佛教行者应当虚怀若谷,谦卑大度,韬光养晦,躬行实践,决计不可自作聪明,自高自大,夸夸其谈,尖酸刻薄。能做到前者,则其学养人品,自可渐次提高,超凡脱俗;若如后者,则其品格学识、心胸气度,自然低陋浅薄,难成大器,而其人生际遇也必定会崎岖坎坷,充满缺憾。即所谓:“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便可高出流辈。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
印光大师的因果报应教育
在印光大师的教育体系中,因果报应居于枢纽地位,是其教育内容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印光大师本人对因果报应学说极其重视,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屡屡看到他对因果报应的阐述和解读。通过对因果报应的阐释,印光大师将其所主张的道德伦常等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与净土法门等出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有机联合贯通起来,从而将三者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印光大师指出:“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印光大师认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根本原理,可用心性之理来完全统摄;而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一切事态,则可用因果来完全统摄。究极而论,佛陀与众生在心性上其实并无二异,而佛陀证得涅槃,众生沉沦生死,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两者在心性上存在着优劣差异,而是在于其各自于因地时的修持不同,因而在果地的受用便各不相同。因此,心性与因果之间乃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两者本是一体,只是一隐一显而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任一。凡是大明心性之理的圣贤,必定会深信因果,并对之大力崇扬,而凡夫众生倘若亦能够深信因果,依因起修,终究也必定会超凡入圣,证得佛果。这乃是宇宙天地间的一大公理,势必如此。基于此,印光大师强调:“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由其知有因果也,则必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于以知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终,不外因果二字。而为天下古今治乱持危,淑身觉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一大根据。”这里,印光大师指出,对因果律的阐扬乃是古往今来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圣贤们在其自身成圣证道后,又去教化度脱凡夫众生的最为根本的权巧手段和方式。只有当凡夫众生对于因果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信解后,才能按其自身资质禀赋的不同,分别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自觉自愿地修身养性、止恶修善,以期趋吉避凶、超凡脱俗、成贤入圣、了生脱死,直至证道成佛。可见,因果乃是一切“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要道,亦是天下古今一切社会平乱治安、觉世牖民以及众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根本依据。此外,印光大师还指出:“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由此,印光大师强调:“格物致知,慎独克念,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从凡夫地,乃至成圣作佛,均不可离。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如来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一皆是因果。若无因果,则人与禽兽无异矣,可妄说乎。”可见,在印光大师看来,因果律乃是宇宙天地间客观存在的公理和规律,从凡夫直至成圣成佛,所做一切修持,均不可脱离因果。倘无因果报应,则行善施恶均得同一结果,而古往今来一切孜孜以求,不畏艰辛修学成圣、成佛之道的人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亦是毫无意义,如此,则无人再肯行正道,修善法,从兹随顺物欲私心,肆意施恶享乐。这样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从而导致善举日稀,恶行泛滥,人心败坏,世道危乱。而人若不讲因果,则其所作所为,所感所应,几于禽兽无异,人伦之道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
印光大师的净土法门教育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因此,净土法门也就自然成为其教育内容中特有性组成部分。印光大师指出:“如来出世,说法度生,原欲一切众生,直下了生脱死,亲证无上觉道而已。但以众生根机不等,不能究
基于此,印光大师认为,正是由于上述种种依靠自力修学的佛教法门难以普摄一切根机的修学者,令其在业障烦恼未能完全断尽的情况下也能够即生解脱生死,因此,佛陀才特别宣讲出净土法门这一殊胜的佛教法门,以促使所有修学佛法的众生,无论其业障烦恼断尽与否,首先都能够尽其一生解脱生死轮回。净土法门正是具有这一特殊优势的佛教法门,而佛教行者修学净土法门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一特殊成效,这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即佛力的加持才得以实现的。印光大师为此讲道:“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普被三根,等摄凡圣。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有教无类,生正信者,咸得实益;即生了办,具烦惑者,亦预圣流。犹大海之普纳百川,若太虚之遍含万象。”又言:“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这里,印光大师指出,净土法门乃是佛教中的一大特别法门,其可以适合一切根机禀赋的佛教行者修学,不管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上至佛教修学的最高位菩萨——等觉菩萨,下至犯下五逆十恶重罪的罪孽最为深重的凡夫,只要是能够对净土法门真正生起信愿,并尽其一生之力专心持诵佛号,则无一例外,均可证成就。由此,印光大师强调:“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实诸佛圆满菩提,成始成终之道,亦众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脱之法。其理甚深,其事甚易,故致人多未能识其底蕴。或求人天福报,不敢直下承当;或舍信愿求生,专看念佛是谁。遂将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特立仗佛慈力即生高预莲池海会之法,仍成自力。以既无信愿,纵令亲见是谁,亦只是大彻大悟而已。倘烦惑未尽,则依旧轮回,浊恶境缘,迷失者多。欲了生死,当在驴年。可不哀哉!”印光大师在这里指出,净土法门理深事易,其所涵盖的内容大而无边,可广摄佛教一切法门、行门,乃大畅诸佛普度众生本怀的特殊法门,亦是众生了生脱死的高妙法门,因而,很多佛教修学者对这一法门的本质理体是难以完全悟解透彻的。鉴于此,佛教行者修学净土法门应当以尽此一生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为核心目标,而不应将其当作换取人天福报的资本,或是以希求凭借念佛行持而得到类似禅宗大彻大悟式的境界为矢的,如此即使所愿得遂,倘若烦恼业障仍未断尽,及其再一受生,多数均会迷昧自心,还是要轮转生死,难以出离,其解脱之期则更加遥不可及了。
结 语
总之,印光大师认为,佛教行者应当将对世间教育内容与出世间教育内容的修学来同等对待,不可偏废一方。他强调,倘若佛教行者修学好了诸如道德伦常等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也便为其更好地修学净土法门等出世间层面上的教育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若舍弃对世间法层面上教育内容的踏实修学,而一味地追求对所谓出世间层面上教育内容的孤立修学,则成为一种舍本逐末式的愚痴行径,无异于缘木求鱼,也终将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与此同时,印光大师还主张,因果报应乃是介于世间教育与出世间教育之间的一种具有中介和枢纽地位的关键性教育内容,佛教行者惟有对因果律这一关键性教育内容来加以真实修学,方能最终将道德伦常等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与净土法门等出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从而获得修学佛法的切实利益。此外,这里还应指出的是,在印光大师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中,无论是居于基础性地位的道德伦常教育,还是居于关键和枢纽地位的因果报应教育,归根结底,最终都是为了促成佛教行者修学净土法门获得成功这一目标来服务的,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净土法门应当算得上是印光大师教育内容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777.org/html/dalu/20150608977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中国佛教净土宗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中国佛教净土宗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3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