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慈善-捐助慈善事业要存有的三种观想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4-24 17:5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慈善-捐助慈善事业要存有的三种观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慈善-捐助慈善事业要存有的三种观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捐助慈善事业要存有的三种观想

慈善-捐助慈善事业要存有的三种观想
慈善-捐助慈善事业要存有的三种观想

我们要达到布施的最高境界,就要用到《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三轮体空”的智慧来观照内心。例如,你去捐助慈善事业,就要存有以下三种观想。

  第一、不要执着是“我”所捐的。

  因为从佛法的究竟了义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身体是因缘所生法,缘起缘灭,多少年之后“我”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只是个空相而已,不必执着。有些人在寺庙捐款之后就昂头挺胸,虎虎生威,感觉我

珠海佛教基本知识

捐了很多钱,我是大功德主。其实他不明白,虽然捐了很多钱,但因为太执着于“我”所捐的,生起傲慢之心,于是无漏的福德就变成有漏的福报了。

  第二、不要执着于所捐的对象。

  有些人捐助了贫困学生读书,多年之后学生有所成就,却从未来看过他,于是他内心里起烦恼了,觉得这个孩子不懂得报恩。想一想,你当初去帮助他的时候,就是想他来报你的恩吗?所以,一旦执着于你所捐助的对象,就会起嗔恨心,那么布施的福德也就漏掉了。我们要把对象也看成空相,“施恩不求报”,如此才能成就圆满的功德。

  第三、不要执着于所捐之物。

  有些人一时冲动,捐款帮助别人,结果事后冷静下来一想,我怎么捐了这么多,心里后悔了。其实,所捐之物多少年之后也不复存在,也是一个空相,但是所作之善却让你的福报转增,而且永远跟随着你。如果执着于所捐之物,就会生起

佛教知识归纳

懊悔心,布施的功德也随即打了折扣。

  所以真正的布施,是用“三轮体空”的空观智慧,观照三者皆不可得,心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样所得到的即是无漏的福德,是出世间的资粮,这个才是真正的得到。太执着地行善,心有所住,就是有漏的福报,看似得到,最终在轮回中消散磨灭,因此不可不慎。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777.org/html/dalu/2020050716833.html

以上是关于慈善-捐助慈善事业要存有的三种观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慈善-捐助慈善事业要存有的三种观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3246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