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的人生观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的人生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的人生观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著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有了一个准则——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赖耶识,以业力,以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具足应说是因缘果报。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这法则的特点,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结之果;所结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何因,得何果,这在因果法则上是丝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恶两面,种善因获善果,种恶因获恶报。因果通于三世,有因必将有果,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第二,自业力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众生的共业,后者是由于个人的别业。所谓业力,也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我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的贪欲、嗔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的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的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而这些善恶之业,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自阿赖耶识的立场来看人生: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
第四,自佛性的立场来看人生: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无异,只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沉沦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佛性终无损减,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孟子说:‘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为者当如是’,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是应如何的努力为善,以洗除本性上的无明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辉,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777.org/html/dalu/202011241739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的人生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的人生观;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3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