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梁漱溟」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梁漱溟」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梁漱溟(资料图片)
梁漱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观点、作为、举止。甚至照
2001.8.9佛教新闻
片。都能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
中国佛教网官网新闻
象。他在自我评价时。也把“不肯苟同于人”视为自己历来的两点长处之一。那么。他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他又为什么与众不同呢?
1934年。梁漱溟写过一篇题为《三种人生态度》的文章。当中的第一种。他称之为“逐求”。并解释说:“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纵观梁漱溟的一生。上列“逐求”的东西。他都看得很淡。甚至视而不见。他在回答艾恺的问题时说:“我总是把我的心情放得平平淡淡。越平淡越好。我的生活就是如此。比如。我喝白水。不大喝茶。我觉得茶。它有点兴奋性。我都不要喝茶;白开水好。我吃饮食。要吃清淡的。一切肉类。人家认为好吃的东西我都不要吃。并且我吃得还很少。”上世纪50年代初。梁漱溟在一个《自我检讨提纲》上。也写过这样的话:“志不在温饱。”“恶莫大于俗。以俗为耻。”许多事例表明。梁漱溟达到了这个境界。
梁培宽曾这样评价父亲:“一辈子的态度都是不谋衣食。不顾家室。不因家事拖累所奔赴的大事。是他的原则。”梁培宽拿自己为例回忆说。母亲在世时。家事都由母亲操办。1935年母亲去世后。父亲就把他
佛教结金丹新闻
们兄弟两人交给学校或亲戚家照管生活。而父亲对自己和弟弟的教育。一向采取放任的态度。“从小学到中学。父亲从不过问我的考试成绩。从没有向我要过成绩单。考大学这样的大事他也不管不问。我上初一的时候。考试成绩一般都是中等。父亲也没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一年寒假。学校突然通知我补考地理。那时是60分及格。我考了59分。通知单寄
佛教法会的新闻
来时。父亲刚好在旁边。我就给他看。他看了以后。一个字都没有说就还给我了。没有不满的表示或任何批评。我理解他的意思。不及格是怎么造成的。你自己清楚。不需要我说。我也说不出来;不及格之后应该怎么办。你自己也应该知道。也不需要我多说。”在梁培宽的记忆中。这是父亲唯一一次看到自己的成绩。后来涉及到“子承父业”的问题时。梁漱溟明确表示。如你们有此意。也很好。但他本人并无此要求。他的意思是。只要你将国家和社会需要作为考虑自己前途的出发点。干大事小事。干这种事那种事。全由自己决定。像梁漱溟这样以如此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在今天。恐怕是没人能做到了。即使是在当时。在当时的名家当中。也没几个人能做到。不仅是子女的成长。世俗所看重的许多“模式”。在梁漱溟看来。都不是不可以破的。例如过年。在梁漱溟的生活中就几乎不存在。1930年在河南辉县办村治学院时。他给亲戚写信说。看到老百姓生活之苦。就没有心思回北京过年了。那时兵匪不分。这个年。他是和衣而睡。在分不清鞭炮声和枪声中一个人度过的。1935年春节。他在上海访问军事家蒋百里。1936年春节是在梧州到南宁的途中过的。1938年初梁漱溟去延安。归途坐火车到开封时恰值大年三十晚上。他一个人住进河南旅馆。就这样把年过了。1939年春节。他正在前往敌后巡视的途中。2月18日的日记记道:“旧历除夕。车过三原。晤赵戴文于一花园中;晚抵洛川。途中落雪。”1940年春节。梁漱溟觉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便利用寒假带两个孩子去重庆北碚。除夕是在附近的缙云寺里过的。解放后。生活稳定。不再东奔西跑。过年时他也和平时一样。一般都是在写作。从没把它当做什么特别的日子。
很多名人在本业之外。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爱好。上世纪30年代。留美女学者俞庆棠曾问梁漱溟有什么爱好。梁答:我的爱好是思考问题。俞听后说。这太可怕了!思考问题本是一种工作。怎么能够当做爱好呢?梁漱溟的一个学生有一次和梁漱溟夫妇同坐一趟火车。见梁夫妇间一路无话。就对梁漱溟说。旅途中应该聊聊天。怎么你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梁漱溟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在闲着。你看我闲的时候可能是我最忙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个“爱好”。梁漱溟在北大教书时一度脑子总停不下来。以致严重失眠。身体不能支持。向蔡元培校长提出过辞呈。他曾说。自己的头脑“好像一条长的绳索。发挥放射出去。就收不回来”。他也曾在一个记事本上写过这样两句话:“思想就是消遣。工作不是负担。”
梁漱溟信佛。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佛学家。但他从不烧香拜佛。家里也从不供奉佛。入庙也只是参观式地看看。梁漱溟的信佛。和芸芸众生从利害出发许
佛教论坛的新闻
愿还愿那一套是两回事。宗教信仰在境界上有高低之分。后者满足于偶像崇拜。心态上并没有脱俗;前者则是从佛理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梁漱溟正是出于对佛教教义、教理的理解和推崇而走进佛学的。但形式上的一些东西。他并不去追求。例如他的食素。和僧人的吃斋是不一样的。类似牛奶、鸡蛋这些能提供人体必须摄取的营养的食品。他并不一概拒绝。梁漱溟被称为新儒学的奠基人。但他从不以这个称号自居。就是对孔子的学说。自己也只是在其殿堂之外往里看。看到了一些。还不敢说已登堂入室。只是比有些人多一点罢了。他的这种学术境界。在当年和今天。都是十分难得的。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0/06/100741115596.html
以上是关于「梁漱溟」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梁漱溟」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