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梁漱溟」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7-18 00:5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梁漱溟」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梁漱溟」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

「梁漱溟」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
「梁漱溟」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

图片来源:资料图

梁漱溟是蜚声中外的儒学大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和佛教的关系。他一生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用“无我”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效力。由于他长年茹素且不蓄发。

乌鲁木齐佛教寺院新闻

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我前生是个和尚

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九十四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即席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来生。有前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

梁漱溟一语惊人。他与佛结缘说来话长。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九日。北京米市一个世宦家庭。一名瘦小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他就是驰名文坛的梁漱溟。时任内阁中书官职的父亲梁巨川。寓光大鼎新和长寿之意。给孩子取名焕鼎。字寿铭。梁漱溟五岁发蒙读书。六岁还不会穿裤子。瘦弱多病而且呆笨。直到九岁。在父亲的启发下。逐渐从湖涂中清醒过来。他历经两度私塾。十三岁考入顺天中学。渐渐养成习惯。他看到家里的佣人天天干活做饭。洗衣服。很是辛苦。便问她们是否辛苦。而她们都说习惯。脸上常有知足的笑容。自己家产富足。父母疼爱。不用操任何心。也挑不出任何不满意的地方。但内心却常常感到很纳闷。这是为什么?他为人生问题感到困惑。反复思考。悟出这样一个理:人生的苦乐不在环境。而在自身。即在主观。其根源是自己的欲望。满足则乐。不满足则苦。第一个欲望满足了。第二个欲望又来了。而欲望是无法全部满足的。

那时北京琉璃厂西门有个有正书局。出售上海狄葆贤主编的《佛学丛报》。当时梁漱溟对佛教的大乘、小乘尚不分晓。什么密宗、禅宗也不明白。但见到佛书就买。买回家就读。渐渐地发现自己对人生苦乐的探求与佛学合拍。于是边学边钻。渐渐入了门。十六岁的他开始对人生的烦闷。倾向印度出世思想。

梁漱溟十八岁时。母亲张太恭人病重。她拉着梁漱溟的手亲切地说:“儿呀。娘最挂心的就是你的婚事。你妹妹的同学陈英年。聪明伶俐。我很喜欢她。你就和她订婚吧。”早有出家为僧之念的梁漱溟听了之后。很久才回话:&ldq

关于佛教新闻报道

uo;妈。我一辈子不结婚。”母亲听了很气愤。指着梁漱溟说:“你胡说!”这时。梁父在一旁劝解说:“这个孩子是有向上心的。他总会走正路的。”就这样。梁漱溟拒绝了母亲给他订婚。

辛亥革命时期。梁漱溟在甄元熙的介绍下。参加了同盟会。在京津支部主办的《民国报》任编辑和外勤记者。社会的黑暗、官场的下流行径。使梁漱溟很快地感到厌倦和憎恶。他辞去了记者工作。在家闲居。攻读佛典。从二十岁开始长年素食。且不蓄发。俨然一个在家和尚。

梁漱溟喜和僧人接近。并和他们交朋友。民国十三年春夏之交。因严重失眠。住进北京万生园内一个叫极乐寺的破庙养病。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山东人。头大脸长。身高体瘦。叫省圆法师。梁漱溟一见到他就觉得似曾相识。省圆法师住西厢房。梁住靠殿的北房。他每天跟老和尚一样食粥。吃完就同去散步。谈及佛学方面诸如造业、启惑、受苦等知识。十分地投缘。可是有一次。当梁漱溟谈及在北大讲授印度哲学。里面包括佛教时。老和尚忽然正色批评他说:“你不要胡说八道。你懂什么?”老和尚的直率。让梁心里佩服。忙点头称是。梁漱溟在极乐寺住了四十多天。和老法师交往甚深。得知他开悟后还在静修。连称他是个了不起的禅宗和尚。梁后来还对人说:“我一生佩服再没有见过第二人”

非同凡响的《究元决疑论》

梁漱溟为何当上北大教授?话得从他的佛学著作《究元决疑论》说起。

西安有个古庙。珍藏一套古刻本《大藏经》。康有为到西安时。看到这部经。便将它带出陕西。据为己有。西安各界人士知道了。大为震惊。将《大藏经》追了回来。梁漱溟送妹妹赴西安教书。听到这件事。感到有些法律方面的问题弄不清。回到北京后。向名律师兼记者者黄远生请教。他当时穿着长衫。一副中学生的样子。但黄很热情地接待并指点了他。使他深受感动。梁漱溟又拿出他写的《晚周汉魏文钞自序》向黄远生请教。黄看了之后。写了一篇长文《晚周汉魏文钞序》发表在《国民公报》上。对梁的编写作了极高的评价。二人自此交往更深。

袁世凯称帝前夕。黄远生在袁的亲信的威逼利诱之下。写了一篇对帝制既赞成又不赞成的前后论调不一致的文章。因为黄是名记者。袁的亲信硬逼他再写赞成帝制的“劝进”文章。黄于是逃到美国。不料刚落脚。就被华侨误认为袁世凯的亲信杀死了。这消息引起梁漱溟的极大伤感。他后悔没有把自己所知道的佛学人生道理讲给黄远生听。于是写了一篇《究元决疑论》的文章。发表在1916年6—7月的《东方杂志》上。

文章归结佛法。开头就说:“余欲造新发心论久而未就。比见黄君远生《想影录》。悲心愤涌不能自胜。亟草此篇。愿为世间拨诸疑惑苦恼。惜远生不能见矣。”

接着。他把古今中外学者如西方的康德、叔本华。中国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在如何对待宇宙人生问题上的论述。统统批评了一通。而独推崇佛家之言。并告诫人们说:“世人所当省者。则所有中西哲学、心理学、德行学家言。以未曾证觉本性故。种种言说无非戏论。聚讼百世而不绝者。以此相较。不值一笑。惟彼土苴。何足珍馐?拨云雾而见青天。舍释迦之教其谁能淑?呜乎!希有希有!”

文章谈及人生苦乐。梁漱溟认为:人间苦乐我皆因有欲之故。若无有欲。那就没有苦乐了。并批评那些崇拜西方文化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是鼓励人们向外发展。去追求名利和享受。于是名利与享受的欲望越来越来高。永无止境。

文章从“究元”(究竟元真)与“决疑”(行止之疑)两方面阐述佛家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此文非同凡响。发表后即引起学术界注意。蔡元培在上海看到这篇文章。认为很好。立即聘往北大讲授印度哲学。没有考上北大的梁漱溟因此却当上了北大教师。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读过《究元决疑论》单行本。1938年赴延安会见毛泽东时。毛泽东记忆犹新地说:“梁先生。您还记得不?民国七年在北京大学。您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馆员。读到你的《究元决疑论》。还蛮佩服你敢于向名人挑战的精神呢。”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由于梁母与北洋政府内阁司法总长张耀曾的姊弟关系。梁漱溟担任了司法部秘书。张勋复辟后北洋内阁改组。梁辞去了秘书工作。南下苏、杭。后又去湖南。他原打算到衡山出家。完成宿愿。一路上见到溃兵流窜横行抢窃 。村民被害而无人去救的情景。“天哪。天哪。我们不能再活了”的呼号声。使梁漱溟十分难过。战祸惨烈。良心不忍舍去众生。他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台湾佛教近期新闻

梁漱溟返回北京。写了一篇《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文章。“以示不出家。当为社会谋福利的愿望”。他呼吁社会各界组织国民息兵会。以共同阻止内战。他自费印刷数千册。分送各界人士。在文化界引起很大的轰动。

梁漱溟没有当上和尚。却仍过着出家人的生活。以出家人的精神从事讲学活动。他在北大开设印度哲学课程。把佛家学说立于大雅之堂。开创了以哲学家地位来研究佛法的先声。他把印土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讲义。合纂为《印度哲学概论》出版发行。后来又编了《唯识述义》。以弘扬佛法。

北大。是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按梁漱溟说。这是很容易引起争名好胜之心的。与怀着出家念头的他极相矛盾。1924年。梁漱溟辞去了北大教席。以佛家救世精神。倾其毕生精力。探求中国民族自救的道路。他以“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愿望。在河南、山东等地从事乡村自治建设。1931年。他以一副佛教徒的心肠。创办了山东邹平研究院。在《拿出

佛教群骗局新闻

家精神来做乡村运动》演讲中说:

“真正的和尚出家。是被一件生死大事打动他的心肝。牵动他的生命;他看到众生均循环沉沦于生死之中。很可怜的。所以超脱生死。解决生死。遂抛弃一切。不顾一切 。”

“现在我来做乡村运动。在现在的世界。在现在的中国。也是同和尚出家一样。我同样是被大的问题所牵动。所激发;离开了友朋。抛弃了亲属。像和尚到庙里去一般地到此地来。因为此事太大。整个地占据了我的生命。我一切都无有了。只有这件事。此时即如出家的和尚。出家时觉得世人都是在做梦。而自己甚为孤独。但多数人仍占在他的心中。佛家原是为众生。悲悯众生。为众生解决生死问题。这种不忘众生。念着众生的心理。作为乡村运动的人。应当仿效。而普通和尚很少这样活动。这样决心。自动发愿出家;如果那样地出家。等于未出家;他虽然出了家。不过随便念念经。其生活同世人一样无聊。这样的生活是无味的……”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

“我今在佛前顶礼。披沥一心作忏悔。无始以来贪嗔痴。身语意业罪垢重。或有覆藏不覆藏。而今一切深惭愧……”

这是梁漱溟1954年春初住进北京医院写下的在佛前顶礼的《发愿文》。他为何发此深宏大愿表示忏悔?话得从不久前和毛泽东闹别扭的事情说起。

1953年9月8日。梁漱溟以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听了周恩来总理作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在第二天下午的小组会上。梁漱溟发言表示对总路线的拥护。散会时。毛泽东和周恩来走过梁的座位。向他致意。期望他明天继续发言。表示一定不负重托。

国难时期。梁漱溟为探求救国之计。曾两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待。并且有了亲密的交谈和友好的争论。解放后。梁应邀从四川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主席对他的工作、私生活、住居作了妥善安排。并派车接他到中南海。征询对国事的意见。晚餐时。梁漱溟称自己是素食的。有一二个蔬菜就行。可是毛泽东知道后。就大声传话:“我们也统统素食。全用素 。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梁为此很激动。在席上。毛泽东告诉他:“梁先生。我也吃过素。那是在沙滩。路过一个小馆子。看见宰羊。其状甚惨。从此吃素。不过后来回湖南又吃荤了。”梁漱溟觉得和主席感情融洽。以后。每一二个月就有一次交往。两个都共进素食。

梁漱溟是一位善于解剖自己。真正有勇气承认有错误的人。有人以他一生著作等身。《乡村建设理论》、《东方学术概论》、《儒佛异同论》。以及高龄晚年完成的《人心与人生》等著作在学术界影响极大。而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者”。而他则自称只是一位笃信佛学的教徒。说“我一生所忙碌的事业。都是以出世者悲天悯人的心肠。从事入世工作”。由此乃能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这是梁漱溟常常题赠别人也是勉励自己的箴言。

1988年6月22日。梁漱溟结束了他九十五年的一生。弥留之际说:“我要休息。我要安静!”

“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即心是佛佛即心。心佛众生不差甚。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此心好莫昏昧去。留得当前做主人……”

我们似乎听到梁老轻轻地念着这首写于“文革”期间被抄家后的偈诗,轻轻地走了,走了,永远安静地休息了。

佛教经文念诵 新闻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1/01/111739137889.html

以上是关于「梁漱溟」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梁漱溟」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288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