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五台山佛乐古朴典雅 传承困难令人担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五台山」五台山佛乐古朴典雅 传承困难令人担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五台山佛乐古朴典雅 传承困难令人担忧
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佛乐以委婉、清秀为特点;北方佛乐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呈现古朴、典雅、庄重和肃
五台山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圣地。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相伴。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变作为北方佛乐的
五台山佛乐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唐代。由于佛教仪式的日益集体化、规范化。五台山佛乐达到繁盛。形成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元末明初。乐器被引入五台山佛教。除为经文诵咏伴奏外。还要演奏乐曲。使五台山佛教仪式的艺术性得到很大提升。到了明代。五台山佛乐又有新的发展。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的特点。清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青睐藏传佛教—— 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便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目前。僧人掌握了演奏技巧的五台山佛乐有20多首。在法事活动中常用的有《华严会》、《普庵咒》、《千声佛》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五台山佛乐也在发生着变化。新一代僧人已开始学习简谱和西方的乐理。同时。一些新编的佛乐则采纳了不少当代流行歌曲的乐谱。一些香客认为。这样的佛乐更易上口。也容易深入人心。分类
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
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音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或“合念”。经文音乐主要有四种形式:一种是带有乐器和法器伴奏的唱经。僧人们称其为“和(音格)念”;第二种是不带伴奏、只用法器击节的唱经。僧人们称其为“令调”;第三种是有简单旋律线条的“吟诵”;第四种是以语言自然音调为基础、和着木鱼敲击节奏的“诵经”。僧人们称其为“直数”。
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有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山庙堂音乐的精华。
传承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传承方式是传统的口传心授。学习时。徒弟首先要把乐器上每个字的位置记牢。然后学习唱谱。学习唱谱时。师傅首先依照工尺谱(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所提供的曲调框架。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是个人的爱好和习惯。依据板眼一句一句施教。待徒弟唱会并背下来之后。再拿乐器依字找音(俗称“捏眼”)。慢慢奏出旋律。每一首乐曲的每一句都需要这样去教。所以。如果没有师傅的传授。徒弟仅有乐谱也是唱不出曲调的。这种教授方式。使每一首乐曲旋律由于师傅的不同而产生些微的差异。。同时。也形成了相同曲调有多种不同唱法的现象。使乐曲显得非常丰富。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曲调的基本风格不会变。五台山僧人在点笙(调音)方面有独特的技艺。
但是。五台山佛乐的不断萎缩十分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前。五台山的一个寺院就可以组织起若干僧人组成一支相当规模的乐队来演奏佛曲。但是现在一个寺院如果想要做一次传统佛事。需要由几个寺院共同凑人。才能组成一支小规模的乐队。二是。在一部清宣统二年曲谱的抄本中。记有曲调200多首。而目前青、黄庙恢复的曲目仅二三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0/08/063110117889.html
以上是关于「五台山」五台山佛乐古朴典雅 传承困难令人担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五台山」五台山佛乐古朴典雅 传承困难令人担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