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超然法师:闲能养心,闲能入道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7-29 00:5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超然法师:闲能养心,闲能入道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超然法师:闲能养心,闲能入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超然法师:闲能养心,闲能入道

“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顺治皇帝曾经感慨地如是说。若非心临其境者。断然不能发出这等肺腑之言。

如何是僧家之闲?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么?

倘若如此的话。恐辜负了老佛爷出世之大事因缘了。也必将为世人所不齿。

恰如十年

福建省佛教新闻

前的一件往事。当时在天台山教书的时候。每每独自漫步于佛陇峰头。在山色云影当中经行观照。

一天。正是炎炎夏日。烈焰当头。而我一如既往地独自经行着。目光所及似乎空无一人。忽然间。路旁的麦田里清晰地飘来了一句话。虽然是当地土语。这回却听懂了。是一位农夫老者的精彩句子:

“和尚驴。头光光。”

当我下意识顺着声音看过去的时候。他却依然低着头。若无其事地继续蹲在田里锄草。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连我都不由得钦佩他的非凡定力了。

转瞬间。我已理解。一位顶着太阳辛勤劳作的农夫。

吉林省佛教新闻网

看到一位游手好闲的和尚时。自然该有怎样的不平心绪了。遗憾的是。他并不了解什么叫做和尚;他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佛陇山上的每一寸土地。最早都是和尚们开垦出来的。

人们只知道“天下名山僧占多”。殊不知。天下名山。最早都是僧人和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只有他们。才无惧于虎豹豺狼。无惧于生。或者死。他们也是山林植被数千年的种植者和看护者。

回到房间。我随手写了一首诗。记录下这件事:

“佛陇本佛山。农夫占作田;

伏天挥汗雨。犹自骂僧闲。”

“游手好闲的和尚们”——大概人们就是这样看待我们的吧。

然而。本文所说的闲却并非如此。

大约说来。心中无牵挂。事上无追求。才是真正的闲。

不过。通常来说。既然心里都没有牵挂了。对于事情也没有追求了。表面上看来。的确很像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样子。也难怪人们会这样看待僧人了。

有个国家例外。那就是印度。

从印度回

佛教新闻甘肃

来的人。总会提及印度人的懒。印度的脏、乱、差。不思进取等等——他们把这理解为落后。

我听到了。却无比神往。

他们不知道。印度人有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美德——他们从内心深处向往清净无为的修行。

他们懂得知足。

他们尊敬山林当中的闲人。如同尊敬圣人一般。

印度人会虔诚地把食物送到山林里面。恭敬地礼拜并供养那些无所事事独自修行的闲人。

即使佛教在印度被消灭了近千年。印度人也不曾改变这个伟大传统。

佛教论坛新闻

——作为重要的缘起之一。贤劫千佛都将因此而诞生在印度。

只有闲人才能成佛。

否则的话。悉达多太子就不用舍弃王位而出家清修了。

有时。我会想。我们这个国度或许太缺少闲人了。

周围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忙些什么。到底在为什么而忙碌着。这些忙碌到底有什么意义。

人们无暇考虑这些。他们只是团团转地忙碌着。

——尽情展现着所谓不可思议的业力。

闲。真地有那样困难吗?

不见得。

回忆一下从前的自己。大学毕业有了不错的工作。通过努力。也有了不错的工作成绩。可是。自己的心很清楚:

它并不快乐。

恰在此时。有缘看到了佛经。稍微读进去以后。就不由得不神往于其中坦荡悠闲的心境了。

原来人生的境界可以如此地宽广。

再看一看历代高僧的事迹。原来人的一生可以这样度过。这样洒脱地度过。

这就是它所需要的——我的内心这样告诉我。

一个人怎么能够辜负自己的心灵呢!

也许我将因此而辜负许多人的期望。但这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回头看来。那些所谓的期望无非是“别人”的一些妄想而已。

那些所谓的期望。和释迦牟尼父亲的期望比起来。能算得了什么呢!

赋予我们期望的这个“别人”。主要指自己的父母、师长和亲人。以及挚友。

越是亲近的人。越会成为心灵自由飞翔的障碍。

因为他们牢牢地牵挂着我们。我们不由得也牵挂着他们——这就是业。

所以。古人怎么说来着——

“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千真万确。

我终于义无反顾地扔掉了一切。做了一个彻底的闲人——世人眼里一个无所事事的和尚。

然而这只是人们不负责任的猜想而已。如果让他们也来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恐怕他们就不会这样说了。

试想。一位来自城市生活的知识分子。和五、六位同样发心出家的道友。共同住在一眼窑洞里面。每天早晨三点半起床。四点开始烧火做饭。利用劳作的间隙。勤奋地背诵着令人头痛的楞严咒。等到大众师们早课结束以后。六点钟准时开饭。

锅碗瓢盆洗干净了以后。通常是七点半了。这时可以回到窑洞里休息一下。九点整。又要为午餐而忙碌了。中午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通常是一半用来午睡。另一半用来洗衣服。整理个人卫生。或者散步等等。

下午三点半开始准备晚饭。直到六点多结束。晚饭后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从六点多到九点半熄灯睡觉。也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时。在昏暗的灯光下。大家七嘴八舌地念着经文。背着咒语。诵着佛号。等等。也有人喜欢清静。自己到院子里去拜佛、经行。

在九十年代后期。我们这些准备出家。或者刚刚出家的人。寺里每个月会发给十元到二十元的生活费。正式的名字叫做“单资”。

当时。我就是这样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

必须要说的是。即便如此。这样的生活也远比我自己以前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在规律的作息当中。简单而纯粹。没有什么过多好想的。衣食无忧;也没有什么好牵挂的。过去的都在渐渐地远去。

随着出家生活的继续。我的心逐渐闲了下来。劳动内容也从做饭变成了其它。比如做寺院的出纳。乃至于后来的讲课教书等等。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个寺院告诉过我:

“哦。你就安心修学吧。其它什么都不用

中国佛教藏密新闻

管了!”

这倒不是常住不慈悲。而是如今的寺院里。几乎每一个寺院都缺少管事和做事的人。都缺少可用的人。或者。有些寺院干脆就把僧人当作了打工者。让他们服务于领导拟定的经济指标和创收计划。美其名曰:“带动地方经济”、“为社会做贡献”等等。

——正是这种潮流使得“职业和尚”大量涌现。不能怪谁。众生业力使然。这也算是佛教的“中国特色”吧。

我就是这样一个闲人。当把寺院交给的工作完成以后。尽量闲下来去念经闻思修的人。

承蒙佛陀的慈悲!

承蒙三宝的恩德!

这样很好。无家一身轻。在大多数寂静的清晨和夜晚。我都可以念经、思维和禅修。

能够衣食无忧地修学。除此以外还需要什么呢!

我的心逐渐平静了下来。法义变得如此明了。仿佛不是佛说的。而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样。

越是如此。我越加体会到了闲的可贵——这是奔波于尘世当中的人们。从来所不知道的。在杭州永福寺住的时候。做事、念经之余。我时常用这样一首偈语来警醒自己:

常结法缘。少结人缘;

但用慈悲。不留情愫。

对于真正想修行的人来说。僧家之闲首先意味着尽量地减少人事往来;然后。把一切东牵西挂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一个人静静地修学。

让心闲下来吧——它自然就会有智慧了。

然后。你就会明白:

闲能养心。闲能入道;

闲能了生死。闲能度众生;

闲能圆满无上菩提。

祝愿这个世界。多一些僧家之闲。

访问法师的博客:http://club.fjdh.com/32879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0/08/081220118557.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超然法师:闲能养心,闲能入道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超然法师:闲能养心,闲能入道;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398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