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禅宗」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10 00:4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禅宗」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禅宗」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

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

「禅宗」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
「禅宗」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

图片:北海禅院网站

 一、 以正见为基石

  禅宗的修持奠基于正见。这是修行人的真理标准。即便没有立刻变成证验。也已经是非常确定的修行趣向了。这类正见来自佛教的核心义理“般若”。禅的正见是离不开般若的。最为明显的是对于世界、人生等现象界的直接判断——佛教世界观与人生观。一旦确定。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它。明末憨山大师将其命名为“决定之趣”[1]。大致相当于常用佛教名词“定解”。

  这种正见。将能确认正见的“自我”也纳入其中。说是虚假的。因此。最终获得真见地的主要难题便是“以楔出楔”而“依我离我”。历代禅和子们都看重“积功累德”对禅修的直接负累。既不失德而又增持盈满。则必有倾倒之危。如《道德经》所言“持德不如无德”。才能真正“进德”。所以禅和子极重“破相”。破除一切功德表象的存在感与执着。看重“破持德之相”重于看重“持德本身”。一切以实际禅修的进展而不执着为第一要务。

  二、 心的构成与修行原理

  禅宗的修行原理。就像“解铃先看系铃”的道理一样。根据心的构成来路。来确定修行的路线。佛教正见是不承认实有身心的。因为依据“身心妄有”的原理去修行。所以修行方案往往不拘一格。因此禅门的修行手段多种多样。以直指顿悟为上乘。由于生死凡夫最直接的自我感受是“心与身的关系”。所以。修行的原理和起点也就基于心与身。依息相(气)和念头相关的道理。来确定用功的方法。

  憨山大师认为。在平常人的生命中。人赖“气”而有生命。以“妄有之缘气”于中积聚而假名为心。心随气行。心妄动则气愈刚。气愈刚则心愈动。形成恶性循环。修行的工夫首先在“制

中国佛教新闻视频

心”。“制心”先要“制其气”不使“妄动以薰心”。又制其心不使“妄动以鼓气”。

  这样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心静则气自调柔。工夫进展。则“怒出于不怒”、“如婴儿终日号而不嘎(shà)”。修行便逐渐纯熟。

  三、 魂魄与意志精神

  禅宗的修行。虽然根据般若指示以身心为假名。却也依据众生执习而确定了大众可行的入门修行方案。本宗越到后期越重视参研《楞严经》。其中第九卷。将魂魄意志精神作为解除贪嗔的两种必要元素来解读: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澈。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楞严正脉疏》引灌顶大师主张说:“扁鹊《难经》[2]说五藏。藏者。人之神气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楞严指掌》[3]云:“气之上升者为魂。下沉者为魄。敛静者为志。散动者为意。充和者为神。浸润者为精。”

  虽然心是由缘气积聚而成。而普通人因为思想纷扰情绪动荡。而使“意”越来越散动。时常松懈散乱。而使“志”越来越趋向沉迷。生计奔波体力劳损使“精”涣散不可收拾。终生虚耗劳用不止使&ldq

上海市佛教新闻

uo;神”亏损如长河决堤。“魂”向上散不能守静。“魄”向下沉无行动力。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魂魄精神意志一一散懈不能凝聚和合。

  四、 收散致聚

  禅宗修行的起步。是收拾身心而脱离散乱的。一旦魂魄精神意志各守其藏。顺乎精神意志的根本特性。便逐渐得到身心安定。达到修身的目的。

  《楞严经》说:“余皆涉入”。大意是说:魂魄精神与意志。原本是可以相互摄入的。魂原本以上升为特性。但它也可以下沉;魄原本以下沉为特性。但也能上升;它们可以这样相互涉入。意志精神也可以如此相互涉入。涉入以后则“互为宾主”。魂若下沉则魄为主而魂为宾。魄若上升则魂为主而魄为宾。精神意志皆可相互摄入互为宾主。

  如果不能做以上的工夫。人死而埋藏消散了。魄便归沉于大地。魂也消散于虚空。精神意志也各自分散。归于新的因缘。在活着的人而言。身体就像车船一样。承载着精神魂魄意志。如果它们能够相互合作。归合在一起而不离开。便妙契真如。与《道德经》所说的“载营魄抱一”的道理相同。如果不能和合相互背离。无度损耗。则生命如长河决堤。寿算都难以期待。哪有积累功德、成就道业的可能?

  因此。修行的初步工夫。有一条不言的轨则。便是魂魄、精神、意志的“收散致聚”。从而获得道业的健康基石。

  五、 意守的价值

  高峰禅师说:“将话头如一石子直沉潭底不起他念。七日之中不悟。截取老僧头去!&rdqu

江苏省佛教协会最新新闻

o;净土宗的经典说:“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现在其前……”。禅宗的话头工夫最讲究的便是“打成一片。绵绵密密”。根本原理还就在一个“专”字。禅宗门下微妙殊胜的成就案例都在反复阐明此一道理。

  高深的入道工夫源于起步的用心方法。这里当然要谈到“守意”的问题。确认“守意”工夫的价值。凡人的颠倒生死业由身心去推动。解脱之道自然要基于人的身心。身心的方位上下都关系到“守意”的功用。《道德经》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当魂散动时。注“意”于魄的方向。则自然魂归;魄力消沉的时候。注“意”于魂的方向。则自然魄健(魄力强健)。《童蒙止观》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著。将这类功夫称作“对治”。一是对治昏沉与沉没、二是对治掉举。意志精神无不如此。意散时注“意”内守。则意稳神安;志迷时注“意”不动。则敛静心明。

  很显然。“意守”是有其特殊功用的。佛教各宗都有“意守”的修行方法。这是一套收拾散动以归心魄的理路。历史以来虽不明言。其实是修行者们反复摸索的真实经验。

  对大众而言。若论修行的真正难点。还在这入手工夫上;而入手工夫的真正效验。恐怕还得从“意守”得来。意守的作用应该要确认。虽然来自妄心。但却有“以妄治妄、以楔出楔”的功用。

  六、 上下求索、动静一如

  “意守”是个死题目。心的问题是复杂的。意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在烦恼方面。心过上浮。便形成掉举;心过下沉。便形成沉没与昏钝。在这些问题面前。必须要善于调治。不定时地使用对治方法。使心的状态脱离僵局;上扬掉举则以方便使其下行。沉没昏钝则以方便使其上行。因为执着背离本性。就在上下调整的过程中。其心会时常得到回归的机缘。

  虚云老和尚有诗云:“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拨火煎沤”[4]。恐怕。这不光只是人生志向情怀的抒发。极其相似于上文所说的“反复调整心理环境”的禅法经验。

  《楞严经》说。魂魄常有离合。而若合一持久。则成善种。得善境界。不作圣解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则受群邪。《道德经》说。营魄抱一。魂魄合二为一。证道便有希望。依《憨山大师道德经直解》中的说法。修行人工夫纯熟。不会只是“魂归于魄”。也不会只是“魄归于魂”。而是“处静时魄归于魂。则魄与魂合。静而常动。虽寂寂而不昏沉”;“处动时魂归于魄。则魂与魄合。动而常静。虽惺惺而不乱想”[5]。

  动而常静。有似于付大士“桥流水不流”[6]的说法

莆田佛教论坛大会新闻联播

;静而常动。则相似于泰国阿姜查尊者“静止的流水”的说法。

  憨山大师云:“道若如此常常抱一而不离。则动静不易。寤寐一如。”又云:“魂与魄合。则动而常静。虽惺惺而不乱想;魄与魂合。则静而常动。虽寂寂而不昏沉。”[7]

  上下求索工夫的极致。不光是静中工夫各自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在动中的一切功用。也照常不移不易。工夫还需向下审问。下审其用。更进一着。在现实生活中。爱民治国的大士虽然也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关键。但修行人的第一目标仍是“治身”。此一工夫做得圆满。天下事自然是“圣人有天下而不予爱民治国。可无为而治”。

  普通人接人应物。由心不虚。治乱之间。其心常有留藏。所以心日茆塞不能豁见。上下求索。动中静中的工夫。必须做到为人处事。来无粘滞去无踪迹。以心应物毫无留藏。这才是真正动静一如的高尚修为。

  七、 涤除玄览能无疵

  当以上动静不易合一不移的工夫越来越纯熟。所形成的妙境。修行人容易将其境界览在胸中。执之而不化。成为一种通病。《道德经》称之为“玄览”。必须将其一一“涤除”。净尽无余。修行工夫才能上升至道的极致。

  憨山大师在修道过程中便曾遭遇类似的问题。表象为微妙诗词不断涌现无法抑制。最终经道友点拨工夫日深才脱离纠缠。这些用功过程中的善恶境象。禅门的对待方法多提“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像“贴肉布衫”。往往是修行者最紧要的微细习气。执著程度当然不同一般。不是一番寒彻骨。难得梅花扑鼻香!

  八、 徒说无益、要有受用

  禅修的事。本不是用来谈论的。所以常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能说不能行。戏论无边际”的警策之言流传在禅门。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8]古人早有交代。修行的事。光有喜好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行是不济的。这最多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矣。修行。必须历经长时间的熏修和摸索。最后在身心方面产生了修行的效验和觉受。才会有真实的信心产生。

  以真实的信心为基石。不断进修。自然胜进而充实。充实之谓美。而有光辉。则谓大。大而化。圣而不可知(无知、非见闻觉知)的地步。便进道了。

  九、 来去不留痕迹的修行生活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也是禅门修行人的心态。阳施阴受。物之阴者谓“雌”。有留藏之意。“天门”指天下之所从由。“开阖”指治乱之际虚通出入。人心虚灵。应事接物。由“天门开阖”而经通天下。即便在大生大死的命运抉择面前。也不会出现像普通人那样“由心不虚故凡事多留藏。心日茆塞不能豁见”的留藏问题。

  普通人每每有智则用于外以炫耀见闻。而修行人则含光内照智包天下。明白四达而“无知无为&rdq

佛教故事片新闻

uo;。无为则“物化”了。现象界转依了。为人处世则当然“来无所粘去无所滞。以心应物毫无留藏!”

  以上。是我对于禅宗禅修理念基础的初步摸索。愿与大家共勉!

  [1] 注:憨山大师在《圆觉经序》中云:“然文有所捍格。则义有所不达。义不达则理观难明。理观不明。则恍惚枝岐。而无决定之趣矣!”

  [2] 注:《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3] 注:《楞严经指掌疏》。[清]通理述。

  [4] 注:虚云老和尚有诗云:“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拨火煎沤。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留。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

  [5] 注:《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解》。

  [6] 注:付大士有诗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7] 注:《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解》。

  [8] 注:《孟子·尽心下》。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12/110444312915.html

以上是关于「禅宗」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禅宗」明贤法师:略述禅宗禅修的理念基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96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