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元宵节灯会与佛教的渊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元宵」元宵节灯会与佛教的渊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元宵节灯会与佛教的渊源
元宵节灯会与佛教的渊源
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故称“元夕”、“元夜”。道教称元宵为上元节。还将它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节日。
元宵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起源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它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这种习俗后来移到正月十五。另外一个源头跟佛教有关。西域摩揭陀国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夏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内做燃灯法会。纪念佛祖。随着汉明帝迎经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习用。灯彩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对于营造节日气氛来说。它与春节的爆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隋炀帝杨广是一个爱热闹的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都城洛阳举行盛大的灯会。招待外国使者。以夸耀中国的富庶。这位隋朝天子还写了一首《正月十五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看来风流天子有着不错的诗才。唐朝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元宵张灯风气更盛。八十尺高的百枝灯树。竖立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见到。二十丈幅的灯轮。“衣以锦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朝野佥载》)。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为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即所谓“金吾不禁”。唐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说:“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接着苏味道咏赞了唐代元宵的灯火盛况与游乐场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帝王为了粉饰太平。“与民同乐”。元宵节亲登御楼宴饮观灯。“山楼上下。灯烛有数十万盏”(《东京梦
元宵灯会原来源自佛教正月十五燃灯礼佛
明朝《帝鉴图说》之唐中宗和韦后上元赏灯图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从正月十一开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明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作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节更加热闹。
北方以京城为代表。唐宋时期的京城灯会一般三夜、五夜。明朝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正月八日至十八日。在东华门外。形成灯市。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络绎不绝。人物齐凑。热闹非凡。明代灯市十六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二十)妇女身着白绫衫。结伴夜游。名为“走桥”。也称“走百病”。说元宵夜走一走没有腰腿病。人们到各城门偷摸门钉。以祈子嗣。名为“摸门钉儿”。太平鼓彻夜喧闹。有跳百索的、有耍大头和尚的、有猜谜语的。不分男女聚观游乐。
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京郊乡村人在十一日至十六日。用秫秆布置灯阵。人们进入稍不小心。就会迷路。称为“黄河九曲灯”。十三日。各家用小盏一百零八枚。夜晚点亮后。遍置井、灶、门、户、砧石之间。称为“散灯”。富裕人家点四晚。穷人点一晚。赤贫者也就不点灯了。(《帝京景物略》卷二)直到今天。北京房山人还保持元宵散灯花民俗。在正月十五晚上九到十点钟左右。吃完元宵后。家家户户开始散灯花。“灯花”由各家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纸自制而成。制作灯花的过程又叫捻灯花。灯花在白天制作。制作完成后摆放在大盘子里(一般是茶盘)。蘸上几滴香油或其他食用的植物油等晚上用。每家只做一盘灯花。散灯花需要两个人。一个人端着灯花;另一个人一手拿着点燃的蜡烛。一手拿着筷子夹灯花。并用蜡烛点燃。散灯花是有讲究的。按照先从正房里屋到外屋。然后到院子里。再到院外的顺序散灯花。在屋里时紧贴墙根。约一尺放一个灯花。到院里后灯花的距离远一些。沿着院子东、北、西、南的顺序散到院子大门外的路上。灯花撒完为止。有的人家散完灯花后还要放鞭炮。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散灯花的人。到处都闪烁着灯光。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去人们认为散灯花可以驱灾避邪。现在年轻人散灯花的很少了。一些老年人还沿袭着散灯花的习俗。
明代南方元宵灯会同样热闹。福建人尤其重视灯会。明人谢肇淛说:“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称为“添丁”。有人自十一夜开始燃灯。至十三日晚。则家家灯火。光照如同白昼。“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市上则每家门首悬灯二架。十家则一彩棚。其灯上自彩珠。下至纸画。鱼龙果树。无所不有。游人士女。车马喧阗。竟夜乃散。”直至二十外。薄暮。市上儿童即连臂喧呼。名为“求饶灯”。大约至二十二夜灯火方息。福建元宵如同京师有十夜灯会。富人家庭的妇女乘轿出行。贫者步行。从数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五杂组》卷二)
浙江杭州亦是南方明代元宵灯会繁盛之区。张瀚说除京师外。“若民俗最盛于杭”。杭州正月十五前后张灯五夜。在元宵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花灯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放烟火是清代北京元宵灯会的项目之一。圆明园宫门内。正月十五按例放烟火盒子。烟火盒子悬在大架上。每盒三层:第一层“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层鸽雀无数群飞。取放生之意;三层小儿四人击秧歌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中驾六龙”一首。(《竹叶亭杂记》卷一)北京烟花品类繁多。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落月等。“竞巧争奇”。焰火施放时呈现出一派“银花火树。光彩照人”的艳丽场景天津上元日。号为灯节。“通衢张灯结彩。放花炬。遍地歌舞”。山西民间同样“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
清代南方元宵灯会依然兴盛。苏州灯在宋代就著称于世。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武林旧事》卷二)。清代苏州灯市货郎出售的各色花灯。“精奇百出”。品类如同明代杭州。“今俗。市上所卖诸灯未改古制。而乡镇别邑。又皆买自郡中。以是元宵前后。喧盛尤昔。”苏州元宵用松枝竹叶在通衢扎棚。白天悬彩。晚上燃灯。阊门之内。“灯彩遍张。不见天日”。除街道张灯结彩外。家户店铺、神祠会馆都燃灯庆祝。平民人家在中堂点燃两根大蜡烛。安排宴席。互相观赏。当时“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结伴闲游。通宵不绝。苏州也有放烟火的节目。各乡社庙放烟火。集数十架于庭。次第燃放。
猜灯谜是苏州元宵节俗之一。人们将谜语粘贴在灯上。“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猜中者可获得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奖品。城中悬灯谜之处。常常是人群集中之地。“连肩挨背。夜夜汗漫”。时人有诗为证:“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清嘉录》卷一
元宵的声响与色彩共同烘托着元宵节日的气氛。元宵的月亮悄然俯视着人间的灯火。元宵的热闹吸引着乡村、城市的居民。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猜灯谜。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是元宵特出的人文景观。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看人”。的确是宋明以后传统社会中稀见的机会。平时限制在各自的封闭时空中的人们。是难得有聚会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的约束。实现着本性的感官的愉悦。人们祈求婚姻的美满、子嗣绵延、身体的康健与年岁的丰收。有人说元宵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似乎有几分道理。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210558321548.html
以上是关于「元宵」元宵节灯会与佛教的渊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元宵」元宵节灯会与佛教的渊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