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的婚姻观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的婚姻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的婚姻观
佛教的婚姻观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养教导之责。这是大部分人对生活的共同选择。有些夫妻十分幸运。彼此一见钟情。终身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而温馨的家庭。不过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后才发觉彼此性格不合。时常争执。矛盾重重。以致一生为情所困。为爱所苦。甚至以离婚为结局。吃尽了婚姻的苦果。由此可见。婚姻是一种缘分的结合与延续。
大藏经通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
善缘会促使婚姻更加美满幸福。彼此相敬如宾。同甘共苦。终身相爱。逆缘将会导致婚姻破裂。因爱成恨。反目成仇。苦不堪言。神仙眷属往往都是少数。许多夫妻都是冤家聚头。彼此相责。破口相骂。甚至对簿公堂。上诉法院。最后婚姻破裂。造成多少家庭悲剧。后悔莫及。
另外更有一些人。有缘无分或有分无缘。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情有独钟。觉得自己所爱无怨无恨。可是因家庭环境或社会习俗。甚至是事业的因素。彼此之间只有见面的缘。却没有终身相伴之分。仅能在默默祝福心中的情人。却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夫妻;甚至有一些情侣将要结婚时。对方突然因病死亡或临时变卦。而使另一方顿失依怙。悲痛欲绝。又有些情人既有缘亦有分。可惜婚姻如过眼烟云。刹那即逝。只有留下过去的记忆。却不能终身相爱。永远相随。
由此可见。缘分其中所包含的。也就是业力的牵引。因此婚姻的本质。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反而是无常的、不实的。所以佛教教世人不要被婚姻所迷惑。而是要认清楚婚姻的真正面目。
异体同心 宿命同福
男女的婚嫁、结合。是正常的。家庭、夫妻是维系社会安定、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子孙。人类不可能延续;没有家庭。社会不可能成为社会。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孩子。通过夫妻的恩爱。对家庭的责任。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发展。家庭、夫妻是社会的基本要素。这是正常的。符合道德、伦理的。非常美好的事情。没有家庭。就不可能有子孙。没有子孙。就没有出家人。就没有人可以修道了。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讲。佛教肯定夫妻的关系、男女的爱情。这是可以成立的
佛陀并不是劝世间所有的人都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经中有故事说长者女善无毒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入正道。大乘经典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贞廉自守 夫妻相敬
《阿含经》中说到人类的起源来自贪爱。从佛法出世间法去看。爱情乃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执著。经中又说:“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色欲。即指性的欲望。人类的性爱。主要由对方的美貌、姿态、言语等引起。称为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佛典中一般将夫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而贪爱。终以我爱为本。《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即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可见男女之情。其根源于在于我执和贪爱。由此也产生了种种的过患如婚外恋等。不断冲击着正常的婚姻生活。因此。佛教对婚姻伦理道德首要的规范就是不邪淫。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不邪淫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弟子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基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中。佛陀教人应
夫妇共修 菩提眷属
佛教特别重视家庭的价值。强调维护家庭的稳定;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对于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奸行为。必须严厉谴责。经中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善生经》中佛陀教导青年善生说。要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于夫。
《玉耶女经》中佛陀教导少妇玉耶说。为人妻妇。应做爱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l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夫妻间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复周法利书二》中说。夫妻之间。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
情爱欲望 净化超越
如此的话。婚姻就会提升到第三层次。就是破和立同时存在。有些在家佛弟子。他们懂得了佛法后。明白到情爱与欲望的危害性。知道这是烦恼的根本。但他们不能离开现实社会中的家庭、夫妻、工作、人际等关系。所以他们以清净的心。用人生的智慧。从事人间的工作。履行人生的责任——在工作中把工作做好。在家庭中把家人照顾好。在朋友中与朋友相处好。在社会上不刻意追求金钱、地位。但亦不妨拥有地位、金钱。只要内心是清净的。用正确的思想。将两者好好地结合。好好地运用。即不失为好事。
夫妻生活仍然依旧。但不贪著──不以欲望为出发。不以执著心而行事。自己超越的同时。使对方慢慢地受影响。渐渐地也超越出来。这个转变与净化的过程。有些人比较快。有些人比较慢。
如果是出家人。则完全离欲清净。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修行与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去。以自心的解脱无碍去摄受、度化一切有情。
如是独身的居士。则身居红尘。其行清净。身虽未出家。而心已出家。也就与出家无异了。
最后。通过修证。完全超越男女、超越世俗。通达了世俗。通达了众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现象。对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体现。到这时候。他可以超越睡眠、饥渴、冷暖等生理的执著。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而在超越的同时。他又在这世上做一切事业。来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这是第四阶段。也就道的阶段。
以上四个层次。既可以分开。亦可以融和。四个即是一个。这取决于个人的智能。最终这四层次都是要超越的。要在红尘滚滚的波浪中还能保持清醒与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与觉悟。
祥和的气氛、幸福温暖的家庭。是需要以智慧来建立、以净化的爱心──慈悲来维持。如果是真心相爱的配偶。就会心甘情愿。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做每一件让对方感到幸福与快乐的事。自然必定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相应的回报。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6034132156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的婚姻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的婚姻观;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