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炉真香起 静中开鸿蒙:佛教文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一炉真香起 静中开鸿蒙:佛教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一炉真香起 静中开鸿蒙:佛教文化
一炉真香起 静中开鸿蒙:佛教文化
品香、习香。为香文化的传承加薪添火
“以前做的工作都是那种快节奏的。人很难静下来。接触了香之
香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人通常都会把香和寺庙拜祭联系起来。那么香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里面就只有这一种简单的作用吗?古代文人诗词中那些对香的描述又是来源于怎样的一种环境与心境呢?
“习香的过程是修心与文化、艺术、综合学养的升华过程;初识香的人。都会觉得和香一见如故。时间越久。越会觉得。香与我们。并非一见如故。香。本就是久别重逢的故人。”宋欣桐说。孟子不仅爱香。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香。作为中国文化无形的脉。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至少五千年的风雨兴衰。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香启迪了无数高贤大德。孕育出独具东方神韵的诗词歌赋。希望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来香境品香、习香。为香文化的传承加薪添火。”
人之喜香如木之向阳
三年前的一个午后。回到郑州休假的宋欣桐来到郑东新区天下收藏找朋友。朋友在这里开了一家紫砂用品店。一直邀约她来玩。离朋友的店不远。突然一股香气袭来。宋欣桐寻香而去。是一家装修别致的小店。当时。宋欣桐并不知道这里就是台湾顶极香熏品牌富山香堂的门店。
因为有事。宋欣桐匆匆离开了。待见到朋友后。朋友迫不及待地拉着她往外走。边走边说。我给你推荐几个小店。你一定很喜欢。朋友带她去的第一家店。就是这家香文化用品店。
“一见如故。”在房产公司任多年主管即将升任经理的宋欣桐。什么都不顾。放弃一切。彻底转行。开始习香。
回顾当时的绝然。宋欣桐笑了:“人之喜香如木之向阳。蝶之恋花。在这儿我算是真正应验了。”
如今。提起传统香。我们大多只会联想到寺院里拜佛用的那三根竹签香。至于香道。则每每与日本的香道表演联系起来。“其实。传统香文化的根在中国。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它就已经出现。黄帝时。曾对各级官员提出‘香禁重’的规定。意思是说当时人们用香太奢。要禁止过度用香。”从对香一无所知。到熟知香文化。宋欣桐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中国香文化》一书对宋欣桐的影响很大。该书是被尊称为中国香文化奠基人的傅京亮先生所着。上世纪80年代初。他放弃了高校任教的工作。全心投入到传统香文化的研究与推动中来。由于当时中国的香文化已断层多年。可供参考的书籍与前例几乎覆灭。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抢救性地拜访那些曾经制香、懂香的老先生们”。当时。文革浩劫刚过。许多香人早已被迫放弃祖宗传下来的制香事业和爱好:香料被抄走丢弃。香炉香具被悉数砸毁。“好多老先生甚至只能带着儿孙在乡下种地”……傅老师一一前去探访学习。“有一次夜里才将白天与先生的对话整理成档。第二日就收到老先生驾鹤西归的消息!”正是这种抢救性的保护。才使得香文化得以传承。
传统香文化的根在中国
“现在大家对传统香的了解很少。时尚人士会喜欢香水和精油。其他大众最多是在端午节弄点艾草香。而在中国古人眼中。香可是养德、养性、养命的美好事物!”宋欣桐介绍说。其实香文化对生活的浸染无处不在。譬如香港就是因为古时是沉香集散的重要口岸。日久香重。而得名“香港”的。
中国人为什么要用香?从屈原那些歌咏香花香草的诗赋中我们大概可以窥见。用香来修养道德。是古人向大德美好趋近的一大诉求。另一方面。古人讲香气主脾。而在中医理论中。脾脏又主思维与智慧。所以用香也能达到开智慧和修养本性的目的。同时。又因为香、药同源。许多香料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譬如沉香就是一味重要的中药。直到现在沉香价格炒近天价。在海南黎族采香人手里。最好的沉香都不会拿出来交易。而是为自己留作药用)。所以传统香的养生功能也自古就是百姓们最看重的。正因为香有如此多好处。人们便把自己认为最好、最爱的东西献给祖先和神灵来表达敬意。由此上香也成为祭祀的必备品。
袅袅香烟。灵动飘逸。上通苍穹。下怡性情。净化环境。因此它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复兴。和琴、书、画、茶等一样。传统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香不仅适用于寺院、茶社、宾馆、写字楼等场所。也很适宜家庭使用。读书、会客、写字作画时。点一炷清香。可以养心益智。使人神清气爽。身心放松。正因为需求广泛。各种香
现代人如何品香习香
那终究如何品香呢?宋欣桐介绍说。品香最重要的自然是对香材的选用。这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因人而异、量体裁衣。香材首选沉香。我国的两广地区和海南就是古代国内沉香主要产区。俗称海沉。名冠天下。后来资源枯竭。现在主要依靠进口。价格堪比黄金。已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其香味韵味悠长。
檀香木也是古代使用广泛的香材。其价格相
古人品香主要有古法埋炭法(使用香料的原材)和古法香篆法(使用香粉)。香篆也称香印。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香灰。将香粉用一模具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如果缺乏耐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电子香炉也应运而生。省略过程直接享受结果。是没有闲心的人最好的方式。而且无烟安全。但最好选择有定时
和香的最高境界
香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美好、高尚、吉祥和道德品质的象征。是人天、性命、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结果。儒家的“修身、自省、仁”和道家的“无为”都是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佩香、用香正是在这一完善过程中对自己到达预定目标的标志和提醒。通过焚烧或对香品加热而使香气弥漫于特定的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感受香对人的不同作用。所以香代表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个“和”字。
习香之后。宋欣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作闲暇。她在店里习练书法。并到旁边的一家琴社抚琴。待人接物之馀。茶道也无师自通。
古人讲天地间一切只有“和”才能“生”:阴阳和则生天地。天地和则生万物;人与环境相和才能生存;事物与自然规律相和才能延续;人体内的气血相和才能健康。而这种规律放到香中也同样适用。香材彼此相和才能制成好香;香与人的体质相和才能产生功用;而制香所用的香材也要与自然天地相和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这也是如今好香难求的原因之一。环境污染破坏严重。使得许多天然香材数量锐减。品质下降。这正是人类不能与自然相和导致的恶果。
“致中和”三个字正是一个香人终身努力的方向——不偏不倚不极端。放下执念。达到万事万物的和谐。这才是中国人的香。宋欣桐说。关于这场嗅觉的修行。她才刚刚入门。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64658321567.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一炉真香起 静中开鸿蒙:佛教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一炉真香起 静中开鸿蒙:佛教文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