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浅谈佛教弘法与中国梦文化关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浅谈佛教弘法与中国梦文化关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浅谈佛教弘法与中国梦文化关系
浅谈佛教弘法与中国梦文化关系
众所周知。佛教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关于佛教进入中国。据说还跟梦有关。
《后汉书.西域传》和《牟子.理感论》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时期。曾梦见过一个神人。遍体金光。全身金黄。脚踏祥云飞到宫殿面前。明帝看到后欣喜若狂。第二天寻遍大臣询问此事。问此神的来历。傅毅进言道:“此神是天竺的佛!”。从此明帝就派人到天竺西域抄佛经。并画佛像宣之与天下。
在《法华经》里曾有记载:“若人欲了之。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的“法”是指一切的事物。“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在于此了。
《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梦、幻、泡、影、露、电。之所以将梦排在首位。那是因为“皆自妄想而成。亦如梦境”。许多人的现实生活跟梦境一般。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这种巧妙的比喻引导众生顿悟。形成了“梦悟”。
宗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了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极具神秘性和普遍性的梦体验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毕竟宗教的一大
在佛教当中关于梦的起因。有着“五梦”“四梦”之说。据《毗婆沙》中记载做梦的原因有五种。即他引、曾更、当有、分别、诸病等五大类。而《法苑珠林》中的记载将梦区分为“四大不和梦、见先梦、天人梦和想梦”。在本质意义上来讲。这两种说法有互相重叠的部分。这种分类方式将民间信仰问题和佛法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所谓的《毗婆沙》中“他引、曾更、当有、分别、诸病”。我们也不难理解:他引、就是被外界事物所引导的梦;曾更、就是自己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当有、未来所发生的事情会在梦中提前出现;分别、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诸病、由于身体的不适所产生的梦。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举例《毗婆沙》中五种梦的起因。
《毗婆沙》五梦之“他引”
蒲松龄的《聊斋异志》一书共有四百九十一篇小说。其中七十余篇与梦有关。其中梦境悬疑复杂可圈可点的代表作之一《梦狼》。就是“他引”最好的表现。
白翁长子在外为官两年都不曾有任何音讯。一日白翁因思子心切梦到与友人做客“公子衙署”。
原句曾是这样描绘:窥其门。见一巨狼当道;入其门。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虽然蒲松龄借《梦狼》讥讽那些如狼似虎的贪官污吏。但是白翁之梦同时也是五梦中“他引”的最佳体现。
《毗婆沙》五梦之“曾更”
其实“曾更”就不用详细解释。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被某人或者某事所影响的时候。这样的一幕会经常在你梦中出现。人生在世。许多时候都是因为良心的不安和忏悔多次出现“曾更”之梦。这种现象不是你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人某事忘不掉。而是对这种事物的影响忘不了。
我有一位朋友。在未做母亲之前。总是以工作忙、业务压力大、买不到车票等借口。作为自己无法回家看望父母的托词。当自己有一天忽然成为母亲。明白了为人母的艰辛之时。忽然推己及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结果良心的拷问。她终于决定回家看望双亲。可惜造化弄人。在我这位朋友回家的路上。她的母亲高血压突发就死亡了。
而这个晴天霹雳时时刻刻打击着我这位朋友。时隔多年。她的梦中经常梦到自己在回家的路上。每每听到朋友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我都会深有感触。换种角度来讲。这不是梦。而是后悔和良心上的忏悔。
《毗婆沙》五梦之“当有”
晋代有一孝子名叫刘殷。七岁时为归西的父亲服丧三年不曾露齿一笑。曾祖母冬天想吃菫菜。因为家道贫穷不敢说出。后让刘殷得知而痛哭道:“我罪孽深重啊。祖母在堂我竟然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都无法满足她老人家”。在哭涕的过程中。刘殷忽然看到土中长出菫菜。且采而不减。
不久刘殷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对他说西边的篱笆下去有栗米。梦醒后刘殷去寻找。果然在哪个地方挖出了栗米。更为神奇的是。篱笆土上还留着一行字:七年栗百石。以赐孝子刘殷。后来刘殷全家单靠栗米就整整吃了七年。
刘殷的梦通过禅文化的解释。是孝心感动上苍。才会有神明指使。尽管梦中多有玄机和教义之意。但是刘殷的梦也表现出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在梦中提前出现。
《毗婆沙》五梦之“分别”
这“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梦。在我们茶余饭后之际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南朝江淹梦笔和东晋罗含梦鸟的典故一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以东晋罗含梦鸟的典故为例。据《晋书.文苑传》记载: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也。曾祖彦。临海太守。父绥。荥阳太守。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
“鸟之文彩”暗喻文章文采。此梦正是罗含想要文采风流的一种心理反应。
《毗婆沙》五梦之“诸病”
由于身体的不适所产生的梦。我个人定义为是惊慌梦。也是畏惧之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尽管梦的朴素迷离也奈何不了世事的无常。生老病死残永远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上演着流行的话题。
贪、嗔、痴都是一种病的体现。很多地方都将病梦和病症相对应。很多古人疾病之梦的典故至今广为流传。他们的梦不仅预示着病因。而且也兆示着疾病的发展情况。
唐高宗、武周两朝名将娄师德。在做官之前也是个病秧子。相传他曾经在梦中梦见一位身穿紫色衣服的仙人。曾对他说:“你的病有救了。不过你需要先跟我走一遭。”
娄师德听从仙人。随他来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府衙。紫衣仙人对娄师德说:“这是我们地府的大门!”
娄师德好奇地问地府大门为何设在人间。不料被仙人指责为痴人。竟不知地府之路和人间之路相连的道理。
随后紫衣仙人将存放世人禄名
当娄师德得知这个天机之时。梦中天鼓巨声响起。娄师德便惊醒了。此时已是五更天。附近的佛寺钟声响起。与梦中天鼓声相契合。之后娄师德病情痊愈。仕途平步青云。
而后在娄师德六十九岁之际。做梦梦见黄衣使者。一番对话之后方知是阴间小鬼奉命来索命于娄师德。娄师德好奇禄名寿命的籍册明明记载自己的寿命是八十五岁。为何现在如此着急收取性命。黄衣使者说:“因你错杀无辜。有损你的福德善根因缘!”三日后娄师德就死了。
紫衣仙人暗喻“紫气东来”。故有祥瑞之意。黄衣使者暗喻“披麻戴孝”。故有不祥之兆。娄师德的梦既有预示病因。同时也兆示着疾病的发展情况。
通过以上对《毗婆沙》中“五梦”的举例。我们不乏看出佛教在梦文化的基础上。更多的在因果报应的角度上来吸引信众。下面我们就以“十梦”来区分佛教传播过程中与他教的不同之处。
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国王名波斯匿。夜梦十事。一者三釜罗。雨边釜沸气交往来。不入中央空釜中。二者王梦见马口亦食尻亦食。三者见大树生花。四者见小树生果等等。
国王梦醒后认为这是不详之梦。就召唤众人来解梦。其中一个婆罗门说:“此乃不详之梦。需禳解。将夫人、太子及侍人杀之祭神。”
佛陀听到国王夫人的求助之后。说:“十梦均为来生之梦。三瓶之梦。象征着富贵之人不亲近穷人;马食之梦。暗喻官吏剥削百姓;小树开花。预示来世之人多淫多贪。不满三十就是头生白发......”
这两则故事。明显对比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其他教派的
梦文化的体现。不管是对梦境的虚幻肯定去否定生活的现实。还是虚幻中的真善美来反比现实生活的迷茫。在中国梦文化领域中都有着淡妆浓抹的一笔。
梦本虚幻。以梦喻世。虚幻也能使人生发感悟。佛家就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当我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0305232262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浅谈佛教弘法与中国梦文化关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浅谈佛教弘法与中国梦文化关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