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高僧故事:弘法要消己恶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高僧故事:弘法要消己恶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高僧故事:弘法要消己恶行
高僧故事:弘法要消己恶行
“现在不能出家。这一辈子就完了。”七岁的灵裕叹息说。他的出家的请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绝了。
灵裕一生下来。就与佛门有缘。每次遇到僧人。小小灵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后躬身施礼。把自己手里拿着的舍不得送给小伙伴的心爱之物送给僧人。一听到屠宰的声音。他就觉得那刀好像是扎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难忍。灵裕六岁的时候。就向父母提过出家受戒的要求。父母那时瞪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灵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六岁的儿子会提出如此不同寻常的请求。父母早就把振兴门第的希望寄托在灵裕的身上。他们怎么会允许灵裕出家呢!的确。灵裕太聪明了。千余字的文章。小灵裕一看就能背诵。《孝经》、《论语》等。初读就文词俱明。
灵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绝后。他就想寻找时机。逃出家门。十五岁的时候。灵裕做好了准备。但这一年。父亲得了大病。灵裕只得留下来侍候。父亲的病。使家人每天为他请医拿药。昼夜看守。而父亲则被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灵裕看到这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这样的苦难是无尽的。人生毫无欢乐可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灵裕投身佛门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父亲的病稍一好转。灵裕就不辞而别。到应觉寺投明宝禅师出了家。
刚入佛门。灵裕就手拿经卷对天发誓:
“我要真心诚意学法。穷尽三藏的微言大义!”
灵裕先后从明宝、道凭等五位禅师学法。学习了《地论》、《四分戒》、《僧祇戒》等经典。
北齐文宣帝弘扬佛法。召集天下英才讲法。众高僧大师前来投奔。灵裕借此时机前去学法。他跟从安、游、荣三法师听《杂心论》。向嵩、林二法师学习《成实论》。灵裕自己则专门研究《华严》、《涅槃》、《地论》等。他每学一经。都要搜寻多种版本。探讨其间的异同。从善而学。
经过这一番学习。灵裕透彻地理解佛经的义理。接着。他又开始向众僧传讲佛法。
灵裕宣讲佛法。其意并在佛经的章句。而是注重其主旨。让人领悟佛理的根本。有时他为讲一字。要用几天的时间。有时一次讲几卷。在宣讲中。灵裕揭
灵裕讲法。从不随意而行。如果遇有讲席。定要郑重邀请。灵裕才登法席。曾经有一次。灵裕讲到一半时。突然拿起锡杖和衣服就要走。讲席主人很恐慌。上前深施一礼。
“法师为什么突然停讲。弟子有何失礼之处。请法师明示。”
灵裕说:“弘法就要消除自己的恶行。现在施主恶迹仍在。我在此处讲法。有辱于佛门。”
原来。主人种了四十亩韭菜。灵裕看到后。才起身要走的。僧人戒律上有禁食荤食的要求。韭菜是荤食之一。所以灵裕说讲席主人有恶迹。法席主
僧人们到一起听讲法。在休息时彼此之间常开玩笑。但每当灵裕在场。众人无不肃然。下座僧人因灵裕严肃刚直。往往不敢前去参问。
灵裕一心只在佛法。一点也不关心世俗的名利之事。文宣帝建寺院。屡次下诏。要召一位德高之人做住持。国家供给日常所用。灵裕因被众僧称为最富德行之人。皇帝多次请他前去。灵裕推辞说:
“这件事的意义重大。我的德行不够。陛下以此利相赐。接受者可以荣耀一时。可这不是我想得到的。如果您把有利于众生的道法赐给我。我会毫不犹豫地接受。”
后来。皇后得了病。要众僧诵经消病。大家一致推举灵裕为法主。首先登席讲法。这时。有一只公鸡。随众人一同听灵裕讲法。灵裕讲完后。鸡大声鸣叫着飞到西南面的树上。一夜后就死了。不久。皇后的病也好了。众人都说。这是灵裕法师的道法高深所得到的感应。宫中赐给灵裕袈裟三百件。灵裕把它分给众僧。
周武帝灭佛时。灵裕扮成俗人的样子。他穿着缞衣。头戴绖麻带。就如同死了父母一样。灵裕发誓。在佛法复兴之时。他才要恢复旧装。
灵裕领着二十多
灵裕把占卜的书要回来。当着众人的面烧掉。第二天他亲自去算卦。一会就得到二升米。然后卷席而归。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灵裕仍然学法不辍。
隋朝建立后。佛教得以振兴。灵裕继续他的弘法之业。
隋文帝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开佛法讲席。邀请各地僧人前去讲法。灵裕做了首席。当时听讲有一千多人。文帝此时下诏设僧官。职位大约相当于都统。樊叔略推举灵裕。灵裕推辞说:
“都统所需的德行。并不是我灵裕这种德行。都统所需的才能。也不是我的才能。既然我的德才都不是都统所需的。这事我确实难以从命。”
灵裕又请求到燕赵弘法。灵裕在燕赵五年间。弘法遍及各地。
开皇十一年。文帝敬仰佛教。要请高僧到京城弘法。文帝听说灵裕名满天下。于是下诏说:
“尊敬的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我尊崇三宝。归依佛法之心真切。愿意弘扬佛法。保护佛教。法师德行精深。理义渊博。通晓佛典。能够引导众生。道俗尊敬。我想把京师做弘扬佛法的福地。让天下人归慕。让四方人都以它为中心。因此。想请法师与我共建弘法大业。法师应了解我的意思。早日入京。”
开皇十年。灵裕曾在洛州灵通寺的院子里得一封信。上面预示着灵裕未来的命运。说他要在咸阳遭厄运。现在灵裕得到文帝的诏书。他想厄运可能要来了。因为京城毕竟距咸阳不远。灵裕当时可以借口患病不去。可他又想这是弘扬佛法的好机会。就不顾信中所示。步行向长安进发。
灵裕到长安后。皇帝派人前去慰问。让他住在兴善寺。文帝又下诏让有司召集全国有声望的僧人。商议统一佛教的事。众人商议时都表示赞同。灵裕却说:
“佛家
灵裕又觉得在长安弘法有所不利。就上表文帝。请求回去。文帝看过表奏。答应他的请求。此时。仆射高频等仍想建立佛教的大一统。又上表文帝让灵裕留下。灵裕得知此事。非常气愤:
“一国之主。本不应有二言。现在又让我留下。这于情理不通。”
灵裕又对门人说:
“帝王大臣。我不想离他们太近。那样只能使他们侮辱你。而且轻视佛法。离他们远一点。却可以让他们对你尊敬一些。我考虑再三。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接着文帝又三次传旨。请灵裕商讨一统之事。灵裕借故推辞。不得以。文帝对大臣功威说:
“我知道灵裕法师刚正梗直。是一个想得到自在的人。我们不应该强迫他。”
于是文帝又传旨。让左仆射高频、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等人。前去拜访灵裕。宣读了文帝的圣旨。代文帝改忏罪。同时。赐给灵裕绫锦三百匹。而且为他在山中建寺。文帝亲自题写匾额。起名叫灵泉寺。
灵裕在灵泉寺。文帝常常写来诏书。表示问候。不断地赐给灵裕许多东西。由此看来。灵裕出京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灵裕从灵泉寺移居演空寺。在寺中大力弘扬佛法。修持佛道。想学佛法的人。往往不辞劳苦地到寺中请教。一时间。学法者达上千人。灵裕传人佛法。教诲有方。常以大德们的事迹为典型。让学法者向他们学习。
有一个沙门将要返回故地传法时。来向灵裕告辞。向灵裕请求:“愿听您一言。切中佛法的要害。使我能依它理解佛法修持佛道。长久受益。”灵裕说:“你来的时候。我曾对你说过。在你走的时候。我一定赠给你有用之物。”这个僧人上路时。灵裕给他一本书:
“经、诰、禅、律。恐怕会使你的心混乱不堪。这里有一本《高僧传》。你拿去作为榜样。可以长久使用。”
这个僧人还乡后。以此传为借鉴。体悟到了佛法的妙处。
曾经有一次。灵裕去听慧远讲法。在讲授的中间。灵裕突然高声说:
“慧远谈佛经的注解讲法事。而让众僧修道。简直是魔说!”
在座的人震惊而起。纷纷斥责灵裕。慧远快步走向灵裕。灵裕对他说:
“我听说仁者弘法。总是以身作则。以传示范。因为学法之人。是希望有榜样的。”
慧远流泪施礼接受。
灵裕行为清贞洁净。正气凛然。他自入佛门以来。就能够持律自守。而且年龄越大持律越严。俗情愈减。
母亲得病。灵裕前去探望。走到中途。听说母亲已死。就不再前往。他叹息说:
“我来看母亲。现在还看什么呢?还是回到寺中。为我的来生做准备吧。”
在年近六十时。灵裕所在寺院已有两堂僧人。灵裕却从未有过自己单独的居室。遇到言行有违犯僧规的。灵裕常常让他出众。当面给予训诫。不是经律中所允许的。寺庙中决不许女人停留。女人住的房屋。灵裕从不让僧人进去。只有在讲法时。才让女人入寺中听法。而且要后入先出。灵裕要求众僧不要穿绫罗绸缎。看到服装不合规格的。他一定会当众处理。
一次。灵裕与人探讨清名和小利问题。灵裕说:
“我听说君子争名。而小人争利。”
“名本是从利来。”对方说。
“但得了小利。就失去了清名。”灵裕说。
那人说:“这种人是假做善相。”
灵裕反唇相讥:“这也远胜过真心去做坏事者。”
人们把他的这段话传为佳言。
邺下人有谚语称赞灵裕:衍法师伏道不伏俗。裕法师道俗都伏。
隋文帝仁寿(公元602或603年)年间。文帝下诏。把舍利分到各州。当时。出现了许多奇特之象。人们都认为是吉兆。灵裕说:“白花、白树、白塔同时出现。我看是凶兆。”
众人不信。不久。献皇后和文帝相继去世。全国人都穿白衣。证明了灵裕之言。
相州刺史薛胄所住屋子的地基忽然变成了玉。胄认为这是瑞兆。于是设斋庆贺。灵裕说:
“这是琉璃。要慎重。不是福象。”
薛胄没有听灵裕的话。后来杨谅起兵叛乱。薛胄被流放到边疆。才想起灵裕的警告?但已经是追悔莫及。
仁寿末年(公元604年)。在寒陵山建浮屠塔。在建到四层时。灵裕在一天早上催促众人说:
“恐怕事情有变。应该昼夜不停地施工。”
果然。将要建到顶层时。赶上晋阳事发。上面下令停建。灵裕也在第二年死去。
灵裕知道他要离开人世时。就向弟子们进行教诲。让他们行善戒恶。在死前第七天的早晨。灵裕提笔做诗二首。
第一首是:
初篇哀速终
今日坐高堂。明朝卧长棘。
一生聊己竟。来报将何息。
第二首是:
其二悲永殡
命断辞人路。骸送鬼门前。
从今一别后。更会几何年。
灵裕去世的那天晚上。他对侍者说:“痛在后背。我要走了。”三更时。众人只觉得异香满室。非常惊异。此时。灵裕已入禅定。口中念着佛的名字。一直到天明。最后气断而逝。那年。灵裕八十八岁。众人哀痛不已。随之把灵裕葬在灵泉寺侧。并建塔纪念。
后来。有人为灵裕在宝山建了一个石龛。名叫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上面刻有法灭时的图。写着灵裕的事迹。山幽林静、语言恳切。事迹昭彰。每年春天到山中游览的僧人。都要去谈龛上的刻文。对灵裕无不佩服万分。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7423932554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高僧故事:弘法要消己恶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高僧故事:弘法要消己恶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