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01 00:1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千年古刹碧霞寺规模不大。院中两株1370年历史的松树仍然挺拔。宋立超摄

「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僧人释演屏在寺中行走

嘉兴佛教协会最新新闻

。宋立超摄

「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

僧人们在做早课。梵音渺渺。宋立超摄

清晨六时。霞光初现。伴随着

印度佛教的新闻

清脆的磬声。穿戴完毕的僧人释演屏脚步沉稳走向佛堂。供奉释迦摩尼的大殿灯火渐亮。几位同样上早课的僧人鱼贯而入。几分钟后。梵音响起。

3月19日。初春的早晨清冷。在修行居士“哗。哗”的扫地声中。几声狗叫间或传来。僧人们整齐而悠扬的诵经声从窗棂间传出。鸟儿鸣叫相和。没有喧嚣。只有群山在霞光中静默。

古碧霞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群山中一个向阳的山凹里。建寺可追溯至唐朝时期。清道光年间曾经历大规模修缮。庙宇不大。院落四合。戏台一座。古松三株。一条唯一的公路笔直通向山外。由于地处偏远。这里几乎没有游客。七八名僧人过着世外桃源般隐居的修行生活。

释演屏说。“青灯伴古佛”成了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僧人或居士一般并不外出。饭毕即读经文。论佛法。由于香火钱稀少。寺外的几亩薄田是他们的生活来源。而古老寺庙的修缮。则需要僧人们自己动手。

早课结束后经过半小时休整。僧人们开始早斋。所有人面对面排成两队。双手合十。一名老僧人燃香拜佛。《二时临斋仪》适时响起。释演屏介绍说。出家人吃斋讲究一心平。二食净。三不语。并忌讳碗筷发出碰撞声。因此。早、午斋都是在沉默而快速中进行。同时。佛门规定“过午不食”。僧人们虽然如今仍进晚餐。但不念供养偈语。

饭毕。僧人们并不交流。在升起的朝阳中。他们各自回房学习经文。半日的时间就在如此时光中度过。

与五台山中香火旺盛、游客如织的大寺庙相比。群山脚下的古碧霞寺显得平静安详。僧人们在这里进行着安静、重复而传统的修行生活。随后的午斋、午休以及晚课。是他们日复一日进行的固定内容。

在这份传统中。现代因素也已悄然进入。烹制斋饭的厨房里。油烟机、微波炉等设施齐备。僧人们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但他们普遍把这些“身外之物”看得很淡。

“有些施主希望我们生活条件好些。就过来捐献。但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有和无都是一样的。”释演屏如是说。

“一切皆在悟。”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黛螺顶住持昌善法师如此解读。“我们需要做的是适应当下。在现代因素冲击中保持心境。”

晚九时。明月高挂。晚课结束的僧人们回到了各自的禅房。随着房灯渐次熄灭。整个庙宇悄然回归沉静。渐起的风中。经历1370年风雨的古松矗立在山间。只有佛前点燃的长明灯摇曳。

“这里的生活与世无争。远离喧嚣。我们能保持心境礼佛参禅。”在出家十余年的释演屏眼里。三年前来到古碧霞寺是个正确的决定。释演屏说。时代在发展。现代因素不可避免会融入修行生活。但佛法会让僧人们对这些做到淡然处之。“我们更多的还是遵循传统。简单、安静、淡然的修行。”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33900325573.html

以上是关于「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五台山」探访五台山千年古寺隐居僧人传统与现代生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03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