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达观法师: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诸行无常」达观法师: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达观法师: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
达观法师: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
壹、前言
佛教经典来至中国。翻译有数万卷之多。其中以《杂阿含经》被近代人称为“佛教的圣典”。由此可知其重要性。该经共有五十卷。集结一千三百五十九小经。每经的文字不多。是记录佛教根本教理及修行方法。
该经开宗明义。佛就开示无常的重要性。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观受、想、行、识无常…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传授无常法门。弟子若能正观五蕴无常。就能去除贪爱、执着。而达到解脱自在。证得阿罗汉果。
佛虽这样说明。但深解无常法则的人并不多。修无常法门的人更是少数。那是什么原因?
一、无学佛的人。往往误解无常。认为它是死亡、消极、悲观、无奈、宿命等。
二、有学佛的人。虽有听闻无常。但无深入了解。所以无常对他们并无影响力。
三、有修行的人。常以个人偏见。将法分大小乘。认为无常法门是小乘非大乘。
佛于《金刚经》上。分明这样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无大小之分。人却有利钝之别。基于上述的几点因素。以致修此法门的人寥寥无几。除了南传佛教的行者以外。
贰、无常法门的理论
多数人只会妄想。好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幸运之神常眷顾于他。样样顺遂、事事亨通。身体安康、心情愉悦。家庭美满、事业顺利。人际良好、贵人常现。物质不缺、精神饱满。心灵平静、随处自在。所愿以偿、所求皆应。一切苦厄、灾难。尽能远离。
但试想。所有好的事情都降临在自己的身上。那么一切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在谁身边?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便是“妄想”。
举例来说:白天晚上都会交替。无法只要白天不要晚上;晴天雨天都会变化。无法只要晴天不要雨天;花开花谢都会代谢。无法只要花开不要花谢;顺境逆境都会变化。无法只要顺境不要逆境;成功失败都会发生。无法只要成功不要失败;出生死亡都会来临。无法只要出生不要死亡。
一、诸行无常
当心静下来观察。自然界总总的现象。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矿物、有情、无情、有形、无形、生理、心理、物理、天气、大地、万象、环境、身心、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人、事、时、地、物、境界等。都是不停的在变化。由小至大。由大变小;由好至坏。由坏变好;由贫至富。由富变贫;由败至成。由成变败;由顺至逆。由逆变顺;由生至灭。由灭变生;由凡转圣。由圣应化。
因此。佛陀领悟到世间是变化生灭。无有一事物是永久不变。故说:“诸行无常”的法印。我们是否“已信无常的真相。已解无常的真理”。若不能信解。就无法与无常法则相应。或许。我们还有不少疑惑?提出几点与大家探讨:
(一)疑:动态的现象是无常。静态的事物也是无常的吗?
动态的现象容易观察。静态的事物不易看出。以静态的石头来说。一般人看不出它的变化。纵使有人搬动它。只看到从甲地到乙地的位置改变。而无法观察到。它本身也时时刻刻在变化。但以现今的科学是可以证明石头的组成元素。是由分子而成。分子是由原子而成。原子是由中子、质子、电子集结而成。由此在推至核子、光子、介子到夸克。这些元素是时时在变动的。
虽然肉眼看不见变化。但经由思惟。可以明白无常的道理。先思惟石头怎么产生的?本来没有石头。是什么因缘让它变成。因有微尘聚集而变成细沙。再由细沙变成碎石。最后从碎石变成石头。
今已形成石头是否会再变化?过去若是变化。现在岂有不变的道理。我们之所以观察不到它的无常。表面上是其变化的速度太慢。而实际上是因未证得慧眼。因此看不见它正在变化。
再思惟它后来会变成什么?既然过去是无常。现在是无常。未来也必是无常。石头接下来会变成什么。就要依据其因缘条件来决定。有可能变成建材而成为一栋房子。有可能成为石材而成为雕像。有可能成为碎石。变成细沙或是微尘等。
(二)疑:无常是否代表死亡?
无常不是死亡。而是变化生灭的意思。古代传说:“人一往生。便有黑无常、白无常。二人带亡者走。”因此。误认无常为死亡。其实是一种譬喻。
黑代表阴。白代表阳;黑为阴间表示死亡。白为阳间表示活着。白为生。黑为灭。无常为变化;生会变灭。灭会变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缘生缘灭。是自然的法则。
正像。博大精深的《周易》。是圣人经由长期观察自然现象。而集大成。其中的太极图。就用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阴阳互为消长。来形容世间万有皆是生灭变易的。
由此可知。不论《佛经》所说的无常。还是《易经》所讲的变易。智者所观察、所觉悟之真理是一致的。只是深浅有差。名词用语有别。
(三)疑:无常是消极悲观吗?
人生无常是事实。并非消极;一切无常是真实。并非悲观。无常不属于积极或消极。无常就是无常;无常不属于乐观或悲观。无常就是无常。
花开不是积极。花谢亦非消极。该花开时便花开。该花谢时便花谢;日升不是乐观。日落亦非悲观。该日升时便日升。该日落时便日落。
其实各种感觉都是陷阱。各种名相皆是假名。各种观念尽是无常。只要捉着一种想法而牢不可破。就会形成主观的意识形态。不知不觉就会被此法执所困。而掉入争辩戏论的圈套。
(四)疑:无常会令人绝望吗?
无常是一种转机。是自然界的法则。本是正常的现象。而非宿命不可扭转。故无须失望。因为无常。才有希望;因为无常。才有机会;因为无常。才能改善;因为无常。才可觉悟。
贫穷的人。因努力而致富;卑贱的人。因上进而尊贵;无知的人。因学习而增长;造恶的人。因忏悔而灭罪;痛苦的人。因放下而快乐;烦恼的人。因觉悟而解脱。若不是无常变化。众生怎能离苦得乐。由迷转悟。
因为无常。所以要把握因缘;因为无常。所以要活在当下;因为无常。所以要珍惜一切;因为无常。所以要奋发图强;因为无常。所以要精进修行。
(五)疑:无常变化有过程吗?
空中本来没有花。水中本来没有月。既然本来没有。岂有生灭变化的过程。但已妄执空中有花。水中有月的人来说。权巧方便为其解说。无常变化之现象。
从生理现象来说。它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从心理现象来说。它有生、住、异、灭的过程;从物理现象来说。它有成、住、坏、空的过程。其实每个阶段都是无常。本来空寂。故《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其意思为。本无生灭、本无生死、本无来去。所以《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六)疑:无常跟因缘有何关系?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有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成。亦是因缘离散而消灭。此聚散、生灭、变迁的现象。就是无常。所以。离开因缘的条件。就没有无常的现象;有无常现象的产生。就表示有因缘的关系。
因此。无常法则不离因缘。既然有生起。则必然有所灭。若不要让它消失。就不要造生起的因缘。故佛在《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凡事皆互为因缘。
既然一切都是因缘假合。所以佛说出无常的真相。表示宇宙万有无一事物可以恒常不变的。
(七)疑:既然无常。那么“迷会变悟。悟也会再迷;凡会成圣。圣也会变凡”吗?
“平凡”的人。经由不断学习、努力向上。终于有“非凡”的成就。之后便功成身退。而回归于“平凡”。虽然平凡的名称一样。但其内涵却是截然不同。前面的平凡是平庸之人。后面的平凡是卓越之人。
“凡夫”之人。经由精进三慧、勤修三学。终于证悟入“圣人”之流。之后再示现“凡夫”。随缘度化。虽然凡夫的名相一样。但其迷悟却是迥然不同。前面的凡夫是迷人。后面的凡夫是觉者。故《金刚经》说:“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念头表面上相同。但前念与后念岂会一样;时间看起来相似。但上一秒和下一秒已是不同。不论。是来或去、是生或灭。虽然重复的变化。六道不断的轮回。但生生世世的流转。皆无雷同之处。
(八)疑:佛有时说“常”。有时说“无常”。到底有何用意?
以法义来论。《涅槃经》说:“佛性常住。”《阿含经》却说:“一切行无常。”两者是否矛盾?空宗的般若。有宗的唯识。两者是否冲突?宗门的顿悟。教下的渐修。两者是否抵触?
从缘起的现象来观。是无常生灭;从性空的实相来观。是常住无生。从质能互换来论。是无常生灭;从质能不灭来论。是常住无生。《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缘起不离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空有非二。性相一体。本来不二。岂有矛盾之难。
我们应知。佛说法是为破众生的执着而已。像《法华经》所说:“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佛说法四十九年。对不同根机讲不同深浅的教理。只是因病施药、随方解缚而已。有人因闻无常法义。而证得阿罗汉;有人正观因缘。而证得辟支佛;有人因悟入佛知见。而证得无上佛道。
名相虽然有所差异。但所讲法义皆是一致的。就像四圣谛是十二因缘的归纳。十二因缘是四圣谛的演绎;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的浓缩。三十七道品是八正道的开演;缘起性空是三法印的核心。三法印是缘起性空的说明。故《法华经》言:“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这便是佛的方便善巧智慧。
(九)疑、无常法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
好乐小法学小乘。志求大法学大乘;不了之义是小乘。了义之法是大乘;独善其身乃小乘。兼善天下乃大乘;修身自利名小乘。救世利他名大乘;声闻缘觉为小乘;诸佛菩萨为大乘。
然《金刚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实无一法可得。所以诸法是平等一相。有学人认为无常法。是三法印其中的一项。故归类于小乘法。而一实相印为大乘;又认为修四圣谛法。最终只证得声闻的阿罗汉果。亦属小乘法;而六度、四弘誓愿为大乘。
智者当知。既然无一法可得、可说。岂有大小二乘之诤。是我们对法不够透彻。不能究竟了悟实相。故六祖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再说。是行者心量的差异。若只是自利而不利人。表示其人还有无明。并非真实的了悟;若障碍突破后。自能随缘度化。
以四圣谛跟四弘誓愿的关系来说:因深知“苦谛”。故发愿“众生无边誓
二、诸法无我
无常易懂。无我难知。由缘起而无常。因无常故无我。缘生、缘灭的变化。故有无常的现象;一切尽是生灭无常。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故为无我。
无我。不是否定自己;无我。不是断灭消失;无我。不是没有价值;无我。不是毫无意义;无我。不是没有作用;无我。不是不必努力;无我。更不是不必修行。
所谓“无我”。即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要谈“无我”之前。应先要了解“我”的定义。我们从下列几点来分析:
(一)、我的探讨
我是什么。什么是我?从狭义角度来看。我就是生命的主体。身心为我。从广义角度来看。若无其他的资源供给。这生命体怎能存在?所以。我就是世界。自古以来。就有各种学说。大略来分:
1 、哲学论述
“唯物论”者主张。这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而心是由物质所构造出来的。“唯心论”者主张。心是世界上唯一基本的存在。所有的物质现象都由心所创造出来的。“心物论”者主张。这世界是由心灵和物质两部分所组成。“物理论”者主张。心灵实为物理的作用。除了物质的作用。包括组织、神经、细胞、分子、原子等作用。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心灵之中。这里所论述的我。是没有定论。
2、奥义理论
《奥义书》是印度哲学思想的总源头。记录诸家之学说。讨论宇宙终极的真理。常被婆罗门教与印度教。引用来作为经典。书中有两个最重要的观念。是“我”和“梵”。人类的“我”是来自宇宙的我;宇宙的我。即是“梵”。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是最高真理。这就是《奥义书》主要阐扬的观点。这里的我。为“实我”、“神我”之义。其他的外道见解。归类起来为两点:一者常见。“我是永恒的”。二者断见。“我死即永灭”。
3、佛教思想
佛教的论点又是什么?其实。佛陀本无要成立什么哲学思想。或是任何的学说。主要是教大众息灭痛苦。实践解脱之道;只要与解脱生死、灭苦无关的议题。他皆默然不答。佛说“无我”。是要破除当时印度其他宗教和各种学说;人若执着我。其痛苦必随之而起。所以提出“无我”的思想。其用意是让人不要执着自我。后代的学者。将佛所说的法。整理归纳为“缘起无我”。或是“缘起中道”。或者“缘起性空”。简称为“缘起论”。
总之。医学偏于唯物论。哲学偏于唯心论。科学偏于物理论。宗教偏于神我论。外道偏于常断论。佛法则是缘起论。
(二)、我的定义
人人都在谈我。我又是什么含意?我即是常、一、主、宰的意思。“常”。是不变之义;“一”。是独立之义;“主”。是自在之义;“宰”。是支配之义。
当明白我的意思。是永恒不变、单一独立、自主自在、掌控支配的定义之后。接下来观察你所认知的我(肉体和心灵的组合体)。我们可否“主”、“宰”身体。不生、老、病、死、酸、麻、痛、痒呢?我们可否“主”、“宰”心灵。不生、住、异、灭、忧、悲、苦、恼呢?既然我是各种因素所形成的。那就不是单“一”条件可完成的;而身心时时刻刻在变化。就代表它不是“常”在不变的。
因此。我实“非常”、“非一”、“非主”、“非宰”。我。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我。非单一条件组成;我。无法主宰身心的变化。佛因深观我及世间的一切。故才提出“诸法无我”的法印。
(三)、我是什么
所有觉者。都因深入了解自己而开悟。当世人说我这个名词。佛陀随世间而说我。所以每部佛经的开头。皆有“我闻”二字。但佛所觉悟的我。跟凡夫所认知的我。是不同的。所以《金刚经》上说:“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世尊为何这样说?若你有观照自己。便能了知“我的真相。就是无我”。六祖大师也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无我不是“断灭”。而是“超越”对于自我的执着。而达到解脱自在之境。所以佛在《金刚经》上。告诫须菩提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虽说无我。但却有见、闻、觉、知的作用。故惠能大师彻悟时亦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缘起假我
其实。我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我。只是暂时的我。因缘的我。并非有个永恒不变的我;离开了五蕴。到哪里去找个真我呢?《金刚经》说:“通达无我法者…说名真是菩萨。”
当因缘聚集时。我来到世上;当因缘散去时。我离开人间。我随因缘而来。亦随因缘而去;我是什么。什么是我?经上又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觉悟者!应了知。实无有人来去生死。这便是“无我”的深意。
2、莫执无我
佛陀说“无我”。祖师说“无心”。六祖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此三句。重点在于“无”。“无”是不执着之义。并非没有;若是没有。即是断灭。六祖解释:“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若是否定了自己。那谁在起惑。谁在造业。谁在受苦。又谁在六道轮回;同理。谁在闻法思惟。谁在依教奉行。谁在解脱自在。谁在成佛作祖?佛将灭度时。交代阿难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意指以自己为依靠。以法为依靠。莫以其他为依靠。若是没有我。何来“自依止”?
所以。《中阿含经》说:“行无我、无我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本有者。便尽得舍…若比丘乐彼舍、着彼舍、住彼舍者…必不得般涅槃。”若执有我。被有所障;若执无我。被无所碍。若不能领悟佛意。则不得涅槃解脱。因此。《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所说的法。亦不可执取。
3、缘起中道
人因不了解。五蕴身心的假我。所以误认于身心中。藏有不变的灵魂。为永恒的我。这便落入“常见”的想法;又有人误认。人往生之后。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更不相信鬼神、业力、轮回之说。这便落入“断见”的想法。
“无我”不是否认生命的存在。只是说明一切皆是因缘而起。所以我不是永恒的常见。亦非永灭的断见。《杂阿含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因缘集起。不可否定暂时存在的我。所以不生“无见”;因缘散灭。不可否定暂时消失的我。所以不生“有见”。
不落断常、有无二边。才是缘起中道之正见。故《涅槃经》说:“佛性非常非无常”又说:“佛性非善非不善。”这便是不二之法。亦是缘起中道之意。
(四)、无我引申
“经”是佛所说。“律”是佛所制。“论”是弟子们将佛法加以说明、演义。凡是不离无常。佛法亦是一样;佛灭度后。弟子们继承佛陀的教诲。将佛法广为宣扬流传。以致后来产生各种学说。衍生不同派别。甚至有大小乘之分。了不了义之别。或是大乘非佛说的看法。
其实。后人应尊重前人修学的心得。以及他们对佛教的贡献。而非批评、否认。好比。一棵树的幼苗。经历各种因缘。而渐渐茁壮长高。但这棵树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你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切勿以偏概全。谤法而不知。佛于法华会上将说法时。亦有五千弟子因不解而退席;这表示。不是佛所说的法。人人都可理解。所以。六祖向弟子说:“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当世尊提出“无我”法印时。让许多人无法理解和认同。且与各种宗教、各项学说有所出入。所以。引来婆罗门教和其他修行者的挑战。更有无数学者及知识分子的反驳。因为人们都以“自我”为中心。进而从小我至大我、人我至神我、有我至忘我、假我至真我。若是我的概念被推翻。那人类的生存意义及奋斗的价值又在何处?若“无我”是事实。则不禁令人恐慌。故佛于《金刚经》上说:“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或许。你认为“般若”跟“无我”无关?但静静思惟。假若无般若智慧。岂能了知无我的实相!
为了解释“无我”法印。所以有劳诸位菩萨、历代祖师大德们。善用各种言语来说明。故演变出其他的名相。所以《法华经》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从原始佛教的缘起无我。到部派佛教的缘起假我。发展至大乘初期的缘起性空说。中期的唯识、唯心论。以致后期的佛性思想及涅槃四德的常、乐、我、净。最后归于法界缘起。这些论述。表面来看是有所差异。但深入探讨。不外乎要让我们明白“无我”的真义。了解“无我”。才能认识自己。方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参、无常法门的实践
学佛。若不能止息烦恼。所学无益!修行。若不能止息痛苦。所修无益!当我们已信解无常、无我。接着要经由实修来与法相应。藉由观五蕴无常、无我、来破除对身心的执着。而解脱所有的束缚。以证涅槃寂静。
佛于《杂阿含经》教导我们要:“正观五蕴无常”又于《八大人觉经》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观察渐离生死。”亦于《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只要不执五蕴。便可“度一切苦厄”。由此可知。五蕴是我们观察的重点。亦是观照的对象。佛为何要弟子察觉五蕴呢?因为五蕴。已涵盖人类的一切范围。现在就五蕴来说明:
一、五蕴含意
一、色蕴:色相也。有内在的身体。和外在的世界。属于物质现象。二、受蕴:感受也。对境产生感受。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属于心的作用。三、想蕴:想象也。对境而想象事物。属于心的作用。四、行蕴:造作也。对境产生贪瞋、善恶之念。属于心的作用。五、识蕴:认识也。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属于心的本体。所以。色蕴是执行者。受蕴是感受者。想蕴是思考者。行蕴是推动者。识蕴是认识者。
二、五蕴运作
五蕴是众缘所生。亦是身心活动变化的过程。在《杂阿含经》说:“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行)。”佛说明五蕴的运作:是因“根”、“尘”、“识”三事接触而起。便生“受”、“想”、“行”。五蕴其实就是。因六根、缘六尘、生六识的运转。
眼根、色尘、识蕴和合为眼触。生起眼识。所以能看;耳根、声尘、识蕴和合为耳触。生起耳识。所以能听;鼻根、香尘、识蕴和合为鼻触。生起鼻识。所以能闻;舌根、味尘、识蕴和合为舌触。生起舌识。所以能尝;身根、触尘、识蕴和合为身触。生起身识。所以能觉;意根、法尘、识蕴和合为意触。生起意识。所以能知。
再来探讨五蕴的形成。是由“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触“五尘”色、声、香、味、触此为色尘。再加入“意
其实五蕴的运作。是剎那就完成。好比。听到逆耳的话。立刻生气。瞬间五蕴已运作完毕。耳根(听到)。接触声尘(声音)。耳识(话)。形成色蕴。而生受蕴(不想听)。引发想蕴(指责我)。触动行蕴(马上)。含藏识蕴(生气。加深瞋心的种子)。
所以。行者要有定力。让五蕴的运作稍微缓和。冷静思考再做行动。方不致于后悔。以上例来说。当你听到逆耳的话。应静下心来想想!对方并非要指责于我。而是出于好意。当感谢其教诲。这样不但不造恶业。还会增长其善根及智慧。
还有。五蕴的过程。不一定始于“色蕴”终于“识蕴”。有时是从其他四蕴所发起的;它不是一直线的流程。而是循环贯通的。当心“识”生起。便经由“色”身。而引发不同的感“受”。产生复杂的“想”法。而付出了“行”动。这些过程最后又储藏于“识”里。等待下个缘起。周而复始。念念生灭。
三、观察对象
《杂阿含经》说:“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佛陀教行者可从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另一说是指。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三种来起观。
此三科皆为破。我执而设施。“上根”者。执着于心。应观五蕴。色、受、想、行、识;共分一色法。四心法。“中根”者。执着于身。应观十二入。即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共分十色法。意根、法尘二心法。“下根”者。执着身心。应观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共有十色法。八心法。五蕴的展开。即是十二处、十八界。切莫以为不同。
色蕴即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处;受、想、行三蕴即是。法处;识蕴即是。意处。五蕴。分开共十二处。色蕴即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界;受、想、行三蕴即是。一法界;识蕴即是。意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界七界。五蕴。分开共十八界。
(一)观五蕴无常
观色无常。近观能知四大假合。远观能知生老病死。观受无常。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时会起贪。观无常则息贪;苦受时会起瞋。观无常则息瞋;不苦不乐受时会起痴。观无常则息痴。观想无常。妄想不断。念念不止。万缘渐息。观行无常。贪瞋之心。善恶之念。当处生起。随处灭尽。三毒不起。执着则无。观识无常。种子熏行。行熏种子。缘起无常。无常缘起。无明无常。无常则明。转识成智。破迷觉悟。
再观。佛说:“诸所有五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五蕴无坚实故。”从时间来观。过去、现在、未来。五蕴是无常、无我;从空间来观。内心识、外根尘。五蕴是无常、无我;从性质来观。地水火风。四大粗细。五蕴是无常、无我;从外相来观。相美相丑。五蕴是无常、无我;从距离来观。远近大小。五蕴是无常、无我。五蕴生灭。了不可得。
(二)观十二入无常
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常;四大和合。假名为身。四大分离。我在何处。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无常;色不迷人。人自着迷。心不染尘。尘亦无染。六根所生。贪心无常;
(三)观十八界无常
六根、六尘、识蕴。三和合生六触。故有六识。六根六尘无常、六触六识无常。自身既是无常。缘起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岂是常在不变;我身我心及我所有。依报正报。何处是常在不坏。观十八界。了不可得。
四、观身心境
若无法依上面三科来观。可从三处来下手;即是观身(六根)、观心(六识)、观境(六尘)。行者可择一处来观。看那一门与你较相应。就应专修。切莫三心二意!接下来我们详细来说明:
(一)、观身无常-观息无常
对身执著者。当观身无常。观身的方法有几种:1、观身四大假合。地水火风之变化。2、观身不净。去除贪爱执着。3、观身变化。酸麻胀痛等。生灭无常。4、观身肢体。行住坐卧、动静语默。生灭无常。5、观身体呼吸。进出无常。
根据《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记载。专修一门。便能证悟。依愚之人浅见。这五项以身体的呼吸较容易观察。一呼一吸。一进一出。无常生灭。了然可知。
像周利盘特迦。观息证阿罗汉。尊者自述:“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
【观呼吸的方法】:
止法:正观呼吸。自然于息;知进知出。缘生缘灭;知长知短。心莫散乱;知粗知细。渐趋于定。观法:知贪知瞋。不取不舍;知行无常。缘起苦空;知法无我。无我所有;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离欲解脱。
(二)、观心无常-念佛无常
对心执著者。当观心无常。1、观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生灭无常。2、观想蕴。忆念过去、执着现在、妄想未来。生灭无常。3、观行蕴。知贪、知瞋、知痴。三毒生灭无常。4、观识蕴。我实无我。我实无常。5、观念佛。念念生灭。声声无常。
心念无形无相。一弹指就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便有九百生灭。没有禅定功夫。难以仔细观察。依愚之人浅见。这五项以念佛较容易观察;念佛即念心。观察念佛。等同观心无常。
根据《楞严经》记载。大势至菩萨。念佛证无生忍。菩萨自述:“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昧…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观念佛的方法】:
止法:正观念佛。诚敬无杂;一句一句。缘生缘灭;佛号不断。心莫散乱;清清楚楚。渐趋于定。观法:知贪知瞋。不取不舍;知行无常。缘起苦空;知法无我。无我所有;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离欲解脱。
(三)、观境无常-观音无常
对境执著者。当观境无常。1、观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常。2、观我及我所爱恨的一切。尽是梦幻泡影。虚伪无主。3、观得失。得亦会失。失亦有得。得失尽是无常。4、观顺逆。顺境短暂。逆境暂时。顺逆变化无常。5、观声音。赞我毁我。梵音杂音。剎那生灭无常。
凡夫最常被境界所转。于二六时中。随时都会起惑造业。而生烦恼;因心染六尘。转成六贼。遮蔽清净的自心。依愚之人浅见。这五项以声音较容易观察;因为各种声音随时都会生灭。且无空间的局限。是观境无常的好对象。
根据《楞严经》记载。憍陈那比丘。观声证阿罗汉。尊者自述:“我在鹿苑。及于鸡园……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观声音的方法】:
止法:正观声音。内外尽闻;忽来忽去。缘生缘灭;忽大忽小。静心聆听;忽顺忽逆。渐趋于定。观法:知贪知瞋。不取不舍;知行无常。缘起苦空;知法无我。无我所有;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离欲解脱。
五、观法缘由
佛于《七处三观经》提出七个次第:知五蕴→五蕴集→五蕴灭→五蕴灭道迹→五蕴味→五蕴患→五蕴离。
其意思为:1、知观察对象的形成。2、知集起是由贪爱而生。3、应息灭此贪爱。4、灭此的方法。5、执着贪爱不舍。6、该对象是无常、苦、变异法。7、行者当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而解脱。
前四项即是四圣谛。说明苦的事实及灭苦之道。这我们另一个单元再来解说。后三项是正观此执着的身心。是无常、苦、空、无我、无我所。经由实修来调伏、断除、超越欲贪。而解脱自在。
以上提出观察身、心、境的方法。是依此次第而说;分前四项为“止”。后四项为“观”。是希望行者易于入门。最后能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然修行法门有“易行道”、“难行道”之分。可依个人根机。来选择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方法。
六、一门深入
虽然法门无量誓愿学。但宜一门深入。进门之后。则门门能通。则是普门。套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而饮。”一瓢饮就能解渴。一法门即可解脱。若细数流水三千而不饮。只会渴死于江边;若认识八万四千法门而不修。只会沉溺于六道。
肆、无常法门的境界
所谓真理。必是要符合。本来性、必然性、普遍性、永恒性等条件;真理是永恒不变的道理。不因时间、空间、万有的一切而有所改变。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便是合于这四个条件。且是可证性。当你正观无常。领悟无我。必然可证涅槃解脱、寂静自在。
佛陀说:“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正观无常即可断除贪瞋痴。不再执取三界;因无常而建立无我的正见。心便远离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等执着。而证得涅槃寂静。
“涅槃”。不是死亡;而是灭度、无生之义。“寂静”。是寂灭之义。因灭除诸烦恼。故心得清净。所以《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杂阿含经》亦说:“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因此。涅槃是超越生死。悟入无生之境界。是位解脱自在的圣者。
悟达国师云: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缘生花开。莫说无;
缘灭花落。勿执有。
满树红
万枝空
花开花落自“无常”。缘起“无我”证“无生”。
万象真相无常法。
万法空寂无我相。
万有无生无不生。
伍、结语
有一青年想体悟人生。所以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看。走到邻村刚好遇见其友。和他怀孕的妻子。在他们邀请之下。便暂住家中。那知。友人因外出工作而意外身亡。其妻痛不欲生。伤心欲绝!由于其妻悲伤过度。而动了胎气。致使婴儿早产来到人间。
此“一生一死”之间。让“青年人”感到人生的变化。无常让人死亡。无常亦使人出生;无常给人痛苦。无常亦带来喜悦。此刻的他。不知无常是喜?还是忧?
处理朋友丧事之后。便继续往它乡去。走进城里。遇到一对兄弟。走在前面的兄长。一脸得意。跟随在后的弟弟。一脸落寞。青年看到这一幕。便窃笑于心。决定留在城内。来观察人生百态。经过数十年。青年转眼已步入中年。再度遇见那对兄弟。情况则大为改观:得意的兄长。因懈怠而失败;失意的弟弟。因勤奋而成功。
此“一成一败”之间。让“中年人”感到人生的转变!无常让人成功。无常亦使人失败;无常给人希望。无常亦让人失望。此刻的他。不知无常是好?还是坏?
时间随着岁月消失。中年人已成老头子。想一想。该落叶归根。便回乡去。此“一来一返”之间。让“老人家”感到人生的无奈!无常让人年轻。无常亦使人衰老;无常给人明天。无常亦带走未来。此刻的他。不知无常是善?还是恶?
无常非忧喜、非好坏、非善恶、非顺逆、非对待。“无常”是人生真实的现象。“无我”是生命真实的作用。“无生”是诸法真实的体性。若能契入无常大门。便可直登无生的境地。
你可否领悟到无常的真相?是否会应用无常法门。于生活中修行?万事皆是缘起生灭的假象。难道我们不能深刻的体察。还要执着无我的身心。个人的虚荣。及梦幻的世间吗?
总而言之。正观无常。心则不执;正观无常。心则不妄;正观无常。心则息缘;正观无常。心则离欲;正观无常。心则离苦;正观无常。心则无我;正观无常。心则无生;正观无常。心则平等;正观无常。心则清净;正观无常。心则解脱;正观无常。心则自在。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12133325791.html
以上是关于「诸行无常」达观法师: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诸行无常」达观法师: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