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成都万佛寺 :一座湮没在地下的千年古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阿育王」成都万佛寺 :一座湮没在地下的千年古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成都万佛寺 :一座湮没在地下的千年古刹
成都万佛寺 :一座湮没在地下的千年古刹
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的一天。成都西门外半里万佛桥。有个农民在地里劳作。突然。“咣当”一声。锄头碰到一个硬物。挖出来一看。原来是个残破的佛头。这天。农民总共挖出了百余尊佛像。这件事很快就在成都城中炸开了锅。官吏、文人、洋人、古董商、看热闹的百姓蜂拥而至。
时任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的王廉生(我国著名金文学家王懿荣之父)在《天壤阁笔记》一书中。记录了整件事的原委。“乡人掘土。出残石佛像。大者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首无身。无一完者。&helli
1937年。乡民在万佛桥又挖出佛像12尊。佛头26个。1945—1946年间。前四川理学院在万佛桥修校舍。据传挖出佛像甚众。可惜大多被砸
1953—1954年。在一次基础建设中。万佛桥又出土了200余件佛像。一件经幢上。“大唐大中元年三月七日癸卯。再兴寺大德。镇静军和衙官。试太常寺协律郎杨公□。妻赵氏。男弘度于净众寺建立尊胜幢一所”的题记犹清晰可见。而1937年出土的释迦像上。也有“中大通元年(529年)。太岁乙酉……于安浦寺敬造释迦像”的题记。
中大通是梁武帝萧衍年号。这座湮没在地下的寺庙。南朝叫“安浦寺”。唐代称为“净众寺”。根据《四川通志》《益州名画录》的记载。我们最终串联起了这座寺庙的历史:古寺相传汉延熹年间就已立寺。梁时为安浦寺。唐名净众寺。唐末“会昌法难”中。净众寺被毁。时至唐宣宗年间才再次复兴。宋代更名为净因寺。明代又称竹林寺、万佛寺、万福寺。最终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此后再不复见于史料记载。万福桥出土佛像。后来定名为万佛寺石刻造像。
填补了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
2009年5月。四川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万佛寺佛像也在半个多世纪后首次与观众见面。陈列在万佛寺石刻馆中。昏暗的展厅里。释迦牟尼佛的残躯。睁着杏眼、留着小胡子的阿育王头像。头戴宝冠、悬着缯带的观音菩萨、秀骨清像的佛头、小巧精致的背屏式造像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恍若笼罩了层层佛光。两年多来。我时常独自一人来到省博。安静地端详着一尊尊肢残体破的佛像。通常。我的身边会走过许多人。他们往往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并不完整的佛像会代表着四川乃至中国南朝石刻的最高成就?
阿育王像迄今只有成都出土
万佛寺石刻。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阿育王、观音、天王、力士、伎乐、供养人诸多类别。又以释迦牟尼佛最为常见。释迦牟尼佛多为大型圆雕。身着通肩袈裟或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在前面形成数道平行的圆弧纹。紧贴身体。宛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这种“曹衣出水”的风格。是北齐曹国人曹仲达最早创造的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对南北朝的雕塑、壁画影响至深。
雕凿于梁中大通元年(529年)的释迦牟尼佛。也称“鄱阳王世子造像”。高约2米。赤脚站立于方形座上。佛头、双手皆已不存。背后有一通铭文:“中大通元年太岁己酉……景光(太)景焕世子侍从鄱阳世子西止于安浦寺敬造释迦像……”《
万佛寺还出
西蜀大地阿育王像的历史。或许也早在东晋。《释氏蒙求》记载。“昙翼学通三藏。为世推称。后游蜀郡。刺史毛剧依重之。忽获得阿育王瑞像一躯。日夕供养。其像每遇饥荒之时。辄见泪落如雨。似哭泣之状。”无独有偶。1995年。成都市考古队在西安路发现一个石刻窖藏。出土的8件佛像全部为南朝造像。其中一件便是阿育王像。建造于太清五年(551年)九月三十日。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阿育王像虽在史书中频频出现。造像在中国却极为罕见。仅龙门石窟唐子洞、简惠洞。敦煌莫高窟323窟中偶有发现。考古发掘的阿育王像迄今只在成都出土。自晋代以来。在中国大地上时常自现、每每以奇异光芒提醒世人的阿育王像。常被视为祥瑞之兆;而一千多年后。它们却在西蜀大地上频频出现。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4/085235325872.html
以上是关于「阿育王」成都万佛寺 :一座湮没在地下的千年古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阿育王」成都万佛寺 :一座湮没在地下的千年古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