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绘像普门品颂:印光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观音」绘像普门品颂:印光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绘像普门品颂:印光法师
绘像普门品颂:印光法师
大哉观世音。彻证法界藏;乘大悲愿力。普现诸色相。寻声以救苦。随感而遍应;如月到中天。万川悉印映。良由众生心。与菩萨无二;因其背觉故。遂致成隔异。既遇诸灾难。仰冀垂救援;即此一念心。便契真觉源。以故一起念。念于菩萨名;遂于当念中。蒙救离灾刑。世尊在灵鹫。席宣法华经;无尽意菩萨。以名敬致征。世尊遂略说。现身救苦事;大地举一尘。略示少分义。由是诸众生。得有所怙恃;如天地覆载。如父母抚育。昔有一善士。欲广菩萨慈;泥金书普门。兼绘救苦仪。年代已久远。幸得常保守;故致吴蝶卿。亲获谨承受。欲启世正信。因祈为著语;愿令法界众。同证实相理。乃忘其固陋。略表诸因缘;庶几见闻者。登第一义天。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事证──觉世经说证:明天启间。杭城大火。有江右商。兀坐危楼。自知莫救。人见白衣大士。洒水楼旁。火熄。众叩作何善?商谢无之。后其叔言:彼父殁。遗产五百金。彼嫡出而长。四弟庶出而幼。彼经商廿余年。积五千金。诸弟婚毕。析产为五均分之。合族义焉。按此一行如是。则其人可知矣。大士感应事迹。多不胜录。当阅本迹感应颂。及灵感录。可知其概。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事证──夷坚志:宋徐熙载之母程氏。平素敬奉观音。绍兴四年。熙载馆彭大任家。挈二子往。及归。僦(赁也)石镇航船。长江淼漫。三更许。风雨暴至。怒涛拂空。榜人莫呈其技。熙载念父子寄命一叶。脱葬鱼腹。老母谁养?即率同舟齐声持观世音菩萨名。良久。遇巨桑一株。众力挽之。系繂(音律。船上大索也。)泊焉。侵晨视之。则在高沙浦中。不见巨桑。逾日抵家。母迎笑曰:「昨夕梦一媪导汝父子归来。今果然。」始验菩萨垂救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
事证──普陀山志:宋徽宗崇宁间。户部侍郎刘达。给事中吴栻。同使高丽。及还。自群山岛。经四昼夜。月黑云翳。冥蒙不知所向。舟师大怖。遥叩普陀。俄神光满海。四瞩如昼。历见招宝山。遂得登岸。又冥祥记:刘宋元嘉间。顾迈舟发石头城。风号浪阔。急诵观音经十余遍。风息浪平。屡闻奇香。遂得安济。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事证──冥祥记:晋南宫子敖。戍新平。为长乐公所破。合城数千人皆被戮。子敖知不可免。但诚心念观世音。及戮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低。持刀人忽疲懈。四肢不随。长乐公惊问曰:「汝有何能?」子敖答曰:「能作马鞍。」遂释之。子敖并不知何以作此言。彼造一大士小像。行则顶戴。止则礼拜。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事证──佛祖统纪:梁释慧简。精修戒律。虔诚勇毅。世罕其选。荆州厅事东。有别斋三间。多鬼怪。人不敢入。简居之。自住一间。余安经像。夜见一人。黑衣无目。从壁中出。倚简门上。简心甚了了。但口不得说。遂默念观音圣号。良久。鬼冉冉入壁而没。简徐起澡漱。礼诵如常。次夜梦向人曰:「仆于汉末居此。已数百年。性刚直。多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事证──法苑珠林:晋窦传。河内人。永和中。为高昌步卒吕护俘执之。同伴七人。共系狱。克日将杀。僧支道山。时在护营中。与传相识。闻其被禁。往候之。传谓曰:「今命在顷刻。能相救乎?」山曰:「若至心念观音。必有感应。」传遂专心默念三昼夜。械锁忽自解。传念同伴桎梏。何忍独去。复恳菩萨神力普济。言毕。余人皆以次解脱。遂同遁。众还乡里。咸敬信奉法焉。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怨。仇也。冤枉也。世多通用。)】
事证──上海天潼路。蔡仁茂玻璃店主蔡仁初。民十七年二月廿八日。被匪绑去。蔡默念观音。初则车轮胎爆。次则汽油起火。匪乃打蔡三枪。蔡适跳三跳。故无伤。匪遁而蔡归。(闻本人说。)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事证──福报录:杭州徐文敬公。身居台鼎。福慧交修。喜与人讲三教圣贤事迹。集刊敬信录等书。孳孳引人为善。太夫人日诵观世音圣号千声。喜谈因果。家人环听。娓娓不倦。翻刻玉历钞传。愿人改过为善。每遇凶年。必捐资周济亲族。无德色。公子本。官至东阁大学士。疗。官甘肃巡抚。孙以烜。官侍郎。景熹。官盐法道。诸曾孙辈。科第蝉联。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经证──大悲咒经:佛在普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中。与无量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俱。时观世音。密放神光。众会问佛。佛言观世音菩萨欲安乐诸众生。故放此光。于是观世音先说此咒功德。次说此咒。并说咒之形貌状相。所谓大慈悲等十心。并诸利益。佛言:「此菩萨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十地品:金刚藏菩萨说第六地已。天女奏乐赞佛。偈曰:威仪寂静最无比。能调难调世应供。已超一切诸世间。而行于世阐妙道。虽现种种无量身。知身一一无所有。巧以言辞说诸法。不取文字音声相。按此下各应身。所引华严经文。虽非观世音菩萨事迹。然于菩萨应现度生之道。大有发明。阅者须注意而圆会焉。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经证──不空罥索经云:诵是咒者。得二十种利益。复获八法。一者临终见观自在菩萨。作比丘像。现前慰喻。又传灯录。载达磨祖师化后。魏宋云于葱岭见之。世传师为观音化身。又高僧传。记宝志禅师灵迹甚多。梁武帝命张僧繇写师像。师剺面出十一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繇不能写。世谓师亦观音化身。高僧传三集。万回师谓:僧伽大士亦观音化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海幢比邱。从其额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色相端严。世间无比。威仪寂静。言音美妙。叹佛说法。叹佛功德。令诸菩萨悉皆欢喜。能办众生无量事业。普遍一切十方世界。按海幢比邱。寄位六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海幢比邱。从其眉间白毫相中。出无数百千亿帝释。皆于境界而得自在。摩尼宝珠系其顶上。光照一切诸天宫殿。震动一切须弥山王。觉悟一切诸天大众。叹福德力。说智慧力。生其乐力。持其志力。净其念力。坚其所发菩提心力。赞乐见佛令除世欲。赞乐闻法令厌世境。赞乐观智令绝世染。止修罗战。断烦恼诤。灭怖死心。发降魔愿。兴立正法须弥山王。成办众生一切事业。如是所作。周遍法界。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观自在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摄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赞喜目观察众生夜神偈曰: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界处。未曾有所著。示行及色身。调伏一切众。不著内外法。己度生死海。而现种种身。住于诸有界。远离诸分别。戏论所不动。为著妄想者。弘宣十力法。一心住三昧。无量劫不动。毛孔出化云。供养十方佛。得佛方便力。念念无边际。示现种种身。普摄诸群生。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颂菩萨行曰:深知变化法。善应众生心。示现种种身。而皆无所著。或现于六趣。一切众生身。释梵护世身。诸天人众身。声闻缘觉身。诸佛如来身。或现菩萨身。修行一切智。善入软中上。众生诸想网。示现成菩提。及以诸佛刹。了知诸想网。于想得自在。示修菩萨行。一切方便事。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叹菩萨德曰:已得自在清净神通。乘大智舟。所往无碍。智慧圆满。周遍法界。譬如日出。普照世间。随众生心。现其色像。知诸众生。根性欲乐。入一切法。无诤境界。知诸法性。无生无起。能令小大。自在相入。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经证──悲华经:无诤念王太子。名为不眴。于宝藏佛前发愿云:是诸众生。以亲近恶知识故。退失正法。尽诸善根。摄取种种邪见。以覆其心。行于邪道。愿我行菩萨道时。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免此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光明觉品。偈云: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如来色形诸相等。一切世间莫能测。亿那由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转无边。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仪悉具足。世间随乐皆得见。按。初地菩萨。已能百界作佛。况古佛现身之观音乎?故宜以观佛之义观观音也。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海幢比丘。从其足下。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门众。皆以种种诸庄严具庄严其身。悉著宝冠。顶系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宝。一切璎珞。一切衣服。一切饮食。如法上味。一切华。一切鬘。一切香。一切涂香。一切欲乐资生之具。于一切处。救摄一切贫穷众生。安慰一切苦恼众生。皆令欢喜。心意清净。成就无上菩提之道。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遍行外道语善财言:「善男子!此都萨罗城中。一切方所。一切族类。若男若女。诸人众中。我皆以方便。示同其形。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诸众生等。悉不能知我是何人。从何而至。唯令闻者如实修行。善男子!如于此城。利益众生。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所有人众住止之处。悉亦如是而为利益。」按遍行外道。寄位十行。所行如是。则观音可知。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海幢比丘从其两膝。出无数百千亿刹帝利婆罗门众。皆悉聪慧。种种色相。种种形貌。种种衣服。上妙庄严。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爱语同事。摄诸众生。所谓贫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忧苦者咸使快乐。复以方便而劝导之。皆令舍恶。安住善法。按。圆教初住菩萨。即以分证法身。非凡情所能测度。况已后之四十位菩萨乎?况古佛示现之观音乎?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事证──洱海丛谈。载观音七化:一唐永徽间。化白须老人。戴红莲瓣冠。披袈裟持钵。至农家乞食。二化梵僧持钵。向馌妇乞食。三化梵僧坐宝山磐石上。四化一僧持杖擎钵。牵白犬乞食开南郡。五化僧执杨枝。蹑木屐行走。马追之不及。箭射之。箭皆化为莲华。今洱东所谓莲华菜也。六化游僧。忽腾空现大士相。七化僧名菩提陀诃。此乃节录。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事证──普陀山志:清康熙廿八年南巡。将到禾城。忽见老妪簪红华一朵。独操小舟。直过御舟前。帝问:「何船。」曰:「渔船。」「有鱼否?」曰:「有。」倏不见。悟为大士化身。遂赐帑重兴普陀前后两寺。又梦厂杂著。载汉囗孝子闵贞。欲追摹父母遗像。日虔祷大士前。感大士为现其父母像。得摹以奉祀。其他现女身事甚多。不能尽纪。欲悉知者。可阅观音感应颂。及灵感录。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
事证──观音感应传:唐元和十二年。陕右金沙滩上。有艳女挈篮卖鱼。人竞欲室之。女曰:「余授经。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之。」黎明能者二十。女曰:「一身岂能配多夫?请易金刚经。」如前期。能者复居其半。女又易法华经。期以三日。惟马氏子能。迎入门。女即死。糜烂立尽。遂瘗之。他日有僧来访。马氏子引至墓所。僧振锡。墓棺同开。惟黄金色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菩萨。悯汝等以化现耳。」言讫。腾空而去。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入法界品:遍行外道告善财言:「善男子!阎浮提内九十六众。各起异见而生执著。我悉于中方便调伏。令其舍离所有诸见。如阎浮提。余四天下。亦复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复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无量世界诸众生海。我悉于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以种种方便。种种法门。现种种色身以种种言音而为说法。令得利益。」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经证──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赞佛偈曰: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佛身一一毛。光网不思议;譬如净日轮。普照十方国。如来神通力。法界悉周遍;一切众生前。示现无尽身。如来说法音。十方莫不闻;随诸众生类。悉令心满足。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事证──现果随录:明徽人汪姓者。家居昆山。持斋三年。拟至普陀进香。某年元旦。已束装下船矣。忽店旁火起。急报促回。汪曰:「吾积诚三载。方朝菩萨。岂以一店易吾志乎?纵被毁。吾不归矣!」竟扬帆而去。进香毕。回昆见四面店屋。俱成焦土。汪店楼房。巍然独存。万人惊叹。又高僧传二集:北魏释法智为白衣时。行泽中。忽遇猛火延烧。四面俱至。自分必死。惟至心诵观世音。俄而火过。草无遗茎。惟智容身地未延及。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事证──法苑珠林:晋徐荣。山东琅玡人。尝至东阳。还经定山。舟人不习水道。误堕洄洑中。垂欲沉没。荣无复他计。惟至心呼观音名。须臾如有数十人齐力牵引者。顷时涌出洄洑中。沿江而下。日已暮。天大昏暗。风雨均厉。前驶不知所向。而涌浪转盛。船几欲覆。荣至心诵佛经不辍。忽见山头有火。烈焰炽盛。彻照江心。回舟趋之。安然达岸。既至。光息。无复所见。明日问浦中人。昨夜山上是何火。皆云无之。乃知佛力冥佑也。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事证──异谈可信录:明沈文崧。宰山左。有同官某。亲老无子。将奉差西藏。沈慨然代往。跋涉险阻。三年始归。闻者叹其高义。随仆夏祥最忠。一日晦雾。至陡[土+反]。下临深涧万丈。二仆堕涧。沈马足已陷。忽仰见云雾中大士手持青莲。向沈指导。俄顷身已越涧至平地。痛丧二仆。久之昏黑。闻人语声。急呼之。则夏祥独至矣。问何能来?曰堕涧时。有绿毛人长丈余。自涧中负出。主仆相抱大哭。高文良公为绘大士像。书年月纪之。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事证──冥祥记:晋潘道秀。从军北征失利。至心念观世音。梦寐辄见菩萨在前后。后南奔。迷不知道。于山中空际忽睹圣容。如今行像。指示归路。秀作礼罢。遂不见。得归路还家。又。异谈可信录:贵州修文县白水洞。产水银。夫役千余。岩下居民数百户。洞前二里许有溪。忽来一美妇。浴其中。乳垂至脐。居民空室趋观。甫近溪。轰然岩塌。庐舍俱陷。浴妇竟杳无踪。方悟大士化身拯众。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事证──慈恩法师传:师度玉门关。晚宿沙漠中。相从之胡人石磐陀者。忽心变。拔刀起向法师。师起。念观世音菩萨。胡见已还卧。师与马令去。又。天竺志:黄巢作乱。所过杀戮甚多。至杭。老稚数百万。泣拜大士。愿垂慈佑。及钱镠与战。闻空中念佛声。仰视云端。旌幢宝盖。拥护大士。其火首金刚、天龙、修罗等众。扈从无算。缪兵见之。勇气百倍。巢曰:「佛士也!」遂遁去。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事证──齐书:孙敬德防北陲。造观音像礼事之。后为劫贼横引。断死刑。其夜礼忏流泪。忽如梦。见一僧。教诵救苦观音经千遍。得免苦难。敬德诵至临刑时。足千遍。刀斫折为三段。三换刀。折如初。丞相高欢表请免刑。遂得放归。又。高僧传二集:唐靺鞨人帝示阶。逃入高丽。拾得二寸许铜像。不知何神。安皮袋中。饮啖酒肉亦祭之。高丽疑是细作。斫之。三刀不伤。出像。背有三刀痕。曰此佛像。可往唐国咨问。阶乃于幽州出家。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事证──法苑珠林:唐董雄。贞观中为大理丞。幼奉佛素食。因坐李仙童事。与王忻等数十人同系狱。雄专念普门品。锁自解落在地。钩连不开。即告御史张守一验之。错愕良久。重锁严封而去。雄仍诵。锁复解堕地有声。朱封如故。忻初不信佛。其妻诵经。辄诮曰:「何为异端所媚?」及见雄事始知佛力广大。深悔不信之咎。因虔诵菩萨名。锁亦脱。一时台中内外闻者奇之。同狱囚俱获免。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事证──南五台山示迹记:隋仁寿中。山有毒龙。变作道士。卖药于京都。服之。立刻升天。实以妖通置于山中龙窟而食之。忽来一僧。结茅峰顶。伏彼妖通。使安窟穴。民被庇荫。入道者众。次年六月十九入灭。及茶毗时。东峰上现金桥。列诸天众。音乐天华。异香馥郁。南台百宝灿烂。广莫能知。于烟云之间。现自在端严之相。慈容伟丽。璎珞珠衣。焕然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事证──夷坚志:族人洪洋。夜归。忽大声发山涧。如数十本巨木摧折。亟下轿谋避处。而物已来前。身长三丈。从顶至踵。皆灯也。洋素持大悲咒。急诵之。物植立不动。洋丧胆仆地。然诵咒不辍。物乃退。曰去矣。径入畈下民家而没。洋归。得病而愈。二轿夫竟死。后访民家。一门死于疫。始知物乃疠鬼也。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事证──南海慈航:明闽人雷法振。烧炭为业。家有鸭栏木。纹理精细。欲刻大士像。未果。一日入山烧炭榛葬丛中。突一虎来搏。忽有绰约妇人。当虎叱之。虎慑伏叩首退。振拜问姓名。曰:「身是君家鸭栏木耳。」遂不见。振感悟。择吉雕刻。终身持斋顶礼。又。太平广记:唐王令望还卯州临溪。路极险阻。忽遇猛兽。震怖非常。急念金刚经。猛兽熟视。曳尾而去。须知念观音。比念金刚经。理无优劣。事更简易。若逢险难。尤宜专念观音。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事证──谈薮:宋赖省干。以妖术杀人祭鬼。于浙中买十余岁童女以供用。一女之母奉大士。随之习念心经。至轮祭时。沐浴妆饰。锁空宅中。女自分必死。一心诵经。夜半。有物自天窗下。光闪如电。急诵揭谛咒。口中忽出光。物欲进复却。女口中光渐大。射物铿然有声。仆地。值逻卒过。女呼杀人。卒破壁出女。见一大白蟒死矣。捕赖及家人。依法治之。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事证──山西蔚州。夏秋间。每雨必有小雹。其地各村小庙中。必有僧住。自夏至秋收时。不许闲人入庙。甚严肃。僧每日按时诵经咒。名为念苗经。若逢天浓阴。云现凶象。虽非诵经钟点。亦必特为虔诵。以期不至雨雹坏稼也。余于清光绪十三年。朝五台。至其地。住月余。见凡雨必有小雹。如小豆者少许。问其邑人。遂知诵经止雹之事。释印光识。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事证──天竺志:吴越王钱镠。起自草野。誓奠东南。犹豫未决。夜梦一妇人谓曰:「汝慈悲不杀人。将藩翰一方。中原天子五易姓。汝之疆土自若。子孙绵远。封侯拜相。廿余年当觅我于天竺山中。」镠自是所向无前。屡有神助。故书之于册。昭示子孙。世世崇祀。又。越州董昌作乱。镠祷大士。乃出兵。对敌之际。空中闻万骑驰骤之声。昌一见褫魄。不接战即败走。而全越底定。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4/101229326101.html
以上是关于「观音」绘像普门品颂:印光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观音」绘像普门品颂:印光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