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圣凯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圣凯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圣凯法师
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圣凯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年以来。在圆瑛法师、喜饶嘉措大师、赵朴初居士、一诚老和尚、传印老和尚等人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要求。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呼吁、策划。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当代中国佛教。直接承继两千年中国佛教。远绍佛陀创教本怀。所以。思考当代中国佛教的建设。必须回到佛陀本怀。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一、什么是佛陀创教本怀?
佛陀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八十年的化现。建立僧团。说法度生。将历劫的誓愿深深地印在恒河两岸的足迹上。化成三藏十二部的圆音教法。《法华经》则以“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佛陀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摩诃僧祇律》记载佛陀制戒的“十事利益”。最后则是“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所以。佛陀创教说法的本怀和理想无非是实现“正法久住”。达到“广度众生”的目的。
无论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皆秉持了“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理想。小乘佛教重视“正法久住”。因此其修行体系倾向于持戒、修定。重视自我解脱;大乘佛教以“菩萨”为实践主体。广度一切众生。号召一切众生同愿同行。共同成就。共同解脱。“正法久住”与“广度众生”并不互相对立。佛弟子修学佛法。自觉正法才能法身常在。觉他大众才能绍隆佛种;所以。“广度众生”是“正法久住”的目的。“正法久住”是“广度众生”的前提。“久住”并不是正法的最终目的。其终极意义在于让一切众生获得正法的教导;反过来说。只有植根于众生的“正法”才是最“久住”。离开众生的“正法”如空中楼阁。一定不能“久住”。所以。佛弟子必须将清净和谐的“正法”普施于世间。让一切众生获得清凉的智慧;必须将“正法”的清净功德“回向”给社会。服务社会。报国土恩、众生恩。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因为所有功德都是来源于众生。必须回向给众生。这才是佛法的究竟义。
佛陀创教的本怀。是所有佛弟子的修道、弘法的理想和使命。无论是修庙、塑像。还是说法、交流。无非是实现“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使命。
二、什么是中国汉传佛教优良传统?
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20世纪50、80年代对中国佛教进行总结。分别探讨了三大特点(宗派的兴起、文化艺术上的影响、国际友谊的建立)、三性(全面性、丰富性、广延性)、三化(学术化、艺术化、社会化)等。最后提出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学术研究、农禅并重、国际友好交流。
佛教是依“三宝”——佛、法、僧为核心而展开。包含了佛教的信仰、思想、制度等三大层面。佛教作为宗教的社会实体。具有社会与文化层面。但这是佛教的外延;而三宝(信仰、思想、制度)则佛教的内涵。所以。探讨佛教的优良传统。必须在内涵与外延上分别进行。思考中国佛教两千年的宝贵历史经验。无非是作为外来文明的印度佛教。如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化”历程。
综观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在思想上要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教文化兼容。在信仰上要与“礼”文化融合。在制度上必须获得王权的接纳。在传播上必须得到社会的包容与护持。在经济上则要有蓬勃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从汉魏两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使
“中国化”的完成是中国佛教主体性建构的完成。即完成“正法久住”的建构。印度佛教完全转化成中国佛教。因此。“广度众生”成为中国佛教必须实现的目标与永恒使命。但是。当佛教不断深入社会。随着其外延的扩大。势必也会影响到正法的久住;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禅风不振。经忏佛事盛行。中国佛教亦呈现出一定的衰败。“人间佛教”的出现。其目的在于改变“鬼神佛教”在“广度众生”方面的不适。是近现代佛教的社会化改革运动。但是“人间佛教”则对“正法久住”关注不足。
所以。尝试总结中国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列表如下:
层面、领域
优良传统
赵朴老的总结
信仰层面
经忏梵呗
思想层面
宗派佛教
学术研究
制度层面
禅宗清规
经济领域
农禅并重
农禅并重
政治领域
协调沟通
国际友好交流
社会领域
慈善弘法
社会化
文化领域
艺术创造
艺术化、文化艺术上的影响
三、建设当
建设当代中国佛教。所有佛教组织、佛弟子都应该高举并践行“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这一伟大使命。回到佛陀创教本怀。使中国佛教能够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两千年中国佛教在实践“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重振正法与弘法度生之间动态平衡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一矛盾。则必须牢记并秉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宗旨。这是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从事慈善、弘法、政治、经济、国际交流等领域的唯一宗旨。
“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关键是“人”。人、法、戒三者的关系。即“法”要清净。“人”要庄严。“戒”是保障。在“法”上。要依法不依人;在“人”上。出家人要清净和合。在家居士要恭敬虔诚。僧俗各住其位。方显“法”、“人”的清净庄严。这一切都要依靠“以戒为师”的保障。“法”是佛陀为众生开示悟入的真理、修道与境界。也是众生皈依与信仰的对象。若“法”上不足。“人”则很难依止与安顿。“人”要发挥作用。从事种种活动时必须“以法为依”。体现“法”的清净。追寻“法”的解脱之道。证悟“法”的真理。
1993年10月。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周年》的报告。提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五个方面: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大建设正是“以戒为师。以法为依”宗旨的体现。时光荏苒。20年过去了。佛教界仍然在不断学习、践行这五大建设。重新思考这五大建设的优点与不足。可以发现“以法为依”体现不够。其次五大建设的阐释有其模糊不清之处。所以。应该在“五大建设”上增加“思想建设”。根据“以戒为师。以法为依”重新梳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六大建设”之路。
信仰建设的核心是正信、愿行。僧人应有坚定不移、正信正知的信仰品格。包容众生、服务大众的慈
道风建设的核心是持戒、修道。“以法为依”即“人”要修学体证“法”。“法”才能体现、呈现。正法才能落实到世间;佛教界应有出离生死、严持净戒的清净品格。勤修三学、净化心灵的修道追求;寺院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念佛、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上述这些修学活动。各寺院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僧俗各住其位。僧人领众熏修。成就人天导师的精神风范;居士以佛法来指导生活。能够将佛法落实到家庭、工作、社会等生活中。
思想建设的核心是契理、契机。“以法为依”。即“人”要修学体证“法”。“法”才能体现、呈现。正法才能落实到世间;“人”要深入理解“法”。即要研究、研讨。佛教界要重视对三藏十二部的学习、研究。精通佛法义理;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需求等。对佛教的思想、信仰、修道方式等进行“现代诠释”。关怀、引导社会大众。能够积极回应科学、生态环保、和谐社会等时代主题;通过不断地探讨、实践。创造出更契合与适应“现代根机”的经济模式、修道模式、组织模式、弘法模式等。
教制建设的核心是和合、有序。僧团要清净和合。必须“以戒为师”。受戒、学戒、持戒。言传身教。行为规范、理念相同、经济待遇均衡的清净僧团才能体现出佛教的神圣性。寺院要重视、继承传统禅林清规的规范与精神。充分吸收现代管理的有利因素。形成民主、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真正使寺院成为修道人的身心家园。在家居士的精神归宿。能够体现清净和合的道风。
组织
人才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机制。充分整合现有佛教教育格局。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大陆佛教教育体系。各大佛学院要重视各自的教学特色。使学僧具足出离生死、清净脱俗的僧格。拥有专业突出、基础扎实的佛学修养。掌握传统思想、现代学科的人文素质。通晓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视野;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研究力。适应现代根机的弘法力。利用现代工具的行动力。同时。佛教界应和政府宗教部门形成良好的人才机制。鼓励更多人才能够安心从事坐禅修道、讲经弘法、学问研究等。真正形成有学有修、唯德是尊的人才机制。同时。要重视居士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弘法活动。
两千多年中国佛教之所以慧灯不坠、传承不断。就在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是佛教中国化的内在自觉道路。是中国佛教能够继续在21世纪发扬光大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六大建设的形成。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思想建设是前提。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人才建设是关键。
“广度众生”是中国佛教的终极目标。能够积极发挥佛教界的作用是党和政府的殷切期待、社会大众的热情渴盼。“广度众生”的根本宗旨是“以法为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要弘扬“法”。“法”方能广大;同时。要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即是慈善、国际交流。所以。弘法、慈善、文化、国际交流是中国佛教的现代道路。是中国佛教发挥自身作用的四大功能。
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确实在自身建设乃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给我们无数启迪。当代中国佛教要有自觉的精神。而非被动地接受。主动去接应时代;要有创新的理论。而非沉醉在历史传统;要有批判的思维、审时度势的眼光。而非僵化不变的教条主义;要有宽大的胸怀。能够形成多元的生存环境。而非唯权、唯利。
总结过去。反思现在。期待未来。无非是“坚持”、“精进”;希望中国佛教界要牢记并肩负起“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使命。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宗旨。精进不懈地实践与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思想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等六大自身建设任务。积极努力地发挥“弘法、慈善、文化、国际交流”的四大功能。我相信。伟大的使命、明确的宗旨、清晰的道路。中国佛教的明天会更好!!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5/10590532913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圣凯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圣凯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