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对戏曲的历史与发展文化意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对戏曲的历史与发展文化意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对戏曲的历史与发展文化意义
佛教对戏曲的历史与发展文化意义
佛教影响中国戏曲最主要的是佛教史实。诸如出自佛经的故事以及观音显迹、僧尼高风、僧俗交通、神僧异行等。这些内容作为戏曲创作素材。丰富了戏剧的内容。
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he
中国戏曲在佛教的影响下。产生和保留最多的是观音戏、目连戏、布袋和尚戏、达摩戏、济公戏、度脱戏、西游记系列戏以及众多的高僧、神僧戏等。这方面的作品有关汉卿的《泗洲大圣锁水母》、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记》、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杨讷的《西游记》等50余部。
《月明和尚度柳翠》。从主题到细节都取自佛教。可以看作是借佛教内容增强戏曲艺术效果的一个典型例子。剧中讲述南海观音净瓶中的柳叶。偶染微尘。被贬到人间。转生为美女柳翠。在杭州沦落于风流场中。罗汉月明奉命化身和尚度化柳翠。该剧宣传了佛教清净生活的美好和超脱尘俗的精神。情节充满人情味。有些对白还颇具哲理。
《布袋和尚忍字记》讲汴梁富户刘均佐为罗汉转世。他积钱守财。自私自利。弥勒佛化为布袋和尚前往开导。终使刘均佐信佛。并成为护法罗汉。这部戏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与佛教思想结合起来。在宣扬佛教四大皆空超脱思想的同时。又显现中国传统观念和神仙故事情节。语言浅近风趣。比喻贴切生动。情节生动
佛教变文对中国戏曲也有一定影响。六朝时佛教产生了一种佛经讲唱形式。谓之“唱导”。主要是宣讲佛理、演唱佛教故事或史诗传说。南朝梁代僧人慧皎《高僧传》(卷15)说:“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民众需要。又将讲经文改写成白话。以吸引更多的听众。这种具有表演性的变文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到了唐代。俗讲已相当
佛曲也是影响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佛曲是以乐曲旋律配以佛经偈颂谱成的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的乐曲。佛曲先于佛教传入我国。在早期的传播和影响上也大于佛教本身。
到南北朝时。佛曲传入的途径增加。数量增多。影响渐广。并日益与中国传统戏曲结合。《隋书·音乐志》载:“西凉者……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旧唐书·音乐志》也说:“自周隋以来……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典度皆时俗所知也。”在敦煌发现的史料中。唐代佛曲就有200多首。在《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及《佛祖统记》等书中。还记录了不少佛教音乐家。其中少康、文淑、段善本等成就卓著。影响颇大。这些佛教音乐家。在灵活运用佛曲的同时。还注重学习中土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间艺人和教坊效法的对象
中国戏曲在思想、题材、形式等各方面。受印度文学及佛教经典之影响甚大。如京戏中之‘西游记’、‘目莲救母’、‘白蛇传’等脍炙人口之名作。内容均充满佛教之因果思想;另如佛曲、宝卷、变文及长篇之弹词等讲唱文学。亦受佛偈文体之影响而产生。尤以‘佛所行赞’关于八王分舍?利之一段。俨然戏曲形式之对白。更奠定了元人杂剧之基础。然较具佛教文学价值者。以明、清之传奇为多。其中最著名者为‘劝善金科’、‘归元镜’。前者为钦定戏曲。为源自盂兰盆经之民间传说|目莲戏。故传播至广;后者全剧分为四十二分。系取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之义。其中之曲白皆源自藏经之语录。故可视为佛教之戏曲。其他以佛教为主题之著名传奇尚有‘弥勒记’、‘茯苓山’、‘享千秋’、‘无底洞’等。又戏曲中之乐歌部分以佛教为主题者。最早为隋?唐之乐府。如‘普旡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刊行于明代永乐年间之‘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乃歌赞诸佛名称之名曲。为散曲中最珍贵之资料。共计南北曲调四百余种。二一七七首。其版本以永乐原刊为最早。永乐十五(1417)至十七年间曾颁行天下。令所有民众赞诵。以得劝恶修善之功德。
除上述外。另如‘天雨花’、‘笔生花’、‘安邦定国志’等著名弹词。系源自佛偈之样式体裁;郑廷玉之‘布袋和尚’、吴昌龄之‘唐三藏西天取经’等杂剧。系将佛教高僧之事?迹加以改编而成。另如元代无名氏之‘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出典为?六度集经卷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之鹿女故事;李好古之‘张生煮海’杂剧。出典为贤愚经卷八大施抒海品之故事。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6/10045532996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对戏曲的历史与发展文化意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对戏曲的历史与发展文化意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