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喝腊八粥”习俗已延续千年最早供穷人食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腊八节」“喝腊八粥”习俗已延续千年最早供穷人食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喝腊八粥”习俗已延续千年最早供穷人食用
腊八节一大早。北京市民蜂拥入雍和宫争抢腊八粥(资料图)
雍和宫在寺外多处设立了腊八粥施粥点。但市民的长队依旧望不到头(资料图)
中新网北京1月27日电(上官云) 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帷幕。26日下午。对民俗颇有研究的“京味儿”作家肖复兴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老北京独具特色的“腊八习俗”。据肖复兴介绍。几乎腊八节所有的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在光绪年间。北京雍和宫所制腊八粥曾有“北京之最”的说法。皇帝还会专门派官员监制。;
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据说。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有关腊八节。真正的老北京习俗更多的还是从清朝开始。肖复兴表示。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但最早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
在漫长的民俗演变过程中。许多俗语也随之出现。即“送信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肖复兴解释。作为节俗来讲。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么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过年”由此拉开序幕。而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
“如果失去了这层含义。那就是被剥离了核心。过去旧社会存在对立分离的现象。腊八粥在那一天的意义才非比寻常。&r
雍和宫所制腊八粥为“北京之最” 皇帝派官员监制
除了喝腊八粥、祭祀等民俗外。还有一种“分发腊八粥”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的北京。当时寺庙所存尚多。城内外约有几百座。是大家祈福、交流的地方。对习俗的蔓延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光绪年间。雍和宫熬制的腊八粥十分有名。曾有“北京之最”的说法。大锅能煮上百斤米。皇帝还会派官员来监制。肖复兴介绍。那时腊八粥都要在腊月初七熬。细火慢炖一宿而成。随后分发给老百姓。同时供奉寺庙里的神佛。
“这应当是腊八节民俗里最重要的含义。一是吉祥。二是提醒人们别忘了贫苦百姓。”在肖复兴看来。这样既能营造过年的气氛。也会让大家觉得十分温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腊八粥”名不副实
值得注意的是。腊八粥不能当天熬制。并且要在初八上午食用。研究民俗的学者王娟指出。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另外。也有“祛瘟”的意义。
祭祀活动并非腊八节主要民俗没必要重拾所有习俗
提到腊八节民俗
至于网上提到将腊八粥涂在家中花木上有“巫术“之意。肖复兴未置可否。在他眼中。巫术的性质或许有。但作为老百姓来说。这样做可能只是图个吉利。并非迷信巫术想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比如过年放炮仗有驱鬼含义。但慢慢也已经淡去了。”
时光飞逝。许多流传多年的民俗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乃至逐渐遗失。不少专家、学者曾经呼吁重拾传统。肖复兴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他提到。能够重拾好的传统固然是好事。但也没必要把所有的习俗都捡起来。随着社会变化、过年气氛减弱。民俗中礼仪性的东西也会相应减弱。“消失就有消失的道理。将传统中核心的部分保存下来即可。”
“民俗是民间的一种信仰。只要这个民族还在。民俗就不会消失。”肖复兴乐观地表示。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5/01/100150338075.html
以上是关于「腊八节」“喝腊八粥”习俗已延续千年最早供穷人食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腊八节」“喝腊八粥”习俗已延续千年最早供穷人食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