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果东法师:法鼓山团体实践及推广汉传佛教的作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汉传佛教-果东法师:法鼓山团体实践及推广汉传佛教的作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果东法师:法鼓山团体实践及推广汉传佛教的作为
台湾法鼓山果东法师在汉传佛教祖庭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梵)
大菩文化陕西讯 11月18日,台湾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在“祖德流芳,共续胜缘”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作大会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原文: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
西安(古称长安)也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居东方世界商业与文化中心,乃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会。在丝路留下的历史身影,多为商人、使节和僧侣,如佛教著名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344-413年)来华弘法,法显(338-423年)及玄奘大师(602-664年)赴印度取经,走的都是丝路。义净大师(635-713年)则从西安出发,通过海上丝路,前往印度追寻法源。
从佛教传播的历程来看,其实南传、汉传及藏传三系,均曾传入汉地,却唯有汉传佛教于中国立足生根。这是因为汉文化的儒道背景,使得南传与藏传佛教,较难于汉地生根。而于印度初期及中期发展的大乘佛教,因以菩萨道为本,故传入中国之后,不仅未受排斥,反而与汉地既有的儒道二家,互为因缘,共同成长。在互动过程中,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则促成了佛教的转型,可说是非常成功的国际文化交流。
依据恩师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看法,汉传佛教具有包容性、消融性、普及性、适应性、人间性等特质。正由于广大的包容性、持久的普及性和高度的适应性,因而适应中国文化,并且普及、回馈于汉地文化;又因包容性及适应性,故在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多元族群的现代社会,同样也被敞纳接受,又予以消化融合,成为人间性的共同文化。
过去二十多年来,恩师与法鼓山四众弟子,持续实践并推动汉传佛教的精华,我们把这项工作称为心灵环保。其内涵,并非局限于宗教的信仰,而是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价值观及实施方法。从定义来讲,心灵环保即是以观念的导正,来提升人的素质,让我们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动和冲击时,内心能够不受影响,还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处理问题。
谈到群己关系、及与环境的互动,恩师则倡议求同存异的全球伦理:便是接受个别的差异性,彼此互信、互敬、互谅、互助。并有两句话:放下了人我是非,宇宙万物,原是没有区隔的整体;消灭了敌我意识,一切众生,无非彼此扶持的伴侣。强调家庭、职场、族群,乃至社会、国家及自然环境,全都是互依、互补的生命共同体。
往未来看,一个整体性的世界佛教将是时势所趋,那就需要各传承体系携手,将释迦牟尼佛整体的教理与教义进行整合。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一个是回溯原典,掌握佛法的缘起法则,并且深入各自传承的教法,将自己的优点奉献给整体佛教。此外,尚
总结法鼓山团体实践及推广汉传佛教的作为,可藉中华佛研所所训作为说明,共有八句话:立足中华,放眼世界。专精佛学,护持正法。解行互资,悲智双运。实用为先,利他为重。(现场记者:妙梵 妙雯)
》》》祖德流芳 共续胜缘 ——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06936.shtml
以上是关于汉传佛教-果东法师:法鼓山团体实践及推广汉传佛教的作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汉传佛教-果东法师:法鼓山团体实践及推广汉传佛教的作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5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