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说欲望多的人烦恼也多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25 02:1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说欲望多的人烦恼也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说欲望多的人烦恼也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说欲望多的人烦恼也多

【经典原文】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佛遗教经》

【白话浅释】“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佰块钱。说我若有两佰元可不错;有了两佰。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己。“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着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

“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

佛教社会新闻

。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着了。又哭、又喊。又睡不着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直尔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点点的欲。“尚宜修习”:若都没有欲。这个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无所贪求。只想修道了。“何况少欲”:何况这个欲。你时时都要将它减少。不是就是那么一时。而是时时都要减少。“能生诸功德”:若要减少这个欲。能生诸功德。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少欲之人”:减少欲念的这个人。“则无谄曲”:就没有谄曲。要向人谄媚。向人说好话。又委曲婉转。怕得罪人。怕人不高兴。为什么要这样谄曲呢?“以求人意”:以讨人欢喜。令人心里听了很高兴。因为别人欢喜。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你若没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

头条佛教新闻在哪里

意不为法尘所转。不被牵动了。

“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门。这样的人。“心则坦然”:心里总是坦荡荡的。很坦然的那么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里。什么时候都是很开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辉的──所谓:

仁、义、礼、智。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很圆满了。这个“美”就是很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美人能再充实而有光辉。这就是个大人。“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又能变化。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就是到那个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个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境界。就是神了。“无所忧畏”:因为他是个没有所贪求的人。就什么也不怕。怕什么?你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忧愁。为什么呢?无所求、无所贪了。活着和死没有什么关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无所忧畏。这就自在。

“触事有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很达观的。“常无不足”:那么很达观了。就觉得什么都圆满。无欠无余。也常无不足。什么也不觉得不足了。因为这个。我想起我对你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应该记得。说的是什么呢?我说。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不生气。生气的人是愚人。

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穷人。他再有钱。想占便宜。这都是穷人。因为他觉得不满足。不满足还有所贪心。你若真是富贵。就无所求了。所以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谁也不怨。甚至于自己吃多大的亏。也不怨人。你尽怨人呢?那就是恶人之类。这个也说人家不对。那个也说人家不对。自己什么都对。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什么都不对。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呢?就不生气。有智慧的贤人就不生气。生气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气。那是没有真正智慧。贵人。出贵的人呢?不骂人。什么时候也不骂人。贵人化以慈。他不骂人。骂人就是***。尽好骂人的人就是***。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也不要贪求什么物质。也不要贪求财产。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门这样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这三德了。“则有涅槃”: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是名少欲”:什么也无所求。什么也无所贪。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

湘乡佛教协会新闻

由成、住、坏、空──这四个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可是我们人要研究研究。怎么会有成?怎么会有住?怎么会有坏?怎么会有空?为什么有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异灭。那么这个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是怎么样有的?

我们要知道。都是由我们的妄想所造出来的。所以说“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这念一动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乃至于人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来说。往那个世界;小的来说。往那一个国。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来说。这个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来说。我们这一个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我们的妄想纷飞。有无穷无尽那么多的妄想。好像尘沙一样。在虚空里头。你看。那个微尘和那个沙。不知有多少。我们这个妄想也是那样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善的妄想。就是补助天地间正气的不足;有恶的妄想。就帮助这个世界的恶业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业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恶。那么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于你们看。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在这一个佛堂里头。有的讲讲这个。有的说说那个。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这都是妄想所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的聚会。是由我们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每一个人又有每一个人的妄想。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来。是因为我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将来我出家修行。成立一个佛堂。这佛堂里又有张三、又有李四。张三呢。是五尺三吋半。李四或者是五尺四吋高;又有多少个女孩子在那个地方学佛法。多少个男孩子在那个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个出家人。多少个在家人。多少个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轻的有多少……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现在就现出这么一个境界来。在这儿共同研究佛法。

谈到研究佛法。人是很奇怪的一种动物。很奇怪的一种怪物。你教他往好的学。他总是不相信。将信将疑的;你若教他往不好的学啊。那他很快就会了。你看。不要说旁的。就在这一个地方。每天的巴士到拉斯维加斯去。没有人教他怎么样去赌钱。但是到那个地方。他无师自通。扳了一扳。下了一大堆的钱。又一扳。结果一个也没有。就输了。这不需要人教他。他都会了。所以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

不论那一个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现出一个什么面貌来。现出一个什么样子来。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尽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丽。就像那个女孩非常美丽。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尽打这个美丽的主意。譬如我去做人。现出一个最美丽的样子。我就可以竞选世界小姐。环球小姐。一选上环球小姐。周身都不舒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卧也不自由。总是有一些个拘束。不自由。

在这个世界中。人互相来欺骗。环球小姐想要找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着。就觉得苦恼的不得了。那么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个漂亮的女孩

班禅十一拉萨佛教新闻

子。或者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时间。也找不着。也是非常的苦恼。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么多的苦。而且每一个人有他的苦闷。女孩子等一过十八、九岁。二十多岁以后。苦恼就来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烦就多了。这个问题来。那个问题也现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

最要紧的。各位都知道有一个伊朗王。这个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钱的人。在每一个大的国家、小的国家。他都买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别墅。那么钱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现在人家把他的政权给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紧。虽然有这样多钱。但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也不欢迎他。有房子在那儿。也不能住;有钱在银行里存着。也拿不出来。你看这个苦不苦?到处流离失所。过着流亡的生活。那么多钱。一点用也没有了。派不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人们都要刺杀他。伊朗又出了几十万钱要买回他的头。你们各位想一想。钱多了又有什么用呢?有财有势。有太多权力。一倒了。就什么权力也没有了。有钱也没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个银行。人家也不给他。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既然这样子。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打这个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个糊涂人。醉生梦死。这是很可怜的。

【经典介绍】《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姚秦三

扶余市佛教新闻

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是佛陀释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是佛将入涅槃前对众弟子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也是佛留给后代所有想离苦得乐者的得度因缘。

《佛遗教经》倍受历代僧俗大众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颁行敕令以护持佛法、弘阐圣教;宋真宗挥毫作序为雕版流通、宣扬法奥。世亲菩萨著作《遗教经论》。从七方面阐释教诫深远意义。在佛教界具有广泛深刻影响。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7/02/103705349405.html

以上是关于佛说欲望多的人烦恼也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说欲望多的人烦恼也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234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