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八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29 00:1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八

  一百二十、劝友请佛

  《法句经》上说:须达长者有一亲友奉事外道。平时不信佛法及诸医术。这时得了重病。宗亲至友皆来省问。并劝他请佛治病。而他却坚执不肯。答众人说:“我奉事天地神祗多年。一旦改志。岂不让人笑话。说我没有气节。”须达对他说:“我们的老师号称为佛。神德广被。人天共钦。凡有缘见到佛的人。都能得福。你不妨试一试。把佛请来。听他说经咒愿。观他言行举止何如。你今又久病不愈。我是你的至亲好友。所以才这样殷勤劝你。无非也是期望你能蒙佛神力。赐福于你啊!”病人说:“既然你这么说。那就拜托你代我请佛及僧。”

  须达即便请佛及僧来到这位病人家。佛放大光明。内外通彻。病人见到佛光。顿时感到心意欣然。身体轻安。佛就为病人开示说:“人生世间。有三种人不应死而死:一是

佛教你是谁的故事

有病不治;二是治而不慎;三是侨恣自用。不知进退。不识好歹。而又不听善友劝告。所以。当一个人有病时。先要明白病因病源。然后正确地采用医治方法。对症下药。就可保安然无恙了。例如。病由四大不调。寒热所致。当以医药治之。若是众

佛教大智若愚故事

邪恶鬼侵袭。当须诵经持戒。便可驱除。如果平时能奉事圣贤。矜寡济贫。德感神祗。福佑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能奉行如此。现世必得平安吉祥。”

  病人听了佛的开示。如饮甘露。遍体清凉。身安意定。所有病患当下消除。从此。所有宗亲国人。无不敬奉佛法。

  一百二十一、嘱儿饭佛

  《法句经》上说:有一位大长者名修罗陀。家资巨富。平生笃信奉佛。自誓常以腊月初八请佛及僧。这位长者于临终时。犹慎重其事地付嘱其子孙说:“我死之后。每年腊月初八。仍要记得请佛及僧。奉行莫废。”

  他的儿子名比罗陀。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营生。久后家道渐贫。以至于家徒四壁。居无所有。这一年。腊月又到了。比罗陀无钱备办供佛僧斋。心中好生着急。愁戚不乐。这时佛遣目连:往问比罗陀说:“你父往年自誓腊月初八要请佛及僧。现在日期快到了。不知你有什么打算呢?”比罗陀说:“父虽亡故。言犹在耳。父亲教令。不敢违之。唯愿世尊。怜悯勿弃。初八中午。仍请光临。”目连还告于佛。这一边。比罗陀令妻子回到娘家。借贷百金钱还家办食。

  到了初八这一天。佛与众僧因请来到比罗陀家受供;食已咒愿。比罗陀始终毫无怨悔。而且为自己能如期请佛及僧感到欣慰。

  第二天早晨。比罗陀夫妇发现一夜之间。所有库藏中都充满宝物。心中且喜且惧。担心如果让官府知道了。必来查究这些财物从何而得。那该怎么办呢?夫妇二人共议。应当去请问佛。佛告诉比罗陀说:“你放心吧。这些财宝你可以任意取用。因你能履行信诺。不违父教。而且你能终身奉持戒法。心怀惭愧。精勤修学闻、施、慧、道。七功德财满足。所以。这些宝物是你福德所致。并不是因灾变而有的。要知道。有智慧的人。闻道能行。不论男女。所生之处福应自然充足。”比罗陀听佛这么说。从此对佛更加笃信。

  一百二十二、贷钱办食

  《经律异相》上说:有一次罗阅城人民聚集一起。共议每户各出百钱。备办饭食。供佛及僧。有一鸡头婆罗门因为家贫。出钱不起。遭众人冷落。说:“你既无钱财。还在这里呆着干啥?宜速出去。”

  鸡头回家。愁眉苦脸的。妻子问他怎么了?鸡头说:“我因没钱助众饭佛。众人就瞧不起我。把我赶出来。”妻子说:“你何不到蜜多罗长者家。向他借贷呢?”鸡头便往求借。并向长者保证说:十日当还。若不还者。我夫妇二人愿为奴婢。长者便借给他金钱百枚。鸡头拿着钱来到众人中说:“我现在有钱了。可以让我参加了吧?”众人说:“你来得太晚。我们已办好了。不要你的钱。”鸡头又垂头丧气地回家。

  想起因为贫穷受人这样欺负。太不公平了。夫妇二人便一齐来到佛所。恭敬礼拜后。即把此事告知于佛。佛说:“你有这份心意就很难得了。既然大家不让你参加。你就独家请佛及僧。”鸡头听了满心欢喜。就决定独自请佛及僧。

  这时天帝释对毗沙门天王说。你去帮助这位婆罗门备办丰盛饭食;又对毗湿波伽摩天子说。你可化作高广讲堂。二人俱答应行事。佛对鸡头说:“你可前往皇宫请国王共来受供。”鸡头依教。即往请国王。说:“愿大王明日受请。集佛讲堂。”

  第二天。国王严驾。群臣围绕;佛与众僧。天龙拥护。一齐来到讲堂。接受鸡头婆罗门供食。咒愿食已。佛即于讲堂中说微妙法。王及大臣。皆大欢喜。

  一百二十三、谈乐佛至

  《法句经》上说: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精舍时。有四位新学比丘。在柰树下经

犹太佛教故事

行游戏。当时天空晴朗。柰花盛开。景色宜人。和风飘香。因互相评论说:“世间万事。何者最乐?”一人说:“仲春之月。草木荣茂。百花盛开。当此之时。游戏原野。观赏景致。此为最乐。”一人说:“宗亲良辰吉会。亲朋好友来集。大家举杯庆贺。共赏歌舞音乐。此为最乐。”一人说:“多积财宝。所欲即得。车马豪华。衣妆华丽。出入光显。行人瞩目。此为最乐。”一人说:“妻妾端正。彩服鲜明。香熏芬馥。恣意纵情。此为最乐。”

  佛知这四位比丘在这里闲聊。谈得正欢。就走来对他们说:“你们刚才所论的。尽是忧畏危亡之事。哪谈得上是人间最乐!要知道。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乐。皆当别离;财宝车马。五家(水、火、盗贼、官府、不肖子孙)之分;妻妾美色。爱憎之本。爱乐则生忧。贪欲则生畏。解无贪欲。无忧又无畏。

佛教故事佛教音乐

凡夫处世。招灾惹祸。危身灭族。忧畏无量。三途八难。苦痛万端。无不由贪欲爱乐之故。”

  这四位新学比丘。闻佛解说苦乐之义。心意开悟。惭愧悔过。断除贪爱。一心求道。志在无为。得罗汉道。

  一百二十四、说苦佛来

  《法句经》上说:有一天。祗园精舍中有四位比丘在一起互相评议说。世间什么事最苦?一人说:“淫欲最苦。”一人说:“饥渴最苦。”一人说:“嗔恚最苦。”一人说:“惊怖最苦。”四人共争不止。

  佛知道了。说走来对他们说:你们所谈论的苦。都没有说到苦的究竟处。天下之苦。莫过有身!所有饥渴、寒热、嗔恚、色欲、怨祸等诸苦。皆由有身。所以身是众苦之本。祸患之源。劳心极虑。忧畏万端。

  “三界众生乃至于蠕动含灵。因为执著自我。为达到自我欲望的满足。以强凌弱。互相残害。由是生死不息。亦皆由有身故。所以。要离世间之苦。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泊然无想。可得涅槃。是为最乐!

  “昔有一比丘入山学道。时有鸽、鸹、蛇、鹿四种动物宿在比丘左右。昼出求食。暮则还宿。有一天夜里。这四种动物也在一起谈论世间苦事。鸽说:‘当色欲炽盛时。无所顾念。危身灭命。莫不由之。所以色欲最苦。’鸹说:“当饥渴之时。身体乏力。眼睛昏暗、神识不宁。于是不顾投身罗网。丧身失命。莫不由之。所以饥渴最苦。”蛇说:‘当嗔心起时。六亲不顾。况且他人。既能杀人。复能自杀。所以嗔恚最苦。’鹿说:‘平生既畏猎人捕杀。又怕虎狼伤身。稍有风吹草动。便急急奔走坑岸。以此言之。惊怖最苦。’当时比丘听了。感叹地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

  一百二十五、老乞遇佛

  《经律异相》上说:有一天世尊在舍卫城遇见一位婆罗门。年老体衰。执着拐杖。捧着饭碗。一步一颠地走向各家求乞。世尊走近前问说:“你为何这样”?老婆罗门说:“世尊!说来也弄虚作真够伤心的了。我当初辛辛苦苦积了许多财物。为儿子娶妻。又把所有家业交付于儿子。满以为年老时。能得儿子孝养。以安度晚年。哪知今天竟流落到这种地步!你说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佛安慰老人后。说:“你能不能记得我教给你一首偈。然后你回去念给你儿子听。”老婆罗门说:“能记得住。”于是世尊即说偈道:  “生子心欢喜。为子积财物。复为聘娶妻。而自舍家业。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其父;人形罗刹心。弃舍于老父。

  老马复无用。则夺其豆草;子少而父老。弃舍行乞食。

  曲杖为最胜。为我防恶牛;能却暴狗。扶我暗处行。

  避深坑阱井。凭仗于杖力。”

  老婆罗门从佛受偈后。即回到家门。高声朗诵此偈。他儿子听了。心中不胜愧疚。即抱着他父亲进屋。为父亲沐浴换衣。留着父亲

佛教动画故事文昌帝君

在家。愿意好好待奉。

  这时婆罗门心想。我于今日。蒙世尊恩。教我经偈。世尊是为我师。我今应当持此上妙好衣供养世尊。以表敬意。于是来到世尊所。顶礼佛足。合掌说道:“唯愿世尊哀悯我故。请受此衣。”世尊受衣已。即为婆罗门说种种妙法;婆罗门闻教得益。心中充满法喜。

  一百二十六、度网鱼人

  法句经上说:舍卫国城东南。有一大江。既深且广。岸边住有五百余家渔民。以捕鱼为生。这些人家不蒙教化。对于什么伦理道德礼义一概不知。他们只是恣心惬意地过生活。

  佛知这些人虽然个性刚强。但头脑简单。福应当度。便来到江边。坐于树下。村人见佛光明奇异。莫不惊肃。皆往礼敬。或拜或揖。问讯起居。佛令他们坐下。为他们说种种法。而这些人听了。心中不信。

  佛即分身另变一人。从江南踏水而来。足行水上。止没其踝。来到佛前。稽首礼佛。众人看见。无不惊怪。问来人说:“我们先人自从来此江边居住。从来不曾看见或听说有人能在水面上行走。你是什么人。有何道术。而能履水不没?”化人答说:“我是江南愚冥之人。听说佛在这里说法。我为了急切要听佛宣说道德。便来到岸边。因为没有渡船。我就问岸边人这江水深浅。他们说:水只齐踝。我相信他们的话。所以就能从水面上走来。并没有什么道术。”

  佛对众人说:“现在你们信了吧!信心至诚的人。可度生死之深渊。数里之江何足为奇。”这时。江边村人因亲眼看见由信心而产生的不可思议神力。以听佛讲解种种妙法。心开意解。皆发信心。求受三皈五戒。为清信士。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5/24871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66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