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道」鬼道众生的故事:中国篇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鬼道」鬼道众生的故事:中国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鬼道众生的故事:中国篇
海涛法师编述
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道众生?人死之后会不会变成鬼?相信信这是许多人都很好奇的问题。
这世间除了人道、畜牲道之外。的确是有鬼界众生。他们所处的世界与我们一样。只是存在不同的空间。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到:‘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他们一直在我们身旁。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其实会转世鬼道的缘故是因为前生造作恶业太多。心生吝啬而多贪欲。一旦转世到了鬼道。就是接受苦果。没有享乐的机会。不像人间苦乐参半。而且有福报听经闻法、广修功德。虽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报。但极大多数都只能接受恶报。而这些恶报也都属饱尝饥渴、馈乏之苦。所以也有‘饿鬼’之名。因为前世造作的善恶业不同。在鬼道所受的果报也会不同。这个现象犹如人间一样。
面对这些因为报应而受苦的众生。我们不应轻视而是应该以慈悲心怜悯他们。并且还要帮助他们。方法上除了诵经、念佛回向外。还可更进一步参与佛教有关施食、救渡的法会。让鬼道众生蒙受功德利益。然而。这些鬼道众生会受到不同的果报。皆源于过去生造作的业因不同。如此来看。我们应该时时反省、惕励自己。不让自己随业流转。种下恶因;同时更应积极布施。广植福田。并且珍惜得生人间。又能够闻修佛法的机缘。
近年来电视风行灵异节目。制作单位为了收视率。多以夸张不实、惊悚吊诡的演出。让人对鬼道众生感到颤栗与恐惧。收看这些节目。只是满足好奇心而已。并不能帮助人们真正了解鬼道众生的世界。
今印经协会出版流通佛经故事选集--关于鬼道众生的故事。分为两册。一是印度篇。二是中国篇。期待此书能裨益社会。端正世俗错误的观念。以同情心看待他界众生。进而体会身为人的可贵。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利益世人。
借住一下
南宋时。有位叫司马文宣的人。平时虔诚信奉佛法。也时常礼请僧人来家中诵经念佛。
司马文宣有一个弟弟。兄弟俩平日感情很好。经常在一起研习佛经。但不幸的。弟弟很年轻便去世了。恰在这一年。母亲也与世长辞。司马文宣心中很悲痛。便在家中为他们立了牌位。以表哀思。
在元嘉九年(公年四百三十二年)的某一天。司马文宣正在家中读书。突然发现弟弟竟在灵位上现形了。衣著表情和平日一模一样。司马文宣觉得很奇怪。便走近去看个仔细。
只见灵位上的弟弟嘻嘻地笑了起来。对司马文宣说:‘唉!我在这里等了好长时间。你怎么这会儿才发现我。我都饿坏了。快给我拿点儿好吃的过来吧!’
‘你真是我弟弟吗?’司马文宣一见是鬼。心中更是奇怪:‘如果真是弟弟。你生前修行五戒十善。按照佛经所说。你死后应该升天。怎么会变成鬼呢?’
那灵牌前的弟弟。听了司马文宣这番话。顿时哑口无言。与文宣对看了一会儿。便消失不见了。
当晚。司马文宣梦见了弟弟。
弟弟好像是从某个地方特地赶来的。他一见到司马文宣就急切地说:‘我生前修了善行。死后得报升天。你白天在灵位上见到的不是我。是鬼魅。他假装成我的样子来讨吃的。我怕哥哥不明白。所以特地来告诉你。’说完。司马文宣的弟弟就在梦中消失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司马文宣马
那鬼魅也很精明。一看情况不妙。就寻机逃窜。它先躲在床底下。趁人不备。又跑到屋外。最后还现了原形。
这鬼奇丑无比。模样十分狰狞可怕。把司马文宣全家人都吓坏了。大家挥起扫帚、棍棒。想把它赶走。没想到这鬼开口说起话来。哀求说:‘我太饿了。只想讨点吃的。过几天就走。’说完。就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司马文宣突然发现鬼又出现了。这一次是在他母亲的灵位上。司马文宣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看来这鬼是赶不走的。快拿些东西给他吃。等它自己走吧!’
司马文宣的家人每天必定会拿食物给鬼食用。鬼也总是安安份份的从来没有捣乱害人。日子一久。大家觉得这鬼很有意思。就和它聊起天来。没想到这鬼也能言善道。一问一答。应对如流。
开始时。大家还有点害怕。后来渐渐习惯了以后。人不再怕鬼。鬼也不再怕人。从此后。鬼就在司马文宣家住了下来。平常出入家门。就像司马文宣的自家人一般。
这件怪事在京城很快传开了。前来观看的人多得把司马文宣家住的这条街都挤满了。
当时。一些僧人也来察看。其中南林寺的一位僧人曾与鬼长谈过。鬼也不怕他。双方谈得很投机。鬼还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大家。
‘我前身也是位尊贵有地位的人。平日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却没有行善积德。做了许多恶业。死后才变成了鬼。’
鬼还骄傲地说:‘不过虽然是鬼。但地位也不是最低的!去年有四百个鬼到此地散布疾疫。那些受到疾疫而死的人。都是不信佛的人。所以。打发我来监督、察看谁是行善学佛之人。劫难来时。可免他灾祸。’
僧人又问它:‘人鬼不同道。不应该在一起生活。我想你应该不只是为吃的东西来的。为什么要待在这里这么长的时间呢?’
鬼回答说:‘这家中有个女子。她原本应该被捉捕进地狱。但听说她持戒条持佛法很勤奋。实在难得。最近居留在这里。就是为了要观察她是不是像外面所传这么精进持戒啊!’
就这样。人鬼同住也维持了一段时日。
有一天。鬼对司马文宣说:‘我将要离去了。在此要向各位拜别。’
司马家的家人感到有些依依不舍。但仍不解地问:‘我们一直都很好奇。你为什么可以占据别人的灵位呢?’
那鬼笑道:‘你们家的死者生前都有受持五戒十善。修学佛法。死后各得其所。到极乐世界去了。这灵位形同虚设。所以我来借住啊!’
董吉治病
过去有个名叫董吉的人。自幼信奉佛教。熟读经传。对佛门教义领悟深刻精微。他经常积德行善。供养僧人。吃斋守戒。并能诵读《楞严经》为人治病。
村中人若生了大夫难以治愈的痛。必会请董吉诵经。由于他功德深厚。经他诵读经典后。病人往往都会痊愈。于是。董吉的名声越传越远。深受人们尊重。
‘我弟弟何晃忽然生了场大病。已经病入膏盲。奄奄一息了。不知道可不可以请您去给他诵经。’这天来了一个男子。从隔壁村子连夜赶到董吉家。请他为兄弟治病救命。
‘当然可以。劳烦您带路。’董吉二话不说。立刻答应。
‘只是距离有点远。而且现在正是雨季。路况可能不太好走。’何晃的哥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救人命哪有嫌路远的呢?您还不是也连夜赶来找我帮忙吗?’董吉笑著说:‘不碍事的。我去拿经书。您等我一会儿。’
‘董吉的慈悲心肠。果然名不虚传!’何晃的哥哥心里如此想著。
董吉家与何晃家相距甚远。足足有六七十里路。中间还隔了条大河。当时正是五月多雨的季节。刚刚下过一场大雨。何晃兄长来时。河水还没涨。所以能顺利渡河。但当他们两人来到河边时。由于天降大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暴涨。白浪滔大。已经无法渡河了。
‘糟了!这下该怎么办啊!’董吉心急如焚。但因不会游泳。只好看著汹涌咆哮的河水发呆。两人在岸边焦急地徘徊著。
‘我为救人性命。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佛菩萨应该能感应到我的诚心。保佑我过河!’董吉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渡过河去。
想到此处。董吉毫不犹豫地走到河边。脱下衣服包好经卷。将其顶在头上。然后向河中心走去。河水冰凉刺骨。急浪冲撞著他的身体。几次他站立不住险些被冲倒。
‘董吉你快上来啊!这样太危险啦!’何晃的兄长见状。大声急呼他回来。
‘病入膏肓的病人怎么能耽误病情!我先过河去。’董吉仍坚持著。咬紧牙关向前行。
说也奇怪。河水本来深不可测。但是董吉走到河心。也只淹没他的膝盖。
‘阿弥陀佛!一定是佛菩萨的保佑!’董吉一边在水中行走。一边感谢如此的神迹。
‘啊!’但是在他快要上岸的时候。一个大浪打来。他摔倒在岸边。头上顶的经卷却不幸被河水冲走了。
董吉一见。捶胸顿足。懊悔万分。靠著村人的指引。他走到了何晃家。一进门。就十分忏悔地便痛哭自责起来。
‘您为什么哭泣呢?’何晃的家人问道。
‘我的经卷被浪卷走了!没有经卷我怎么替何晃诵经治病呢?’董吉十分伤心地哭泣著。
董吉正在哭泣。猛然抬头看见衣柜上面有一个布包。‘这不是我包经卷的衣服吗?’他又惊又喜。急忙取下打开一看。那经卷竟然毫无受损。虽然外面的衣服完全湿透了。但是里面的经卷却没有受潮过的迹象。干燥如故。
于是。在董吉虔诚的诵经祈福下。何晃的怪病。也顺利地让董吉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这件天大的奇事。都赶到董吉家观看。纷纷称颂佛法的威力无边。于是。全村的人都信奉了佛教。
珍惜人身
若在
有些具有天眼通的道人。可以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天地鬼神。
一个有天眼通的道人。看见一个天人。常常从天界下来。到坟冢前膜拜著尸骨。久久不忍离去。
道人就好奇地间他:‘你已经转生到天界享福。为何还要常常下来膜拜这堆枯骨呢?’
天人答道:‘这堆枯骨是我前世的身体。前世的我藉由这难得的人身。听闻佛法。奉行五戒十善等种种戒律。由于我能长久持
天人笑著对道人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现在。我投生天界所享受的种种快乐。无一不是在做人时行善所得的福报。我能不感恩那曾给我善报的人身吗?’
清辩法师见弥勒
‘师父。你这样每天都只喝水。不吃东西。身体能支撑下去吗?’寺庙中的小沙弥担心地问。
‘不碍事的。我三年来都是这样过日子。只希望可以感动菩萨。让我可以知道当来下生弥勒佛降世的时间。’法师诚心地回答著。
在南印度有个叫做‘驮耶羯磔迦国’的国家。在它的国都周围。东西两面都是大山。山中有不少的佛寺。其中一座大山中住著一个法师。他为了见到弥勒佛。苦心修行。在寺中绝食已达三年之久。每日仅喝点水维持生命。他就是婆毗吠伽法师。在唐朝时也称‘明辨法师’。或‘清辩法师’。
清辩法师的苦行。终于让观世音菩萨为他的诚心感动。
一天。观世音菩萨现身来对他说:‘你最好到驮耶褐羯迦国城南边山崖的石壁前。每天诚恳地诵念《金刚场陀罗尼经》。三年之后。将会有人来指点你。’
‘阿弥陀佛!谢谢菩萨!’清辩法师喜出望外地来到菩萨所说的石崖边。努力的颂念《金刚场陀罗尼经》。就这样。三年时间又过去了。
‘你有什么愿望?为什么这么勤奋努力?’这一天。忽然有个天神出现在石壁前。
清辩法师告诉天神说:‘我想见到弥勒佛。观音菩萨指点我。让我苦诵《金刚场陀罗尼经》。说三年后。会有人来帮助我。难道就是您吗?’
‘正是。’天神回答说:‘你的虔诚感动了许多天神。在这座崖石中有座“阿素洛宫”。你如果能够继续认真诵经。三年后的今天。石壁就会打开。届时。你就可以进去见到弥勒佛。’
于是。法师满怀希望。继续坚持诵经。
而弥勒佛将于三年后降世的消息。早已传遍大街小巷。到了当天。石壁外头竟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大家都想目睹弥勒佛的降生。
‘不是说石壁会打开?怎么还没开啊?’
‘该不会是骗人的呢?’石壁一直没动静。民众开始议论纷纷。
清辩法师也感到疑惑。‘是不是自己诵经不够虔诚呢?’
于是。清辩法师抱著姑且一试的心情。捡起地上随风飘至的一颗小种子。轻轻丢了一下石壁。没想到。‘轰!’石壁被小种子微弱的一击。竟豁然洞开。
当时。石壁外面站了众多的围观者。看到石壁因此打开。非常惊奇。都想仔细看个究竟。大家不但没有散开。人反而越聚越多。
清辩法师在跨进石窟门之前。对大家说:‘我花了好多年的时间。苦心修行。就是要等到见弥勒佛的这一刻。由于上天保佑。现在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进了这个石窟就可见到。你们谁愿意和我一起进去看弥勒佛出生?’
‘拜托!这种地方谁敢进去啊?’
‘我看这法师怪怪的。’
‘哎唷!里头黑漆漆的。说不定是毒蛇洞呢!进去说不定就出不来了!’
众人听法师说要进洞去。都吓了一跳。大家都怕死。没有人表示愿意跟进。
‘这是很难得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法师一再劝告大家。花了好久时间。最后也只有五六个人表示愿意同行。
‘好吧!我也不便勉强大家。一切就随缘吧!’法师见状。觉得实在不能勉强。与众人一一告别后。便带著这五六个人。从从容容向洞内走去。
他们刚一进洞口。洞内就散发出七彩的光辉。没等众人反应过来。石壁便又合起来了。待在外边看热闹的人。顿时明白了自己错过了难得见弥勒佛的好机会。个个追悔莫及。
念佛退鬼怪
笃信佛教的父亲有五个儿子。他希望儿子都能接受佛法皈依佛门。谨守不饮酒、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杀生的五条戒。
受到父亲多年的影响。四个儿子都听从父亲的教导。遵守佛门五戒。唯有大儿子不肯受戒。他想:‘我这辈子绝对不做坏事。又何必要接受佛门的清规戒律呢?我比较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尽管如此。父亲还是苦口婆心地规劝他皈依佛门。但大儿子依旧想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
‘随缘吧!’父亲说:‘如果真的与佛有缘。待因缘成熟时。不需要我叨念。他也会自动去接触的。’
一天。大儿子拿了五枚铜钱到外面找了一个占相师。占卜一下自己的命运。
占相师仔细端详著面前的年轻人。然后对他说:‘你以后将得到大富大贵。但是近日会有大灾难。你若能躲过此劫。必将长命百年。’
大儿子心中十分恐慌:‘请问先生。我有什么灾难?应该要如何躲过此劫?’
‘从今天起。十三日后。你将有大劫难。’占相师摸了摸胡子。皱著眉头说:‘此劫不是世间凡人所能解除的。我的道行不够。在前面不远的山中。有一个出家人。在山中修行已久。你赶快去请他救你吧!’
于是。大儿子急忙前往山中拜见占相师所说的出家人。
‘你命中注定有此劫难!’出家人看了看他。说道:‘若想免此灾难。必须接受佛门五戒。皈依三宝才能免于灾难。’
‘但是我这辈子并没有与人结怨啊!’大儿子感到相当疑惑。
‘这是前世与你有仇之人要来索取
‘那…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从今日起到第十三日。你必须点燃蜡烛。设香案。供奉佛像。日日焚香祈祷。到第十三天。你必须整日整夜诵读佛经。口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不停的默念。过了这第十三天。你就会平安无事了。’
于是。年轻人听从出家人的教导。当下皈依了佛门、受了五戒。
当他回到家中后。急忙按照出家人的指示。点起长明蜡烛。设香案。供奉佛像。每日早晚焚香。祈祷佛菩萨的保佑。到了第十三天。他整日不离佛菩萨像前。双手合十。口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天黑后。屋外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敲打著门窗。屋里的蜡烛一阵跳动。人影摇晃。情境十分恐怖。
‘扣扣扣!扣扣扣!’忽然传来剧烈的敲门声。
‘我们来接你了!别躲了!’从门外传来一阵恐怖的话语。那绝不是人类喉咙能发出的声音。
大儿子在门内听到了两个鬼正在交谈。
两个鬼大声地对门内叫著:‘我们是奉你前世仇人之令来索命的。你快快就擒吧!’见门内无任何反应。两个鬼便穿过门板。想要带走大儿子。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大儿子心中愈紧张。念佛的声音也就越紧凑大声。
二鬼进入房子。只见里面灯烛明亮。佛像前香烟缭绕。
‘那人正在念著南无佛的名字。’鬼一听到佛名。顿觉头痛难忍。连忙后退百步。说道:‘这个人我们碰不得他。佛正保佑他性命。’于是二鬼就逃走了。
天亮后。大儿子走出门外。只觉精神清爽。心中安宁。
‘怪不得父亲要我们皈依佛门呢!’大儿子经由此事后。也和其他四个兄弟一样诚心敬佛、守戒。从此过著清净安稳的生活。
死而复生的人
晋国有一个人生病死去了。过了三天又奇迹般地复活过来。众人都感到很奇怪。便前来打听他死后究竟去了哪儿、看到了什么。于是那人便把自己所见所闻告诉大家。
‘在我刚刚咽气的时候。就看见两个人向我走来。他们捉住我。把我捉到一个阴森恐怖的城市。’他一边说。一边还忍不住惊恐的神色:
‘我看见大街上有一个巨大的铁轮滚过来。那铁轮上布满了尖尖的爪子。虽然没有人牵引。但是却转得快如疾风。旁边站著几百名身戴枷锁的罪人。有一个吏卒用木棍驱赶他们一个个站在铁轮前。人一靠近那轮子。立刻被飞转的轮子辗压在下面。轮上的尖锐铁爪便把那人身上的皮肉辗得粉碎。就这样。一会儿功夫就有数十人遭此酷刑。’
他喝了一口水。越说越害怕:‘一旁的吏卒见我在旁边站著。也要把我推到铁轮前。我心中十分恐惧。那时才开始悔恨从前没有潜心诵读经典。广修苦行。今日才落得要受此酷刑。’
‘你可以走了。’吏卒查了查本子。对男子说。
‘我一听才放下心来。转身逃去。’男子喘了口气。
男子说。后来他走到了一条河边。河边有个管船的船官命他做船工。
‘我不答应。结果被船官套上铁链。还用鞭子抽打我。迫于无奈。我只得拉起数百只船。艰难地向前爬去。没迈几步。我踉舱几步倒在岸边。船官过来提起我。要把我问斩。’
‘眼看船上的我就要身首异处了。忽然。天上飞来两条五彩的巨龙。它们推著船飞快地向前划去。船官一见认为是天意保佑。就宣布我无罪。并把我放了。’
下了船。男子从原路回到河边。却找不到刚才的路。他忽然感到十分口渴。便趴到河边饮水。没想到一下子失足落入水中。这一惊吓便苏醒过来。没想到又回到阳间。
男子对众人说:‘不过看到死后竟然有这么多恐怖的刑罚。就算活著的时候做坏事。自以为没人知道。死后也难逃审判。因为真的有地狱啊!’
魅
顿丘城外有一片乱葬岗。城里的穷人家若是死了人。又买不起棺材安葬。就用草席一卷。抬到这里。随便挖个坑埋下。久而久之。这里乱坟遍布。杂草丛生。野兽时常来挖食没葬好的尸体。骨骸因此遍布其间。
城里相传有一种叫‘魅’的怪物事在夜间的坟场伤人。所以即使白天。也很少有人走过这里。使这片乱葬岗显得更加荒凉可怖。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坟冢间点点鬼火闪著绿莹莹的光。远处还不时传来野兽的嚎叫。
‘达达达……’这时。路上忽然传来马啼声。原来是一个赶路的商人。阴风森森、鬼火点点。商人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一心想快点赶到城中。
忽然。路边窜出一只怪物。大小像小兔子那样。两只眼睛如灯笼般闪闪发光。它一下子跳到马前挡住了商人的去路。商人惊恐万分。身子一软就从马上掉了下来。昏了过去。
原来。那怪物就是‘魅’。‘魅’见那人倒在地上。也没伤害他。在他身边蹦蹦跳跳一阵子后也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夜里的寒风吹醒了商人。他睁眼一看。周围一片寂静漆黑。只有自己的马儿还站在身边。商人坐起来头脑慢慢清醒了。这才想起来刚才遇到怪物挡住马前。于是。他连忙跳起来。爬上马背飞也似地向前逃去。
跑著跑著。前边路上又出现一个黑影。商人心惊胆战。以为又遇到怪物了。待走到近前。才发现原来也是个赶路的旅人。
商人又惊又喜。急忙跳下马来对那个人讲述了刚才自己遇到的事。并要求两人结伴而行。
那人听后说:‘我早就听说这一带有一种叫魅的怪物。专门在夜里出来吓人。我独身一人行路心中也是十分害怕。现在遇到你。正好咱们互相为伴。也好有个照应。这样吧。你骑著马走在前面。我快步跟在后面。’
于是。商人走在前面。那人紧随其后。两人边走边聊。那人问商人:‘你看见的那个怪物是什么样的。怎么会令你受到如此的惊吓?’
商人心有余悸地回答:‘那怪物十分可怕。身子像是兔子般大小。双眼如灯笼般闪亮。走路一跳一跳的十分吓人。’
后边那人说:‘是像这样吗?’
商人听后感到很奇怪。忙回过头来观看。没想到。后边那人竟变成魅的样子。瞪大两个灯笼眼便跳到马背上。
‘啊!’商人一见原来这个人是魅变化的。尖叫了一声。就从马上掉下来被吓死了。
魅见人已死。又蹦蹦跳跳地跳回坟冢间消失。马儿独自向前跑去。迳自跑到家里。
‘马回来了!人呢?’
家里人正在无急地等待商人归来。忽然听见门外有马蹄声。急忙跑去开门。却只见商人的马孤伶伶地站在外边。家里人察觉到商人可能遇到不幸。连忙到外面寻找。最后在城外的荒冢间找到了商人的尸体。
当大家正忙著收拾商人的尸体时。有个年轻人正遥遥望著他们自言自语:‘这商人贪婪无比。品德又极为不好。做生意常减斤短两。专卖假货坑骗他大。虽然因此致富。却从来不肯拿出一文钱来做善事。也从不肯布施僧人。要不是他阳寿已尽。我才不屑出来吓他!’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5/249357.html
以上是关于「鬼道」鬼道众生的故事:中国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鬼道」鬼道众生的故事:中国篇;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