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漫谈发心与因果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漫谈发心与因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漫谈发心与因果
漫谈发心与因果
太桥旦曾堪布
我们在修持佛法的过程当中大家必须要观察自己的动机,调整一下内心的发心,因为正确的发心是特别重要的。
虽然大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乘的修行者,但由于从无始轮回以来,自私自利的习气非常根深地固,而且利益他人的发心比较薄弱,所以实际上是否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者就很难说了。因此无论是讲什么样的课、修什么样的法,哪怕是很短时间的一种修法或者微不足道的一点行善,都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当然对于一位初学者来说,生起菩提心是有一定的困难,也是相当遥远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大乘行者,必须要从修持菩提心着手。首先学习生起造作的菩提之心,然后慢慢训练能够做到真实无伪的菩提之心。一旦相续中菩提心具备的话,此时此刻所修的佛法或者所行的善业都将成为增上菩提心的助缘,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解脱的道路上也很少会遇到任何挫折,都能够很顺利的达到。不但修行的过程非常顺利,最后的结果也会特别圆满。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也是愿力的力量,更是利他之心的力量,所以闻、思及实修之前我们观察自己的动机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修行人的心态不同,所以成就的结果也有天壤之别。譬如修行的发心比较狭隘,那所获得的结果也是渺小的;如果修行的心态比较中等,获得的结果也是中等的;如果修行的发心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广大,那所获得的结果也是非常圆满,非常广大的。如果你在修行任何一个法之前,根本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其结果也不会是好的。
如果修行的发心不正确的话会有三种过失:首先无法成为大乘的佛弟子;其次修行的过程中往往善业会被嗔恨所摧毁;最后所达到的结果不圆满,所以发心特别的重要。佛教徒并不在于形式上的修行,而是在于内在的动机与发心。比如你表面的行为是不善业的,但发心是善的,实际上不善业的行为也变成善的了;如果你的心是不善业的,虽然表面上的一举一动是善业的,但实际上这些善业也会变成不善业了。
对于世间人而言,能够做到佛法上所讲的这些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世间人特别习惯注重表面的形式,往往忽略观察内心的动机,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一种原因,也是迷惑错乱的一种根本。世间人经常觉得表面上的事情大就特别伟大,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做伟大事业的人,他们的发心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尤其是近代的社会里,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的人都有,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凡夫俗子特别重视追求眼前的结果,却并不谨慎遵守因果的规则,这就是因果颠倒。我们应该相信因果的规律,因果的规律是非常顺序的,不一定你现在做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因为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今世,而是经历了生生世世的流转,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在过去世流转的过程中做过什么样的业,所以你今世行善、做好事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301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漫谈发心与因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漫谈发心与因果;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