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观音-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一
许止净居士着述
印光法师校阅
△颂文分三。初叙意。二正颂。三结劝回向。
△今初叙意。
明作颂之缘起,为全篇总冒。分四段。初颂大士悲智双修。次颂大士以古佛
佛教故事龙病治疗的故事
应世,故名震十方。三颂大悲救苦为急,故娑婆缘重。四据经正讹,令起正信,为作颂之缘起。
(一)尝闻诸佛无身,而般若实为其母。菩提非树,而大悲自发其芽。(二)故法身解脱,非智慧不得圆融。本智万行,惟慈悲始能和会。(三)是以自他不二,明极即是如来。因果交参,行深实惟菩萨。(李长者注华严,谓观音表悲,自在表智。且悲智二字,总该一切佛法理事各门,故以冠首。)
[一]华严经光明觉品。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诸如来,而得有其身。又弥勒告善财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 六祖偈。菩提本无树。 普贤行愿品。因于大悲,生菩提心。[二]法身,解脱,般若,如圆△三点,谓之三德圆融。(△,梵字,音伊,表三德圆融。) 华严以文殊表根本智,普贤表差别行,观音表慈悲心。寄位第七回向。此十向乃从十住十行,而和融慈悲愿力,遍兴大利故也。[三]自觉觉他觉满,故名佛。 入法界品。离自他见,知从缘起故。 合论。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楞严经。明极即如来。又观世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明因果相成,体用相彻也。 心经。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一)然而地入现前,犹惭四摄。位居不动,尚待三加。(二)岂非出缠之智障易生。入俗之愿王难见乎。(三)惟大士寻声救苦,寄号观音。断惑证真,得名自在。(四)称为拈索,实遇无空过之辞。号作应声,有感而遂通之义。(五)本正法明而作佛,原为释迦之师。具千光眼而度生,又作弥陀之辅。(此因出悲智二名,顺点出其他各名,俾世俗得知其远本。)(六)愿深无量,与毗卢同称丈夫。德举一毛,虽普贤莫知边际
佛教写经的真实故事
。(七)故刹那称念,等百千亿兆之如来。偶尔受持,胜六二河沙之菩萨。(八)信乎名号尊贵,难可得闻。梵释
道教佛教神话故事大全
天人,皆应生敬也。(此从大悲经,言菩萨以至天龙,皆应恭敬,引起娑婆缘重。)
[一]华严六地,名现前地。 合论。六地已前,于四摄中,未得自在。 八地名不动地,有三加七劝文。三加者,一诸佛现身,二与智,三赞叹摩顶。又经云,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即入究竟涅盘,弃舍一切利众生业。[二]智障,谓净障。六地菩萨,有染净二业未亡,故入缠不能自在。 普贤行愿品。有十大愿王。 十定品。诸菩萨于普贤所,心生尊重,
佛教美学故事
渴仰欲见。悉于众会,周遍观察,而竟不睹,亦不见其所坐之座。 [三]华严合论。观世音,梵云光世音。以慈悲光照世间,闻苦便救。观自在者,明观照成出世般若义。 [四]大悲咒经。观世音,亦名拈索。拈索,即了髦濉A匀艘源巳∈蓿薏坏猛选R杂鞔笫课琶凹恚哪畈豢展病S滞邸9鄯鸨驹噶Γ鑫蘅展摺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0245.html
以上是关于观音-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观音-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