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04 01:5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

  大师法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莲池二字。正表明了大师的平生志愿。

  大师俗家姓沈。是杭州仁和人。世代都是名门望族。大师父亲名德鉴。号明斋先生。母亲周氏。大师从小就异常聪颖。而且对世间繁华十分淡泊。

  17岁那年。大师考中秀才。入县学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名重一时。自觉考举人。中进士。犹如捡石头一样容易。当时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

佛教中戒律的故事

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角床头。且家中戒杀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大师元配夫人张氏。生下一子后。子母相继而死。大师本无意续娶。但因母命难违。只得又与汤氏议婚。汤氏本是贫家女。而且长期吃素。有一个富贵人家。想要大师作女婿。就暗地里散布谣言。说汤氏的坏话。哪知大师听到后。反而立即成婚。大师的本意。只是为了能够有个名义夫妻罢了。

  大师27岁那年。父亲去世。31岁那年。母亲去世。大师哭泣着说:“父母之恩。无量无边。现在正应该是我报恩的时候啊!”从这时起。大师就有了出家之心。

  明朝嘉庆乙丑年除夕那天。大师让汤氏沏茶。茶杯刚放进茶盘里就裂开了。大师笑着说:“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初三早上。大师和汤氏诀别。说:“恩爱无常。生死谁也替不得谁。我走啦。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吧。”汤氏回答说:“夫君先走。我随后出家。”于是大师作《七笔勾词》。投归性天理和尚削发。不久又从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受具足戒。住了几天之后。大师即独自一人游历四方。遍参善知识。

  游五台山时。大师感应文殊菩萨放光。并到伏牛随众练魔。入京师。大师参访遍融、笑岩二位大德。在他们的开示中。受益非浅。离开京师走到东昌时。大师忽然有所开悟。作偈如下: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大师因母亲丧服未满。故而怀抱母亲灵骨遍游四方。凡就餐即供养。凡住宿必奉敬。哀思如此深重。当走到南京瓦官寺时。大师一病几死。正欲举火荼毗时。大师微微地说了一句:“我还有一口气。”方才停止。病好之后。大师南归越地(即渐江东部)。曾经五次参加坐禅法会。始终也不知左右邻僧的法名。

  隆庆幸未年间。大师乞食梵村。见云栖这个地方山水幽寂。产生了终老于此的志愿。此山本是已故高僧伏虎禅

佛教房子拐角的故事

师所居寺庙遗址。居土杨国柱、陈如玉等。为大师建造茅屋三间以避风雨。大师独自一人。住于寒山岩岭。曾绝食七日。跌坐于岩壁之下。

  云栖一带多有老虎为患。环山40里内。每年都要伤害数十人。居民苦不堪言。大师发大慈悲心。诵经施食。虎患竟从此绝迹。

  有一年大旱。村民乞求大师祷雨。大师笑着说:“我只知念佛。没有什么法术。”众人坚请不已。大师不得已出山。手击木鱼。绕农田念佛。足迹所至之处。大雨随注。村民惊喜万分。争相出资、出工、出木材。为大师造屋。在下地基时。挖出了原来寺庙的立柱基石。大家说:“这是旧云栖寺的。大师福佑我们全村。我们愿使云栖寺焕然一新。让福佑代代相传。”新的寺院不几天就建成了。只是外边没有山门。中间没有大殿。惟有禅堂里住着和尚。法堂上供奉着经像而已。所有一切建筑。都不过是遮风蔽雨罢了。

  从此以后。净土法门大兴于世。四海之内的出家人日就归附。云栖寺也就逐步成了一方大丛林。大师悲悯末法时代。佛陀教育残缺不全。禅宗道理难明。众生业深垢重。将佛陀上等醍醐。贮存于污秽器皿之中。甚可怖畏!为众生得度。佛设立三绝学(戒定慧)。三学之中。戒为基础。基础不立。定慧二学何所依从?修正思维言行。必须先加固根本。而目前大江南北。戒坛已久禁不行了。为了重振颓毁的纲领。大师带领大众。依佛制。每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远近衲子听说后。尽来归附。大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曾手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三书。以发明戒律的要旨。

  大师因自己从参究念佛而得大益。故而广开净土一门。普摄上中下三根众生。极力主张执持名号。痛斥狂禅。手著《弥陀疏钞》10余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世人都以为大师只弘扬净土。而不知这是末法中的普光明藏。

  万历戊子年间。瘟疫流行。每日病死的超过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大师赴灵芝寺祈祷。瘟疫

佛教故事父母陪孩子重要吗

果然顿止。

  梵村原有一座朱桥。但被潮汐冲塌了。行路之人很不方便。太守请大师倡导重造。大师说:“若让我领头重造。无论贫富贵贱。每人只许布施银钱八分。”八卦之中。坤卦第八。坤属土。土能制水。这是大师用八的含义。有人说:“工程浩大。只布施八分银钱。太少了。恐怕难以完工。”大师说:“心力多。则自成不朽之功。用不了几天即可积累至千金。”施工时。每打一椿。大师都带领大众持咒100遍。因而潮汐有好几天不来。大桥也竟而因此造成了。昔日钱王建大桥时。用万人弩射。以至潮水回头。今日大师却以一心之力当之。是什么法术啊?!

  大师道德日高。十方衲子日日投归。大师一如继往以慈心接待。弟子与日渐增。居住也日益狭隘。大师都本着不图好看但求实用的原则。造屋而居。大师所定清规。比他人分外恭敬。大众清修。有通用的念佛堂;若是精进的、老病的等等。则别立小佛堂。每堂各有管事。各有锁钥。定时开闭。也各有警语策句。定期宣读。夜里都有巡逻。击板念佛。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使修行困倦的人从睡眠中清醒。使需要卧床休息的人安心入睡。布萨羯磨。纠举功过。兴行赏罚。凛然犹如冰霜。即使是佛陀如来。在祗桓精舍时。尚且有六群比丘不守清规。扰乱大众;在大师门下众僧之中。竟然没有一人敢诤竞犯律。并未搬照《百丈清规》。而足以救济时弊。古今丛林。没有像这样的。大师所定的僧规寺约。警语策句。就是这样光明绚亮。

  大师极意禁戒杀生。推崇放生。他的著作久行于世。四海之内多奉读尊敬。大师曾在净慈寺开讲《圆觉经》。每天前来听经的人有好几千。四面八方全是人墙。大师曾赎买寺前万工池作为放生池。并在他80诞辰之际。又增广扩大。在府城中设立上方、长寿两个放生池。每年需支出银钱100余金。在山中设立放生所。专门救赎、放养飞禽走兽。费用全从僧人口中节减。每年约需200石粮食。各放生池所。都设有专门守卫。并定期宣示佛法。即使那些喜欢鸣叫的鸟类。闻木鱼声声。也都鸦雀无声。寂然而听。等到宣示结束。便一齐鼓动翅膀、上下喧鸣。这岂不是生物的佛性吗?是啊!佛说孝名为戒。儒家批评佛子只有养育没有恭敬。大师对于生物既养育又恭敬。而且又有礼节。难道不是考吗?

  大师道风传播日广。海内贤人豪士。无论在朝在野。无不归心感化。如兵部尚书宋应昌。吏部尚书陆光祖。内宫宣谕张元忭。再如司成冯梦祯、陶望全等。上门请法的。超过百人。他们都是专程前来探求人生大事。闻法之后。无不心服口服。成为大师的入门弟子。临司守相。大小官员。一下车来。就伏地拜谒。以及贤人豪杰。排队等侯参见的。全都一视同仁。不多一礼。不另招待。都是粗粮淡饭分外香、草席漏榻自情愿。听任蜥蝎从身上爬过。蚊虫叮咬。面色如常。忘却形骸。忘却权势。倾囊供养。不是大师精诚所感。又怎能这样呢?

  侍郎王宗沐问大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大师答:“猫儿突出时又如何?”王侍郎无话可对。大师替他说:“走却法师(指老鼠)。留下讲案。”并写下这样几句颂言:“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侍郎左宗郢问:“念佛能大彻大悟吗?”大师说:“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县令樊良枢问:“心乱妄想多。如何能得到清净?”大师说:“置之一处(心住一境)。无事不办。”

  有人问大师:“为什么不看重预知先见?”大师说:“比如二人共读《琵琶记》。其中一人没读过。而另一人先已读过。最后二人一同读完。能增减一出戏吗?”

  慈圣皇太后非常崇重三宝。读了大师的《放生文》后。赞叹不已。派遣内侍。带着紫袈裟和大批银钱。前来供养。请问法要。大师拜受后。回信作答。

  大师十分悲悯地狱、饿鬼之苦。大师而自习焰口。时时亲自主持设放。经常有人见到大师在法座上现出如来宝相。这是大师观想之力化

初识佛教的故事

现而成。

  大师天性朴实、简洁、平等。言语打扮无半点虚假修饰。对事对人虚怀若谷。面相温文单纯。体形弱不胜衣。而声音犹如洪钟。胸中没有半点机巧虚的伪心。而守护这颗心就象面临敌人的危城。胜过坚兵。真是善于贮藏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大师经手银钱等事。无论巨细。滴水不漏。即使是筹划丛林中日用钱粮。量入为出。斟酌厚薄。考核因果。发明罪福。养老治病。公待众僧。不渗半点水分。自建立寺院以来50多年中。从没有胡乱花过一文钱。寺中僧人经常多达百人。却从不派专人乞化。听任施主自己上门。稍有一点盈余。总是布施给其他寺院。库中从不留储蓄。凡施主供斋之外。另有金银布施。接手之后。转手散去。施衣施药。救济贫病。没有一天中断过。偶尔有人翻阅账本。见最近7年之中。除基本建设及僧人用度之外。总共花费5000余两白银。每年的支出可想而知。

  大师生平特别珍惜福报。曾手著32条警语以自勉。到垂老之年。仍然自己洗衣服、倒尿盆。不愿让别人代劳。终身布衣素服一顶麻布帏帐。本是母亲去世那年做的。直至他自己往生时还在使用。其他东西可以类推而知。

  总结大师一生的思想言行。以平等大悲。摄化一切。不是佛说的不说。不是佛的样子不学。不是佛事不做。佛嘱咐末世护持正法之人。要以四安乐行为师。大师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佛的嘱托。我们历观东土净宗历代祖师。特别提倡念佛法门。并不都是万行皆修。若是从万行中以彰一心、在尘劳中而见佛性之人。从古至人了。先代儒家称寂音和尚为僧人中的班超和司马迁。大师则可说是佛门中的周公与孔子。因为肩挑大法即是荷担大道。大师之才。足以规治天下;大师之悟。足以传佛祖之心;大师之教。足以因才观机。因机施教;大师之戒。足以护持正法;大师之操守。足以激励世人;大师之规章制度。足以救治当时佛门中的弊病。至于大慈与众生之乐。大悲拔众生之苦。广运菩萨六度。无时、无处、无事、无理。莫非菩萨之妙行。自大师发心出家以来。没有一人能对大师的一言一行提出评议。真可谓是法门中得到佛陀全部家传的人!如果不是法身大士化入人间。以自身威光照亮末法重重昏暗。又怎能这样呢?

  临终前半个月。大师预先入城。告别各位故友及在家弟子。但只是说:“我要去别的地方了。”回山之后。连续几日下斋堂。新自操作茶汤设供。并与众僧话别:“我不在这儿住了。要去别处。”7月15日。本该设盂兰盆会。以追荐各自的祖宗父母。大师说:“今年我不参加法会了。”在寺院的记事簿里。大师悄悄写了几句话:“云栖寺住寺僧人。代堂上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宗亲。”事过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大师在提前安排后事。

  7月初一晚上。大师进入大堂坐下。嘱咐大众说:“我的话大家可能不爱听。我就像风中的灯烛。油尽灯干了。只等一撞一趺。才相信是真的。明天我要出远门了。”众人劝大师留住人间。大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策大家。淞江居士徐琳等5人当时正在寺里。大师就让侍者送了5份遗嘱给他们。第二天夜里。大师在方丈室里。示现轻微疾病。闭目养神。城中诸位弟子赶到。围绕着大师。大师睁开眼说:“大家要老实念佛。不要装模作样。不要标新立异。不得坏我规矩!”大家问:“大师之后谁可主持寺院?”大师说:“戒行双全之人。”又问“目前由谁主持合适?”大师说:“以戒德高下推定吧。”说完。面西念佛。端坐而逝。此时正是明朝万历43年7月初四午时。

  大师生于明朝嘉靖乙未年间。世寿81岁。僧腊50年。大师自己选定在寺院左边岭下。作葬身塔庙之地。大师出家前的夫人汤氏。也已在大师出家之后削发为尼。建立孝义庵。为女丛林主持。已先一年辞世。葬身塔庙就在云栖寺外的右边山下。

  大师的得度弟子广孝等。是最初上首弟子。所有大师门下受戒得度弟子。不下数千。这还不算在家众。官吏士君子列入大师门墙的。也以千计。只是没

道教和佛教的故事

有私淑弟子。

  大师的著述《云栖法汇》一书。真是度世的宝船、法门的柱石。其中经典注疏及〈竹窗随笔〉等20多种著作。都风行于天下。大师平日教诫弟子:贵真实修行。勿显示神异。所以大师的许多神奇故事。未曾记载流传。

  世尊深念末法众生难以度化。恐怕中断佛的慧命。所以在灵山会上。那些请求护持正法、亲蒙如来授记的大德。都不敢入五浊恶世度生。唯有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众。一力担当。对佛说:“我等末世持经。当具大忍力。大精进力。即有现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临终阴有以示之耳。”观察大师一生之行事。潜藏神通。悄然运用。安住于忍辱精进之力。莫非是从地涌出大菩萨之一。或者是净土诸上善人乘愿再来的。要不然。从凡夫地起修。求自利尚且不足。又怎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自始至终无缺无漏啊!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7/468072.html

以上是关于「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97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