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祖故事:鹤年访道普陀山,藏经楼中遇高僧(21)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印祖故事:鹤年访道普陀山,藏经楼中遇高僧(21)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祖故事:鹤年访道普陀山,藏经楼中遇高僧(21)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阴历二月初一。高鹤年居士第二次来到普陀山参
高居士听说法雨寺化闻和尚去年圆寂。就到法雨寺去吊念。发现有一位法师在宝珠殿侧面的关房闭关。就前去扣关参见。当然。这位闭关的法师就是印光大师。宾主在关房窗口见面。印光大师问高居士:
“你用何功夫?”
答云:“静坐。”
大师说:“六祖(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言于一切时自净其心。可能否?如其不能。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人无我。
二月初二日的早晨。高居士用过早斋。又来关房前见大师。大师就向高居士简略开示了净土宗信愿行的修持方法。通过窗户看去。大师寮房之中。除了淡薄的衣单。外无长物。高居士赞叹大师为清净僧宝。
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圣诞。高居士又到大师关房。大师开示说:“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尘寰扰扰。易犯惟有邪淫。拔山盖世之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士。因兹败节损名。今昔同揆。贤愚其辙。近人欲念愈滋。淫念愈旺。苦哉!《楞严经》云:‘淫欲乃生死之根本也。’”意思是说:人们造的业象大海一样没有边际。其中最难断的欲望莫过于色欲。尘世间人们的行为纷纷扰扰。最容易犯的罪业就是邪淫(不是夫妻而发生性关系属于邪淫)。拔山盖世的英雄。因此而亡身丧国;绣口锦心的文人。因为这种事败坏名誉。古今发生同样的事。贤良和愚蠢的人犯同样的错。近代以来。人们的色欲念头更加旺盛。令人痛心啊!《楞严经》讲的没错。“淫欲真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高居士这次访道普陀。认识大师。亲近数次。得益颇多。与大师结下深缘。他认为大师是有道高僧。有人问高居士。你怎么就知道印光大师是高僧呢?高居士回答说:“我自幼访道。亲近金山大定、赤山法忍、华山圣公大霖、天台敏曦、通志二老等诸大善知识。颇多高人。威仪洁净。道气逼人。令人妄念不起。与师相同。”也就是说印光大师的威仪和道气跟那些禅、教的高僧是一样的。
高鹤年居士拜见印光大师得到的最大的受益是惭愧二字。印光大师告诉他“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从此以后。高鹤年继续行脚生涯。他背着的那顶大笠帽上写着大大的“惭愧”两个字。
我们还可以从大师本年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
“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
以上两段。开宗明义。提出末法解脱须修仗佛力之净土法门。开示净土法门契理契机。彻上彻下。为各种法门的归宿。这是从教理上说明。接着大师畅谈自从庐山创办莲社以来历代祖师高人弘传净土的历史。正是“往圣前贤。人人趣向”的明证。
然后。大师以自己参学修行十八年的阅历说:“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大师接着劝体安和尚多读净土经书。弘扬净土法门:“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毫芥蒂。必究佛祖偏赞之所以。四众遵违之利害。则不被门庭隔碍。而敢于一切禅教律人前。称性发挥。无复畏惮矣。然净土书多。最要唯十要[1]。十要中断疑生信。尤推或问[2]。直指[3]。合论[4]。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其外《净土圣贤录》[5]。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妇女。及恶人畜生往生事迹。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生净土。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而《龙舒净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利众生者。此书万不可忽也。”
最后大师诚恳地说:“弟昔遇善子平者(按:会看相算命的人)言。寿不过三十八。今适满其数。恐无常倏至。所以专持佛号。预待临终。设无常果至。则后会无期。兼欲雪在家毁谤佛法之罪。故不避忌讳。略採野芹。献于饱餐王膳大富长者座下。祈悯而纳之。福我秦邦。提永明之正令。遵莲池之遗规。使自他同出生死。幽显共生西方。则净土兴而宗风不坠。众生福而国运常亨。所谓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书此大旱望雨之诚。用卜同归莲邦之庆。祈垂海涵。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这封书信收在《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第一卷的第一篇。好比是大师弘扬净土的宣言书,兆示着大师将以净土法门普接众生求生净土。
注释:
[1]十要:《净土十要》。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选定。
[2]或问:《净土或问》。元代天如惟则禅师著。收入《净土十要》。
[3]直指:《宝王念佛三昧直指》。明代妙叶法师著。
[4]合论:《西方合论》。明代袁宏道居士著。
[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1787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印祖故事:鹤年访道普陀山,藏经楼中遇高僧(21)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印祖故事:鹤年访道普陀山,藏经楼中遇高僧(21);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