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印祖故事:南京拜访仁山老,善导宗风得继承(23)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印祖故事:南京拜访仁山老,善导宗风得继承(2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祖故事:南京拜访仁山老,善导宗风得继承(23)
杨仁山居士长印光大师24岁。杨居士于中华民国建立前夕往生。弘法活动在清末。印光大师终清之世。韬光潜修。民国三年(1914年)。《佛学丛报》发表大师《宗教不可混滥论》等四篇论文。方为教界所知。弘法活动集中在民国时期。但两位大师有过直接交往。这就是印光大师1905年亲自到金陵(南京)拜访了杨仁山居士并参观金陵刻经处。请得很多净土经书。
杨仁山(1837~1911)。名文会。仁山其字。安徽石埭人。为清末复兴中国佛教的枢纽人物。他生性任侠。好读奇书。淡泊名利。鄙弃科举。不愿做官。太平军起来之后。他避乱到杭州。偶然在书肆得到《大乘起信论》。读了之后就潜心学佛。他曾两度出使欧洲。在英国认识锡兰居士达磨波罗、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等。相约共同弘扬正法。杨居士归国后。于同治五年(1866)出资设立金陵刻经处。计划刻印三千余卷大小乘佛典。不过他生前仅出版二千余卷。又日本编印卍字续藏经时。杨居士曾帮日
1905年之前。印光大师了解杨仁山居士。但杨居士不了解印光大师。这不奇怪。因为当时印光大师还在隐居潜修。而杨居士弘法名满天下。当时随杨仁山先生学佛的桂柏华居士朝礼普陀。在法雨寺见到印光大师。当时他觉得俗事为累。修行难得一心。有出家离俗的想法。他给杨仁山先生写信说:“在普陀时。晤后寺法师名印光者。系陕西人。道行深浅。非某下愚所能窥测。然其人亦素知夫子。不知夫子亦知其人。且悉其所造否?日后出家。拟即求其剃度。师谓何如?”信中说印光大师素知杨仁山先生。但当时仁山先生还不太了解印光大师。所以他给的桂的回信说:“普陀印光法师。未曾晤面。不能知其造诣深浅。”[1]
光绪三
印光大师在至金陵刻经处。看到东洋(日本)现印的藏经。于是问杨老居士所用印刷材料是药还是墨。杨居士告诉是外国油墨。大师又问时间久了落不落墨。杨老居士说不落墨。
印光大师这次拜访杨仁山居士和访问金陵刻经处。请到很多国内失传的净土法宝。回去以后仔细阅读。详细校勘。如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谈到:“清光绪间。杨仁山居士。由东瀛请来此经《善导疏》、《无量寿经慧远疏》、《往生论昙鸾注》。皆久佚之法宝。俱为刻行。”大约1908年。印光大师在冬天的念佛长期中。将《善导疏》、《无量寿经慧远疏》、《往生论昙鸾注》阅读两到三遍。并校正错讹。他在与康泽师书[
三武灭法后。中国很多佛教经典包括净土经典失传。杨仁山先生通过日本友人请回大量经典。包括昙鸾、善导等的重要著作。应该对印光大师弘扬净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秉承善导专修之旨。阐发专、杂二修得失就是来自善导《观经四帖疏》。又如提倡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佛力、自力大小难易的判释从昙鸾《往生论注》得到印证。所以仁山先生请回净土经典对近代净土宗的振兴功不可没。善导大师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净土思想对印光大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周孟由居士赞叹大师“秉善导专修之旨”。
杨仁山先生也从印光大师那里得到经过印光大师修治过的《释教三字经》。并进一步改编。更名为《佛教初学课本》于光绪三十二年流通。杨仁山居士在《佛教初学课本》自叙中说:“《释教三字经》者。明季吹万老人效世俗训蒙之书而作也。敏修长老为之注释。流传二百余年矣。顷者。普陀印光法师从而新之。正文改十之三。注释改十之七。原本编为两排者。改而为一排。考据精详。文辞圆润。超胜旧作。而题名之处。不将重订者列于其次。可谓坦然忘我者矣。予不揣固陋。率尔改作。与新旧二本。迥不相同。事略而法备。言简而义周。
注释:
[1]、[3]杨仁山:《杨仁山居士文集》。346页和1页。黄山书社2006年第1版。
[2]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康泽师书。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1804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印祖故事:南京拜访仁山老,善导宗风得继承(23)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印祖故事:南京拜访仁山老,善导宗风得继承(23);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