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祖故事:狄氏流通辨异录,大师撰写决疑论(28)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印祖故事:狄氏流通辨异录,大师撰写决疑论(28)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祖故事:狄氏流通辨异录,大师撰写决疑论(28)
民国三年。上海著名报人狄楚青居士来普陀山与印光大师见面。印光大师跟他说:“公好流通古迹。何不取弘教藏中《拣魔辨异录》。刊板印行。此世宗以灵山(佛教)泗水(儒教)之心法。为儒释两教。作开金刚正眼之大光明藏也。若得流通。不但参禅者直下知归。即宗孔孟而探诚明之极赜者。亦如乘轮遇顺风。速得到彼岸也。光绪三十年。我和谛公到北京请藏经。在琉璃厂请到两本。一本送给谛公。一本托杨仁山居士寄到东洋入藏。你如果能够印的话。就到谛公那儿请来。”
狄居士说:“师父。这本书我有。”大师问:“噢。你是从哪里得到的?”狄居士回答说:“是在北京烂货摊买的。”大师和狄居士相对一笑。原来大家都是从北京旧书摊买到的。狄居士答应回去石印一千本。并请大师作序。大师于是化名。以“代企觉居士赵希伊作”的名义撰写了《拣魔辨异录石印序》。序言说:
“自佛法入中国。历代皇帝。无不崇奉。其唯结缘种。与有所悟证者。种种不一。求其深入经藏。直达禅源。证涅槃之妙心。具金刚之正眼。于修齐治平之暇。阐拈华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为第一也。若非法身大士。乘愿再来。握权实不二之道柄。度轮回无依之众生者。其能如是也耶。其所著述。藏内有圆明居士语录三卷(圆明居士为世宗道号)。其他序跋传记。散见于经论语录中。悉皆妙契佛心。冥符祖意。言言见谛。语语归宗。如走盘珠。似摩尼宝。凡具眼者。无不佩服。当明季时。密云悟会下。有法藏字汉月者。天姿聪敏。我慢根深。大悟之后。欲为千古独一无侣之高人。从兹妄立主见。著五宗原。拟己超迈一切。不知如来心印。如清凉月。慢云一起。便掩月光。真如妙性。犹太虚空。慢尘既扬。即污空体。种种涂饰。翻形狂悖。求升反坠。弄巧成拙。密云则辟而又辟。彼与其徒弘忍
狄楚青居士回到上海不久。给印光大师来信说:黎端甫居士回江西了。《佛学丛报》第十三期还缺稿子。请师父不惜如椽之笔给撰写几篇稿子吧。因为狄居士的请求。触动了印光大师的心思。大师出家数十年。丛林禅和子对于永明大师禅净四料拣误解很深。不能真正了解禅、净的宗旨。辜负了永明的大慈悲心。于是大师凝神构思。逐条剖决。撰写了7500多字的《净土决疑论》。
《净土决疑论》辨别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界限。详细阐明了永明禅净四料拣的含义。回答禅、教等对净土法门的种种疑惑。指出“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如解释“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说:“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
又解释“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说:“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这些解释廓清了大家对禅、净宗旨的迷雾。印光大师总结说:“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
注释
[1]狄楚青(1873~1941)初名葆贤、又名狄平子。别署平等阁主、慈石、楚卿、狄平、雅、高平子、六根清静人。江苏溧阳人。早年中举人。后留学日本。为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工诗能文。信仰佛教。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由康有为、梁启超集资。在沪创办《时报》。锐意革新报纸业务。首创对开四版两面印刷现代报纸版面格式;设“时评”专栏。短小隽永。为许多日报仿效。民国10年(1921年)《时报》转让给黄伯惠经营。始脱离报业。除《时报》外。还办过有正书局。出版《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和《佛学丛报》。著作有《平等阁诗话》、《平等阁笔记》等。(见《上海市志》)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18237.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印祖故事:狄氏流通辨异录,大师撰写决疑论(28)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印祖故事:狄氏流通辨异录,大师撰写决疑论(28);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