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婆罗门」《百喻经卷上》11之婆罗门杀子喻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01 00:1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婆罗门」《百喻经卷上》11之婆罗门杀子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婆罗门」《百喻经卷上》11之婆罗门杀子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11之婆罗门杀子喻

  译文: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人。自称知识渊博。能掌握星象占卜吉凶的方法预知未来。他自称技艺高明。于是就来到别的国家。抱着自己的儿子。在人们面前哭喊不止。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哭泣?”这个婆罗门种姓的人说:“这个小孩。过七天后就要死了。我怜悯他的夭折。所以痛哭啊!”那旁边的人说:“人的生命难以预料。预测很容易出差错。也许过了七天未必死亡。何必预先就悲痛呢?”婆罗门种姓的人说:“太阳月亮也有黑暗的时候。天上的星宿也可能会陨落。而我所预测的。从来没有失算过。”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利益。过了第七天。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推测。过了七天。人们听说他的儿子死了。都感叹地说:“真是一个智慧的人。所预言的果真不错。”人们从心里对他信服。向他致敬。

  这就好比信奉佛教的比丘比丘尼和不出家的善男、信女。为了得到利益和供奉。自称已经悟道。用世俗的思想诱导。去伤害一心事佛的修行者。用伪装出的慈善品德骗人。从而使自己在轮回中受尽苦难。就像那个婆罗门种姓的人。为显示自己的预言灵验。亲手杀死儿子来愚弄大家。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

观音故事佛教电视剧

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

佛教小故事 忍

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

佛教故事一日一捐

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11、婆罗门杀子喻

  昔有婆罗门①。自谓多知。于诸星术②、种种技艺。无不明达③。恃己如此。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殇④。以是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⑤。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预哭?”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儿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

  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愚人法。杀善男子。诈现慈德⑥。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为验己言。杀子惑世。

  注释:

  ①婆罗门:古印度的贵族集团。是四种姓中的第一种姓。掌握神权。成为知识垄断者。四种姓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贱民。

  ②星术:用星象占卜凶吉的方法。

 

藏传佛教寺庙中的壁画故事

 ③明达:清楚地了解和掌握。

  ④愍其夭殇:愍。怜悯;夭殇。未成年而死亡。

  ⑤喜错:容易出差错。

  ⑥诈现慈德:诈。伪装;慈德。慈善的品德。

 

佛教故事大全第二集

 解说:

  四众弟子为了贪得供养。自称得道。以欺世盗名。最终必将遭到倾覆。为理解此意。可抄出《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的一则譬喻。以供并读。亦属以喻解喻的方法。

  昔有一比丘被摈(驱逐走)。懊恼悲叹。涕哭而行。道逢一鬼。此鬼犯法。亦为毘沙门天王(即四大金刚之一)所摈。

  时鬼问比丘言:「汝有何事。涕哭而行?」比丘答曰:「我犯僧事。众僧所摈。一切檀越供养尽失:又恶名声流布远近。是故愁叹涕泣耳。」鬼语比丘言:「我能令汝灭恶名声、大得供养。汝可便立我左肩上。我当担汝虚空中行。人但见汝而不见我身。汝若大得供养。当先与我。」彼鬼即时担此比丘。于先被摈聚落上虚空中行。时聚落人见皆惊怪。谓其得道。转相谓言:「众僧无状。枉摈得道之人。」

  时聚落人皆诣此寺呵责众僧。即迎此比丘住于寺内。遂大得供养。此比丘随所得衣食诸物辄先与鬼。不违本要(约)。此鬼异日复担此比丘游行空中。正值(遇)毘沙门天王官属。鬼见司官。甚大惊怖。捐弃比丘。绝力而走。此比丘遂堕地而死。身首碎烂。(《大正藏》第四册第五二三页)

  辨析:

  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至上神权。抨击婆罗门教所规定的严格种姓制度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在揭露作为神权代表的婆罗门的虚伪上是深刻而不遗余力的。在佛典《中阿含》卷十七、《四分律》卷四十中。所历数的婆罗门的罪恶达十四项之多。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思想资料。

  在本文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作为婆罗门僧侣。为了维护所谓贵族的尊严。他们既是伪善的。同时又是极为阴险和凶残的。甚至不惜杀死亲生子女来欺愚世俗的人们。以取得思想和文化的统治权。佛教利用浅显的故事却反映出一个深刻的历史事实:佛教把成佛的范围推广到一切有情的人。它的大众化、平民化的思想特点。也可以证明其价值所在。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牦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1014.html

以上是关于「婆罗门」《百喻经卷上》11之婆罗门杀子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婆罗门」《百喻经卷上》11之婆罗门杀子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27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