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喻经卷上》13之说人喜瞋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喻经卷上》13之说人喜瞋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13之说人喜瞋喻
译文:
过去有个人。和许多人坐在屋里。称赞一个当时不在屋里的人品行很好。只是有两个毛病:一是喜欢发火。二是做事欠考虑。正巧这个被议论的人从门口路过。听到这话。立即发怒。冲进屋里。抓住那个说自己毛病的人。动手就打。旁边的人问他道:“为什么打人?”那人回答说:“我什么时候喜欢发火而且做事仓卒呢?而这个人说我总是喜欢发火愤怒。做事情欠考虑。所以打他。”旁边的人说:“现在你喜欢发火而且做事欠考虑的样子已经表现出来了。又为何忌讳别人指出呢?”别人一旦指出过失。就产生怨恨责难的人。难免会使大家怪他愚昧无知。
这就好比世上的酒徒。整日沉溺在杯酒之中。恣情放纵。一旦别人指责。反而产生责怪和怨恨。而且会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这样就像愚昧的人忌讳旁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听见别人议论。反而动手打人的道理一样。
解说:
当场展演自己的毛病来证明自己没有毛病。常常是闻过则怒的人的做法。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
原典
13.说人喜瞋喻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①。二者作事仓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④。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⑤。苦引证佐。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注释:
①瞋:《大乘五蕴论》释为:“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即心怀怨恨与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意识。此处指发火。
②恚:愤怒。怨恨。
③讳:隐瞒。避忌。指忌讳旁人指出自己的过错。
④沈酒:《大正藏》自注。元、明本作“酗酒”。
⑤尤疾:尤。特别的。
辨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提高。当人们已经从生存困境中站立起来。向前发展之时。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愈来愈多的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仅仅为个人的富有而竭尽全力。这并不是美满的。而关心集体、他人、社会群体的行为。也在不断地扩大。佛家的“布施”。不仅有财施。也包含着关心他人、以德施人的内容。这一点体现了佛学中所具有的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
从人性上说。人们大都喜欢听到赞誉。而不大爱听批评。承认无知。闻过则喜。非圣即贤。只有知错能改的人。没有绝对正确、从不犯错误的人。听不到批评的人生。是最孤独的人生;常常能听到友人善意劝诫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充实。充满进取希望的人。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124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喻经卷上》13之说人喜瞋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喻经卷上》13之说人喜瞋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