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喻经卷上》26、人效王眼瞤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百喻经卷上》26、人效王眼瞤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26、人效王眼瞤喻
译文:
从前有个人。想得到国王的赏识。就问别人说:“怎样才能得到国王的常识呢?”有人对他说:“如果要想得到国王的赏识。国王的样子。你应当效仿。”这个人听后就到国王住的地方。他看
世上有的人也是这样。想接受佛教。得到美好的教义。使自己增长智慧。既已接受佛教。又不能认识佛陀为渡众生而制定的各种方法。于是听宣讲教义时。见到不正确的字句。就讥讽诋毁。仿效其中有偏差的地方。正是由于这种原故。在佛学的义理中。永远失去了利人利世的东西。最终会堕落到地狱、饿鬼和畜生的道路上。受尽苦难。这样的人就好像仿效国王眨眼。结果反受其害。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26、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①。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② 。便效王瞤。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著风③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王闻是语。即大瞋恚④ 。即便使人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⑥ 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既得亲近。不解如来⑦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有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⑧。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 欲得王意:想得到国王的赏识。
② 眼瞤(rún):跳。眼皮跳动。
③ 著风:受风后眼部痉挛。
④ 瞋恚:瞋。瞪眼。恚。愤怒。
⑤ 摈:抛弃。摈令出国。下令赶出国门。
⑥ 法王:释迦牟尼的尊称。
⑦ 如来:佛陀的又一尊称。
⑧ 三恶: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佛教认为:若作恶多端。来世堕入三恶。受恶报。
解说:
此则可与第五十七则<蹋长者口喻>比看。《杂阿含经》卷十四:如卖针人。至针师门。欲求卖针。终不可售。(《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一三九页)
辨析:
《百喻经》故事中的结构。都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历史的传说或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一种哲理、意趣;第二层是比喻部分。寄寓一个修持佛法中的道理。由浅入深。渡渠过道。泄入佛理之深潭。这其中不乏对社会、对人生、世态炎凉的评价判
故事里逢迎取媚于国王的小人。弄巧成拙。自寻恶果。令人鄙视。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293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百喻经卷上》26、人效王眼瞤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百喻经卷上》26、人效王眼瞤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