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
《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
译文:
从前有位国王。有一个亲信在两军对阵交战中冒著生命危险救了他。使他毫毛未损。国王很是欢喜。要满足他的愿望。就问他:「你有什么要求。随你提出来。都满足你。」这位亲信就答道:「大王要剃须时。希望让我剃。」国王说:「这事若是能满足你的意愿。好的。」如此愚人。世人都嗤笑。统治半个天下。做大臣宰相。都是可以得到的。却求这种贱业。
愚人也是这样。诸佛过去时长期专就困难之处做苦行之事。自己达到了成佛的境地。若是能碰上佛出世、听闻佛的遗教以及获得人身。都是至难的事。就如盲龟百年浮出一次海面。恰好钻入了浮木的孔中一般。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也得。然而愚人的意愿下劣。稍稍奉持一点儿戒律。就以为足够了。并不求涅槃这一胜妙之法。无心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自愿做些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
原典:
55、愿为王剃须喻
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没命救王①。使得安全。王大欢喜。与其所愿。即便问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②。”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国之治③。大臣辅相④。悉皆可得。乃求贱业。
愚人亦尔。诸佛于无量劫难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遗法⑤。人身难得。譬如盲龟值浮木孔⑥。此二难值⑦。今已遭遇。然其意劣⑧。奉持少戒。便以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以为足⑨。
注释:
①没命:没。他本作“”殁“。《左传.隐公三年》:”得保首领以没。“没命。殁。舍命。
②恣:听任;任凭。
③半国之治:分出一半的国土而统治。即分土为王之意。
④辅相:宰相。
⑤遗法:亦作遗教、遗诫、遗训、遗告、遗化等。指佛祖遗留于后世之教法;或特指释迦牟尼佛临终时所说之教法。
⑥盲龟值浮木孔:佛教传说:在汪洋大海上。漂浮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一小孔。只够一只海龟的头从孔中伸出。有一只双眼失明的长寿海龟。每百年一出其头。当得值遇此孔。此譬喻出自《杂阿含经》卷十五。比喻人身难得。理应珍惜。因颇为著名。经论中记载甚多。或谓”一眼之龟“。
⑦二难:指瞎眼之龟。值浮木孔。二者都难能遇上。
⑧意劣:见识低下。
⑨以:他本为”已“。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3/52685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