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兰亭序》从佛门重出世间 最终的命运竟是这样的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兰亭集序」《兰亭序》从佛门重出世间 最终的命运竟是这样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兰亭序》从佛门重出世间 最终的命运竟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朝官叫何延之。挺能写文章。他有一篇《兰亭记》。详细记载了萧翼赚兰亭的精彩过程。何延之年轻时。曾游访越州。在云门寺拜见了92岁的玄素大师。听他细讲了辩才被骗《兰亭序》的经过。玄素大师是辩才的徒弟。见过《兰亭序》真迹。他的讲述。应该最接近于历史真相。
据记载。《兰亭序》写成后。王羲之本人也很珍惜。视之为平生最得意创作。将作品交给家族传承。代代相传。直到七世孙智
智永生活在陈、隋间。那是门阀制度被不断打击的时代。也许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永万念俱灰。与哥哥一起出家。智永常在永欣寺的阁楼上苦临王羲之书法。据说是三十年不下楼。写坏的笔一篓接一篓。瘗之。留下一个“退笔冢”。因深得王家笔法之妙。来向智永求字者踏破门槛。于是封个铁皮保护起来。又留下“铁门限”故事。大家所熟知的永字八法。就由智永和尚创造。智永另一个壮举。就是不断临写《千字文》。挑选了写得较好的八百本。广发浙东各寺院。由此名气更大。
智永三十年不下楼。肯定是后人的夸张。但他这么不愿出门。除了勤学书法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要守着镇寺秘宝《兰亭序》。担心一离身。就有什么差池。因为梁武帝萧衍的推崇。王羲之书法此时已地位日隆。到智永时。《兰亭序》已真正成为无价之宝。老和尚心里清楚。盯着这件宝贝的人。世间不知有多少。
练王羲之书法。真能安神养身。智永活了一百余岁。临终时。智永把寺中一切托付给弟子辩才。特别交待。不管发生什么。一定要保护好《兰亭序》。
辩才非凡僧。乃相门之后。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袁昂是个忠诚度很高的人。在齐朝为官时。品行端正。让人称赞。齐朝末年。梁军攻到建康。所向披靡。州郡望风而降。唯有袁昂严防死守。梁武帝写信劝降说:大树已倒。你这枝叶还能往哪依附。识时务者为俊杰。赶快投降。可享高官厚禄。不然。诛灭三族。袁昂不肯降。对梁武帝说。我享人之禄。当效人之忠。否则。就是你也要鄙视我。
建康被平定后。袁昂自缚至宫阙。梁武帝敬其忠诚。不仅免了他罪。更是委以重任。袁昂后来官到司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袁昂也是书画集大成者。所撰一卷《古今书评》。历数二十五位名家书迹。见解深刻。为人称颂。
辩才和尚受这种家训家风影响。富才华。讲义气。重然诺。一言九鼎。所以。后来。当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序》。两次三番用高官厚禄来诱惑他时。他都丝毫不为所动。宁可冒欺君的死罪。也要兑现对师傅的承诺。保护好《兰亭序》。如此诚信。也就很好理解了。
出自相门的辩才和尚。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能诗善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临写智永禅师的书法。能以假乱真。为了让《兰亭序》万无一失。他悄悄在自己居住的香阁大梁上凿了一个暗格。将《兰亭序》藏在那里。其珍爱程度。比师父智永更甚。
坐稳江山后。唐太宗雅兴大起。酷爱王羲之书法。民间二王之帖。搜罗殆尽。唯独不见《兰亭序》真迹。太宗甚为遗憾。后来终于从朝臣那儿打听到。《兰亭序》藏于云门寺。关于这消息来源。史上并不确切。但可以判断。可能性最大的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虞世南。因为智永和尚有两个得意门徒。一个是佛门弟子辩才。另一个就是俗家弟子虞世南。虞世南幼时。跟随智永和尚练书法。所以。他肯定见过《兰亭序》。皇帝近臣中。能确定这宝贝藏在云门寺的。只有他一人。
目标锁定后。唐太宗出招了。他颁发诏书。要辩才和尚入宫。主持道场。辩才来到宫内。唐太宗好酒好菜招待。数日后。唐太宗假装随意问起《兰亭序》。想要辩才说出真相。贡献珍本。辩才警惕性很高。矢口否认。说:侍奉先师时。倒是真见过《兰亭序》。但先师死后。几经离乱。真迹已不知亡于何方。
辩才油盐不进。唐太宗也没办法。只好将他放回。
辩才走后。唐太宗继续推敲。觉得《兰亭序》一定还在辩才手上。于是。再诏辩才入宫。继续主持道场。继续好生招待。辩才和唐太宗。两人心知肚明。一册《兰亭序》。一个要谋取。一个要护住。如此来来往往
为了断绝皇帝的念想。省却麻烦。辩才还写了一首《赴太宗召》。以表明心迹: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留碧障间。
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闲。
尘世浮华吸引不了辩才。他在诗中明确告诉皇帝。你的高官厚禄。我不稀罕!
唐太宗怎么使招。也搞不定辩才和尚。心中又气又恨。但作为高立牌坊的一代明君。他又要顾及民间舆论。不好硬来。只好从长计议。一次次召辩才来。又一次次放他回去。
这下。轮到萧翼出场了——
“这个老顽固。这么大年纪了。还守着《兰亭序》干什么……”作为一国之君。想取一物还这么难。唐太宗很恼火。
看着皇上闷闷不乐。心头如此萦绕《兰亭序》。朝臣们聚在一起。纷纷出鬼点子。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说:皇上。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这人颇有才华。机巧多变。现在在魏州莘县任职。让他去想办法。一定能拿到《兰亭序》。
唐太宗立即诏见萧翼。
萧翼说:皇上。此事若公事公办。肯定拿不到你要的东西。你把权力下放。任我私下行事。同时。请给我几件二王杂帖。作道具用。
唐太宗一一应允。
萧翼于是脱下朝装。改穿微服。坐商人船只。赶赴越州。到了越州后。又换上宽大粗粝的黄色长衫。背个小书箱。打扮成山东落魄书生模样。为更显风尘仆仆。他特意选择黄昏时进入云门寺。来回看廊间壁画。经过辩才香阁时。故意停了下来。
一个人。读过的书。都会写在脸上。萧翼是梁朝皇胄。唐朝命官。一生饱读诗书。自有超出常人的风度。即使穿得再破烂。也气质逼人。同样才华横溢的辩才和尚。人群中远远一看。就与萧翼对上了眼。他主动上前询问:施主哪里来?萧翼赶忙双手合十:弟子从北方来。到江南卖点蚕种以糊口。今日来寺里逛逛。有幸遇到禅师!
萧翼有备而来。句句顺着禅师心意走。三言两语。辩才就已满怀欣喜。于是。相邀入禅房。品茗畅谈。开展深入交流。两人共同语言很多。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文、说史。玩得很嗨。辩才以为遇到了人生知己。动情地说:白发如新。倾盖如故。人与人相处。就是这样。有些人。打了一辈子交道。心就是贴不到一块去;有些人呢。偶然相遇。却心心相印。如多年故交。我与你。相见恨晚。以后。就不要见外了。
当晚。萧翼留宿寺内。辩才好酒好茶招待。辩才怎么这么不严肃。还喝酒呢?不要奇怪。那时没这禁令。所以能看到很多高僧都与诗酒相连。
酒酣耳热。两人诗兴大发。玩起了和诗游戏。辩才探得“来”字韵。先吟一首: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辩才和尚真是个性情中人。你看。刚见面讲了席话。他就把萧翼当成了知己。敞开胸怀。亲热地说。你用了什么秘术啊。让我的心。死灰复燃了。辩才哪里知道。这不是秘术。是诈术!
萧翼抽到了“招”字韵。和诗一首: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辩才的诗很真诚。萧翼就虚伪了。吹牛不打草稿。假话张口就来:辩才师傅啊。谢谢你这么热情款待。虽然你我是一僧一俗。但我们都是胸志不凡的人。一见倾心。没有阻隔。我落魄江湖。漂泊无依。谢谢你给了我温暖。
听到这么一番表达。善良的辩才哪抵挡得住。冲动得一塌糊涂。
接下来。为了巩固战果。萧翼又与辩才吟诗作赋。还一起登秦望山。玩得不亦乐乎。传下两首诗来:
《登秦望山》
绝顶高峰路不分。烟岚长锁绿苔纹。
猕猴推落悬崖石。打破下方遮寺云。
《宿云门辩才东院》:
路入山西更向西。雨和春雪旋成泥。
风吹叠巘云头散。月照平湖雁影低。
拄杖负琴寻远寺。倩童牵鹿度深溪。
今朝独宿岩东院。惟听猿吟与鸟啼。
萧翼的诗。格局很大。水平不错。辩才越接触越喜欢。如
萧翼展示梁元帝画的《职贡图》。辩才赞叹不已。由此。话题自然地过渡到书画上来。萧翼说:说到书法。我们祖上一直传授二王楷法。我也从小就喜欢。身边还带着几件宝贵的法帖呢。
辩才立即兴奋起来。说:明天拿来我看看。
第二天。萧翼就把法帖拿给辩才看。辩才仔细看了很久。说:真迹倒是真迹。但不算精品。我有一件真迹。很不寻常。萧翼问:什么帖?辩才说:《兰亭序》。萧翼哈哈一笑。假装不信。揶揄说:拉倒吧。几经离乱。《兰亭序》早没影子了。你这儿还会有真迹?肯定是复制品。辩才说:绝对是真迹。我师傅临终前亲手交给我。不信。你明天来看。
翌日。萧翼一到。辩才从梁上暗格中取出《兰亭序》。展示给他看。萧翼看后。故意找些缺点出来。说:果然是件假的!
萧翼装作对《兰亭序》毫不在意。故意与辩才纷争不定。辩才因此毫无警惕。之后。辩才也没将《兰亭序》放回暗
一天。辩才外出。赴人家斋。他前脚刚出门。萧翼后脚就到。这场饭局。应是萧翼的精心安排。调虎离山。
萧翼对小和尚说:我的随身帕子落在辩才房间的躺椅上了。请帮我开下门。小和尚没猜疑。帮他开了门。萧翼顺利地撸走了《兰亭序》和自己带来的杂帖。立马奔赴永安驿站。对驿长凌愬说:我是御史。奉诏来此。请通报你们都督齐善行。
齐善行一到。萧翼将事情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善行赶快召辩才来见御史。辩才此时尚在饭局中。匆匆赶来一看。御史乃萧生也。得知《兰亭序》已在御史手中。辩才一下惊倒。昏了过去。良久始苏。
萧翼告别。快马加鞭。赶往朝廷报喜。得到梦寐以求的法帖。唐太宗龙颜大悦。重赏房玄龄和萧翼等人。并提拔萧翼为五品员外郎。而对辩才呢。唐太宗起初想治他欺君之罪。后又念及他年事已高。不忍加刑。就此放过。毕竟是用不正当手段骗了老和尚。唐太宗、房玄龄、萧翼等人。估计都内心不安。商量后。觉得还是要补偿一下老和尚。于是。数天后。唐太宗又赐给辩才锦彩三千缎、谷三千担。辩才也不敢占为己用。用这些东西修了座三层宝塔。十分精美。因为受了严重惊吓。又失了《兰亭序》。辩才精神垮了。饭也吃不下。只能喝点稀粥。一年后逝世。
唐太宗拿到《兰亭序》后。命人或拓或临了众多版本。赐给近臣和皇室。《兰亭序》由此更加光大。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都有摹本传世。其间冯承素神龙本被认为最接近羲之真迹。唐太宗临终时。要求将《兰亭序》带入昭陵。后不知所终。留下千秋之谜。
原文出处:http://fo.china.com/fostory/20001207/20181114/25408479_all.html#page_(*)
以上是关于「兰亭集序」《兰亭序》从佛门重出世间 最终的命运竟是这样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兰亭集序」《兰亭序》从佛门重出世间 最终的命运竟是这样的;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