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源老和尚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源老和尚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源老和尚的故事
佛源老和尚。始终在培养“勤俭朴实的家风。不能浪费常住的东西”的禅门优良传统。爱惜物命。即慈悲精神。更是戒律的本质。节欲知足。惜命惜福也。
我一般只在全国佛代会上。能见到佛源老和尚。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和尚从来都是不卑不亢。眼睑总是目视下方。似守丹田。在正果上人示寂十周年之时。中国佛教协会委托我编辑一本纪念集。我向当年曾亲近正果上人的传印、佛源等长老发出了邀请信。请赐纪念文章。佛源老和尚接信后。不久就写了一篇短文。并附上信件一封。信中说:“友往情深意切。故写了我在京时对他的一点感受……”由于诸山长老的鼎力支持。纪念文集顺利结集。
佛源老和尚在劳作
在改革开放之初。
他于当年。曾与苏州灵岩山明学法师探索佛教中的不良倾向。再次强调。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之时。虚云老和尚主张的“僧人一律穿黄色圆领衣。一定要与俗服不同。”虚公强调穿着必须僧俗有别的主
由明向主编的《佛源妙心禅师广录》下册。收录了佛源老和尚写给赵朴老的8封信札。每封信皆指向云门等寺之恢复重建。及佛教人才培养的恳切言辞。作为禅者。佛源老和尚自有古风。他接人待物都是老参的见地。一般没有修学体会的人不知其中滋味。这些在专著中。把老和尚的日常言谈都记录在案。
禅修
朴老之书斋命名为“无尽意斋”。无尽意菩萨。即在佛前侍事的“工作者”。朴老将此深心奉佛刹。特别是在“文革”浩劫后。推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为当代中国佛教找到正确的方向。为日后佛教的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世人称誉其为“无尽意菩萨”。而云门佛源老和尚。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高僧。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勇于担当。
朴老后半生致力佛教文化及佛教人才培养的工作。而佛源老和尚也是一代教育家。他曾任教于中国佛学院。在云门寺恢复重建时。又创办云门佛学院。培养僧才。他与朴老及友人的信件交谈最多的就是人才培养。其实。佛源老和尚的教育都涵盖于其寺庙生活的日用举止中。我们可以通过《佛源妙心禅师广录》找到有力证据。如。《令行禁棒》中:“一日。师散步到云门佛学院。见花坛两旁杂草丛生。令侍者锄之。侍者应诺。但并未行动。师突然往右边一闪。侍者赶紧上前搀扶。还未及师。只觉眼前一亮。师已反手一棍朝他袭来。……师扬起拐棍骂道:‘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尽瞎搞。我要一棍子敲死你。’”
农禅
这其中“勘练学人”的教育手段甚有禅风。老和尚的接人方法印证了《菜根谭》中的一句:“道是一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在“勘练学人”上。他老人家以“提举俭约质朴与以戒为师为禅风。”在《佛源妙心禅师广录》中。提到了虚云老和尚整天与我们讲:“你们不要看桂花潭这么多水。你不节约用水、不爱惜。将来脱胎就投到没有水的地方去。”
这段开示于我触动很大。人们在两年间的新冠肺炎肆虐世界时。中国的智者。早已告诉我们。这场“瘟”病就是人们不珍惜水。祸害水资源。水中的生物体集聚爆发的毒素。而
虚云老和尚反复叮嘱人们要珍惜水。也是基于此理。所以。佛门专有水忏法门。无非是对水作出忏悔。请“水”谅解人类的过失也。佛源老和尚。不仅接引学人上有古风。而且始终在培养“勤俭朴实的家风。不能浪费常住的东西”的禅门优良传统。爱惜物命。即慈悲精神。更是戒律的本质。节欲知足。惜命惜福也。
禅宗当初就是为躲避都市的喧嚣。不依赖任何人。自觉跑到山林中自作自受。不受他有。才躲避了各种“法难”。并茁壮成长。依靠的就是“农禅并重”。佛门中。禅宗是走入山林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食其力的学修人。在山林薄地中自耕自种。收入难得。也倍加珍惜。由于追随者众多。只能用开源节流这一政策。所以。禅宗不仅在学修体系上。找到了宗教本土化
此回忆。表达了佛源老和尚刚毅坚强的品格。也说明了禅门的自养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日后只有净土宗、禅宗得以流传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禅门公案举一例:
四处云游参访的雪峰、岩头、钦山。有一天经过一条小河。看到从上游漂下一片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道:“有新鲜菜叶漂下来。说明上游不远应有人家。我们到那里化缘吧。”
岩山摇头说:“鲜菜叶漂走。实在可惜!”
雪峰则说:“这样不惜福的人。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子去寻。”
一片菜叶。其值也小。其形也微。但人惜之如金。这不是从物质上去看待。而是从心中涌现的惜福之善念发生作用了。
文:王丽心
原文出处:https://fo.china.com/fostory/20001207/20220824/25658871_all.html#page_(*)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源老和尚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源老和尚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