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喻经卷下》:68、共相怨害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百喻经卷下》:68、共相怨害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下》:68、共相怨害喻
译文:
曾有一人。与他人结了怨。愁忧不乐。有人问道:「你什么事儿这么愁苦憔悴?」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出于怨恨的缘故。想觅求毘陀罗咒来害别人。终竟还没有害成。先被这怨恨害了自己。堕于畜生饿鬼之涂中。就如那个害人反先害己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
百喻经
闻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68、共相怨害喻
昔有一人。共他相瞋。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①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瞋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瞋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注释:
①毘陀罗咒:毘陀罗。梵文Vetala意为起尸鬼。先觅求一个全身死人。用咒语让他站起来。将刀放在他手中。叫他去杀人。要先办好一只羊。一棵芭蕉树。若是杀不了那个人的话。便回过来杀这羊、这树。否则的话。就回过来杀作咒术的人。
源流
《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坌人。尘不污彼。还坌于身。(《大正藏》第十七册第七二二页)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3/53215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百喻经卷下》:68、共相怨害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百喻经卷下》:68、共相怨害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