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中讲的因果报应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17:2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中讲的因果报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中讲的因果报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中讲的因果报应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教的底子大意。因果报应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伦理观的重要部分。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人不明白缘由果报的道理。只见到人世有许多行善的好人。日子过得并不顺遂。而那些造恶之人却殷实逍遥。便误以为因果业力是迷信。

其实每一个事物的繁衍和生长。都是有其必定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虽然其间的关系极为杂乱。但都是有条有理毫厘不差的。诸法皆空。因果不虚。因果皆循环。因果通三世。若人不信因果报。后世蜕化无人身。若人深信因果报。同生西方极乐国。业报与因果有许多种。简略概括也便是四个字“自作自受”。

一、现报

现世所作的善业或恶业。这一世就显现出果报。乃至于很快就应验。这种当下因果便是“现报”。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恶诸业。果报分明。《了凡四训》的主人公袁了凡。先因佛经被预言命运平平。不只短寿绝后。又无功名。这今后许多事都得到应验。一度承受宿命的他遇到云谷禅师。劝导他把握本身的命运。

他以活跃的善行求得立命之道。逐渐得子、及第、长寿。他记下自己逆天改命的阅历。留给儿子袁天启及子孙。要怎么改进这辈子的命运?哪些地方能够培福?这福田就在众生之中。这福田便是家中的父母。这福田便是出人世的三宝。改命。永远是从孝顺父母初步的。

佛说:什么是戒?孝顺父母便是戒。假设没有佛。就把父母作为佛来服侍。你一念孝顺。供养一次父母一丁点东西。这样的福德就超越你供养一百位高僧百千万亿年。孝顺供养父母。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运。也底子挡不住自己的福德。

二、生报和后报

此生所作的善恶业。来生才招感到的苦乐之报。这便是“生报”。佛门里有句话:欲知前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此生作者是。比方。在释教的六道轮回中。若在世时多行善事受人尊敬。堆集善业或能投身天道。若此生常起嗔恨之心。控制不住脾气乃至危害别人。简单感生到阿修罗道或阴间道等等。

但若能精进修行、念佛得力。心行与极乐净土日趋相应。往生一念蒙佛接引也是常有之事。然后报的特点是以前或现在所造的业要比及二生或多生后受报。或许在后世子孙身上应验。或此生现报。或报在来生。或后后生报。或不定向何生。报快祸福浅。报迟祸福深。

三、不定报

“不定报”是指造业之后。不确定在什么时候受报。假设缘由到了或许很快。也或许因为悔过和行善。推迟受报或许重罪轻报。引满诸缘异。故报时差别。报快

佛教中有些什么故事名称

祸福浅。报迟祸福深。罪报要求急。福报回众生。造下恶业比如放高利贷。就像利滚利、滚雪球似的。受报越晚危害越大。反过来说。假设现世做了许多积德行善。却只求立刻就能发财享乐。当然也能如愿但福报相对要小。

为什么会有不定报?因为所造的业有两种情况: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未来必定受报的。不定业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或许轻报或许重报。例如说造业的行为是否成心。明知成果仍然为之是定业。毫无悔意也是定业。若无意之中造下的业则要看缘由。假设诚意悔过也能减轻业障。

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以前的一切现已无法再解救。只能把握每一刻实在的现在。相由心生。命由己造。尽力开垦自己生命的园地。未来仍然充溢希望。释教有许多通俗的道理。但不建议谈玄说妙的文字游戏。释教真正的含义在于解脱众生的疾苦。实实在在地处理人生问题。广结善缘。得道多助。诚实无欺。善有善报。祈愿咱们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南无阿弥陀佛。

“若人深信因果报。同生西方极乐国;若人不信因果报。后世堕落无人身”。因果是这世间最公正的法则。不管是六道一切轮回众生。仍是已经觉悟成佛的诸大佛菩萨。没有谁能回避因果报应。

“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缘由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纵使多生多劫今后。咱们的业力也不会随之消亡;只需缘由具足。果报即现前。人生若想有福。就要种好善因。不造恶业、不结恶缘。懂得因果。就懂得了改命命运的办法。因果报应12条。实在不虚!

一、喜爱支付。福报就越来越多!

人们往往被贪欲利益迷失了心地。只想得到和拥有。却从来不乐意支付和吃亏。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多少福报。做事不要怕吃亏。不要怕支付多却没有报酬。“修合无人见。居心有天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看似是吃亏。实则是为自己的人生在铺路。乐意支付。乐意协助别人。在利益别人的一起。也是在协助自己、成就自己。因果实在不虚。乐意支付。终有厚报。

二、喜爱感恩。顺畅就越来越多!

做人千万不行做小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一时占廉价。却永久失掉人格。人生的障碍也就接踵而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别人不管给予咱们多

佛教的故事四川

小或多大的相助。咱们都要谨记在心。不行忘却。那种有利即来、无利即去的朋友。不行交。不懂感恩的人。心不善。自身的磁场不正。则路难以顺畅。因果实在不虚。越是懂得感恩。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顺!

三、喜爱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

人生道路需求贵人的相助。才会越走越宽。假如咱们不曾施予别人协助。假如咱们自私狭窄。别人怎会来协助咱们呢?因果不虚。协助别人其实便是在协助咱们自己。协助别人便是在与人结善缘。你给予别人恩德。日后自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没有无缘无故的贵人。只因咱们曾经种下过这个善因。

四、喜爱诉苦。烦恼就越来越多!

做人千万不要诉苦。一诉苦。福分就绕着走了。诉苦无济于事。不光问题得不到处理。烦恼也会越来越多。佛门里有句话:嗔是心中火。能烧积德行善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遇事火冒三丈。诉苦、嗔恨心一起。积德行善就没了。之前堆集的再多的福报也没了。嗔恚最耗费福报。福报没了。业障现前。困苦就来了。人生怎会顺心如意呢?

五、喜爱知足。高兴就越来越多!

看过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人生。不管咱们怎么选择。都是惋惜。确实如此。娑婆国际便是充溢惋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任何事、任何人。都不会完美无瑕。月满则亏、水至清则无鱼。越想得到全部。反而越简单失掉。越简单烦恼苦楚。人生八苦。有一苦最累。那便是“放不下”。放不下心中的贪欲。贪得无厌。不懂得知足。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活给别人看的。因而不要攀比。自己高兴比什么都重要。

六、喜爱躲避。失利就越来越多!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咱们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和逆境。不要躲避。躲避是弱者。不要害怕失利。只需认真走过。便是强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管咱们遇到什么样的缘分。是顺缘仍是逆缘。都要怅然接纳。用自己的才智和尽力去处理它。至于成果怎么。随缘即可。成功仍是失利。皆是因果缘分。只需种好了“因”。成果不重要。但是躲避。“因”没有种好。怎么会结出福果呢?

七、喜爱共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好的东西要学会共享。不要自私自利。就像佛门里说的要自度度人、自觉觉他。什么意思?自己有幸闻到佛法。并受到其利益。要懂得将此善常识共享给别人。令别人也遇此善缘而得到度化。如此。积德行善无量。不要做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小人”。窄了自己的心。福报

佛教故事成语

也就薄了。

八、喜爱气愤。疾病就越来

珠儿与芝草故事的佛教解释

越多!

疾病从心生。莫要生闲气、闷气。气愤是在惩罚自己、折磨自己。把身体气坏了。伤心的不仍是自己吗?有何利益呢?一气愤。好运也没了。为什么人们总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爱笑的人。心里都是活跃阳光的正能量。心里总是装着高兴的人。幸运也爱光临。谁都不乐意看一个满脸哭丧的容貌。不气愤。不幸自会远离。

九、喜爱占廉价。贫穷就越来越多!

有那么一句话:爱吃亏的人。毕竟不会亏;爱占廉价的人。毕竟占不到廉价。每个人的福报都有定数。归于自己的。谁也抢不走。不归于自己的。贪着了也终将失掉更多。上天不会掉馅饼。不要妄想自己不该得的。不义之财再贵。也远没有自己心里的结壮重要。

十、喜爱施舍。福慧就越来越多!

“此生富贵为何因。前世施舍济穷人”。自己的福报发心施舍出去。这种积德行善不行限量。但人们往往喜爱得到。而难以施舍。所谓“贫穷施舍难。富

佛教故事王子出家视频

贵学道难”。其实施舍不在贵贱多寡。关键在用心。心若不纯。施舍再多也难以有积德行善。若心里诚恳至善。量力施舍。积德行善也不行思议。施舍是释教六度波罗蜜。即六种修行的才智之首。也是佛门里最利于扶植福报的法门。

十一、喜爱享乐。苦楚就越来越多!

佛门里有一句话:喫苦了苦。享乐消福。人生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福报是有限的。若不懂得爱惜、培福。反而浪费浪费。福报耗费完了。苦楚也就来临了。人到老了能够享用一定的福分。但切忌年轻时放逸懒惰。乐意喫苦。人生的福报才会越攒越厚。

十二、喜爱学习。才智就越来越多!

没有才智和福报。人生的许多奔走终将是苦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抛弃学习。不管是书上的常识。仍是来自日子的经历。咱们都要认真学习堆集。“处处留神皆学识”。懂得待人接物的才智。做一个真善美之人。除此之外。咱们也能够诵读佛经。里面的道理也能够协助咱们破除人生的苍茫和烦恼。使光明和高兴填满人世。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出处: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2133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中讲的因果报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中讲的因果报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3976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