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提婆达多」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0-27 02:1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提婆达多」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提婆达多」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戒行(1)波罗蜜

  一时。佛在竹林精舍(2)。提婆达多要求佛陀教他学习神通法门。可是佛陀一向总是叫他先在人格修养上学习。不要贪求神通。因为神通与德行毫无关联。所以就拒绝他的要求。于是提婆达多心中很不满。便分裂教团。独自率领五百位比丘离开佛的僧团。当时由于佛知道那五百

佛教 家庭故事大全

位比丘的智慧已将圆熟。可以度化归善。便吩咐了大弟子舍利(3)带领着一群比丘。到提婆达多那里以正法诱导教化那五百位比丘。结果舍利弗法了。在讲完正法后。便令那五百位比丘恍然大悟。而又自动的跟随舍利弗回到佛陀的僧团。

  当舍利弗带领着那群比丘回来时。一路上都被众比丘拥绕着。他们回回到精舍后。众比丘都非常的赞欢舍利弗。当时佛便告诉大家说:“各位比丘!舍利弗长老以着以着威德智慧带领眷属安然回来。并非始於今日。早在宿世多生以前。他就曾经如此的光耀过。提婆过。提婆达多被其眷属所遣弃。也并非始於今日。早在宿世多生以前。他就曾经被这样的遗弃过。“於是弃过。”于是众比丘就请佛告诉大家这段宿世的因缘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森林中。有一只鹿王带领着上千只鹿群。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瑞智。一个名叫暗钝。当这鹿王年老时。吩咐这两个儿子说:‘我已经老了。这个鹿群就交给你们两个来带领。’於是就将一千只鹿分成两群。由他们每人带领五百只鹿。后来这两只新的鹿王都要暂时带领其眷属离开森林时。老鹿王便吩咐他们说:‘一路上要谨慎小心。尤其是在每年人们农作物的收割期。人们在这时候都会设置许多的陷井捕捉杀害偷食农作物的野兽。那时你们要先到山上去。一直等到人们收割完农作物后。才回到森林来。”听完了父亲的话。他们就各自率领着鹿群离开了森林。

  名叫暗钝的鹿王。生性愚笨而不会体恤关爱眷属们。又因为不听从父亲的叮咛吩咐。不分日夜的通过人们所在的村口。甚至还在农作物收割期时。践踏破坏人们的田地。以致他的鹿群大半都被人们设陷阱杀害了。最后要回到森林时。暗钝又同样的我行我素。任意践踏破坏人们的农园。结果他的鹿群全被人们杀光。只剩下自己独自安然回来。

  另一只鹿王名叫瑞智。有临机应变的才能。生

佛教故事 亲情

性仁慈而受眷属们的爱戴。又因为能遵从父亲的叮咛吩咐。知道何时可走。何时不可走。走时不经过人们的村落。白昼时停留荒郊林外。只利用半夜里潜行。且在人们农作物的收割期。全群都上山去。所以他的鹿群一直很安然。当他们回到森林时。未曾丧失一个眷属。

  老鹿王看到他们都回来了。便对他们说:‘有德有慈爱者。得有繁荣。请看他由眷属围绕着归来时的瑞智。无德无慈爱者。只有孤零落迫。请看他被眷属们所遗弃的暗钝。’

  说到这里。佛又说:“那时的鹿王暗钝。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他丧失掉的鹿群。就是这五百位比丘的前身。鹿王瑞智就是舍利弗的前身。老鹿王就是我。各位!暗钝就是因为不坚持鹿王训戒他的吩咐。所以才会失去所有的眷属(慧命)。瑞智就是因为能听从持戒——坚持可消灾(4)之善法。所以才能保全其所有的眷属(慧命)。如以四谛法(5)而分。暗钝而眷属丧尽是苦谛。迷惑不信吩咐则是集谛。瑞智而知苦集二谛。所以能遵从吩咐谨慎实践是道谛。最后所有眷属(慧命)逃脱一切障碍。而圆满安然回林是灭谛。”

  注(1)戒即摄心防身离过之法。亦即法律规矩。所以守法守规就是戒行。因众生为业烦恼逼苦。如火焚身。戒因摄心防过。可止息业火。故又名清凉。

  (2)竹林精舍本为舍城旁的迦兰陀竹林。后因频婆娑罗王归依佛陀。乃将之建为一座精舍奉送给佛。此为最早的僧团精舍。

  (3)舍利弗性甚聪明。初为外道。后来归依佛陀。因善解诸法。议善解诸法。议论无双。於佛诸弟子中。智慧第一。

  (4)灾是所消除之恶法障碍。

  (5)佛陀说的四圣谛法门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

佛教故事夫妻争饼

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

佛教故事孽缘与善缘

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原文出处:

以上是关于「提婆达多」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提婆达多」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387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