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玄奘」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8-11 05: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玄奘」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玄奘」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玄奘」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玄奘」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一、玄奘考试

  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

佛教智慧故事救蚂蚁中状元

。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报了。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

  玄奘的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把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郑善果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又贤其相貌。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他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

莲花配音版佛教的故事

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  “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诵业。就是背诵的功夫。易成。背诵的功夫很容易;但是风骨难得。你有这个风采。有这个骨相。有这

佛教小视频小故事大全视频

个气度太难得了。那如果剃度了这个孩子。剃度此子。必成释门伟器。释门是释迦牟尼之门。必然将来会成为佛门的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这一点。当然证明了郑善果有知士之鉴。有知人之明。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他是的确会看人。

  二、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三、高昌王

  没有通关文碟的玄奘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关外漫漫黄沙。当地西域商人对他讲。万不可一人闯沙。不管遇到那一种沙漠之灾。都会有不堪设想的后果。一路上为他做向导的胡人。此时也打了退堂鼓。临走时。他送个玄奘一匹识途的老马。并告诉他。如果在沙漠中走了四天后。能够看到一小片绿洲。就说明走对了方向。于是。玄奘只能和这匹老马结伴进入戈壁深处。然而倒霉的玄奘喝水时。又不甚把皮囊的水全部洒掉了。干渴的沙漠毫不留情的把水吸个涓滴不剩。没有了水的玄奘却因为他曾立下

佛教故事无法无天的暴君

“若不到天竺。绝不东归一步”的誓言而依然坚持行走。终于昏倒在老马身上。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他终于找到了那一小片绿洲的补给。走出了荒凉的戈壁沙漠。来到了富饶的高昌国。  高昌王笃信佛教。国都寺庙林立。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庙。高昌国共有僧人数千。但高昌王仍感到缺少真正的高僧。高昌商人们在凉洲听玄奘讲经后推崇备至。高昌王听到这个消息颇为振奋。三年前他到长安朝贡时目睹了宏伟寺院和博学的高僧。礼仪之邦的风土人情让他倾服。回国后他下令臣民都梳唐人发式。现在来了一位大唐高僧。可以请他想国人弘扬讲法。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啊。俗话说。凡事可遇不可求。现在机遇到来了。玄奘本想取道另一条路。但高昌王派使臣专程将他请到高昌。

  高昌王听说玄奘当夜要到的消息后在宫殿里焦急渡步。寝食不安。午夜。卫士们报告玄奘已到。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接他。并不顾玄奘路途劳累。兴高采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当凳子。让法师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座讲经。时间过了十几天。唐玄奘执意西行。高昌王苦苦挽留。并要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玄奘法师。还要让全国居民都成为法师弟子。每日沐浴执香。洗耳恭听法师讲经。

  玄奘对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谢。但婉言谢绝。大臣们见高昌王如此心切挽留玄奘。想出了一个计策。让玄奘成为国王的乘龙快婿。他们说。玄奘青年才俊。公主才貌双全。崇信佛法。玄奘不能不对这位公主无动于衷。高昌王便想公主提起此事。公主喜笑颜开。她听过玄奘讲法。对他崇拜有加。能与这位才智之士共度此生是他莫大的荣幸。但玄奘却向高昌王陈情。他此生的使命就是远赴印度。求法取经。然后再回国弘扬与百姓之中。他恳请高昌王不要拦阻他。

  习惯了人们对他言听计从的高昌王。见玄奘竟然置他的恳求与不顾。不由得怒火中烧。他威胁道:法师面前有两条路。或则留下。或则回国。请法师三思。

  玄奘毫不犹豫的回答:“君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绝对留不住贫僧的心!”

  为了能被放行。玄奘开始绝食。到了第四天。他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高昌王极为震惊:高昌王请求玄奘进食。恢复身体。继续西行。不过他诚邀玄奘从印度回来的时在高昌住上三年。玄奘深感与高昌王礼佛的虔诚和修业的诚意。答应他归来再访。高昌王决定请玄奘升座讲法一个月。同时为他预备西行一切所需之物。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关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送至100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

  四、大度义服婆罗门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罗门僧人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不服。纷纷前往观看。但果真无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条。众僧求助于玄奘。玄奘却淡淡地说:“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斗狠呢?”遂一连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刚刚走到寺院门前。就被那婆罗门僧扯住。那婆罗门僧骂道:“玄奘。你连一条经义都破解不出。还是滚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叹道:“身为出家人。为何还要出言不逊?这五十条经义。我又怎能不解。”说罢。玄奘随口讲解经义。众人听的如同醍醐贯顶。大为欣喜。婆罗门僧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制止道:“你舍命求学。实在难得。说过的话何必当真呢?”婆罗门僧拜倒在地。拜玄奘为师。

  不久。玄奘听说那婆罗门僧回讲解《论胜》这部经典。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婆罗门僧惊异地说:“我是弟子。怎敢给师父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婆罗门僧讲解完毕后。玄奘对他说:“以前我是你的师父。现在你给我讲经。又是我的师父。咱们还是不以师徒而论。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原文出处:[标

佛教因果讲故事在线

签:出处]

以上是关于「玄奘」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玄奘」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369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