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陀罗」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因陀罗」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他不但财富圆满。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过患之来源。故而他即如抛却杂草一般出家苦行。当其离家之时。钦佩他功德者皆愿跟随学法。此婆罗门不喜散乱之地。他专程前往南海歌屋地方。择一寂静地精进苦行、严持禁戒。尽管住于条件艰苦之清修森林中。但因其前世善根力。他却素喜布施。只要有客相访。他依然会用草木根果及净水相待。并以“善来”称谓欢迎诸人。令其皆生欢喜心。因其对苦行者行供养。人皆称之为阿嘎贝大师。
帝释天为观察他修证境界。即来此寂静地将草木根果等物尽皆隐藏起来。阿嘎贝大师仙人原本就知足少欲。不贪口腹之欲。只喜坐禅入定。因此他根本不观察食物消失不见之原因。煮熟树
帝释天化现之婆罗门连续三日到仙人处。仙人始终以喜悦心态接待、供养、承侍。帝释天深感稀有。他想:此人苦行精神实在可嘉。如果他本人愿意。连三十三天天主之位仅凭思维忆念即可垂手而得。想到这。帝释天不由替自己处境担忧、恐怖起来。他现出天身来至仙人面前问道:“你苦行精进到底有何必要?你对苦行又有何想法?”
仙人回答他:“我为解救感受生老病死之众生而苦行。”闻听仙人如是答话。帝释天不觉心开意解:他原来并不希求
帝释天听罢顿感困惑。他问道:“此等凡夫愚者甚为可怜。你既具有大悲心。为何又不愿见到他们?”仙人解释说:“无论我如何行事都难以饶益此类众生。他们亲行非法又令别众亦为非作歹。此种作为让人怎能对其生起悲心?他们根本就非为堪受饶益之法器。故而我不欲与此类人众交往。”
帝释天再次对他教言赞叹有加。于是就双手合掌如莲花花苞、正欲以恭敬心赐其悉地。仙人此刻又说道:“我愿会见智者。与他们交往。听闻或与之交谈。如此即能令我获得安乐。我欲获此种悉地。”帝释天又感疑惑。他不觉问道:“你喜欢智者。这又为何?”
仙人回答说:“智者行为如理如法。不唯如此。他们还令众人亦行合理之道。这些智者从不说粗语;恒时得利益;既无狡诈心;身心又调柔、寂静。堪为饶益法器。”帝释天闻已又是一番赞叹。为报恩他又说道:“你还希求何种悉地?”仙人便继续提出请求:“我性喜布施故而需饮食充足。另外我尚欲所有乞讨者都具足清净戒律。能达成此种愿望之功德、悉地请赐与我。”
帝释天感慨答言:“你今日所说教言皆非常珍贵。你所提要求我全部
帝释天闻言深觉羞愧。他因自己不被仙人邀请前来而发问道:“诸多苦行、念诵、坐禅之人都喜我前往他们那里。而我还答应赠与你悉地。你为何却说不欲再见我?”
仙人诚恳解释说:“我绝非以不恭敬心或有意不善待你之方式不愿见你。只是你这善妙天人若经常前来。我心会因之而散乱。你本人虽心性清净、寂静。但我唯恐你常来会坏我禅定。因此我才不欲再见到你。”
帝释天听后更对仙人敬佩不已。他在顶礼、绕转仙人
第二日晨。帝释天将所做天人饮食送至仙人处。又将亲自迎请之数百缘觉带至仙人面前。并及供养神馐之天子也一并前来。众人在见到仙人后纷纷对他行各种供养。
于森林中苦行者。能喜布施当然为一种善举。世尊因地时不贪执食物。亦不愿见天人。更何况其他非份之想。因此我等当知。真正欲成就禅定。必须远离一切散乱。非如此则不足以成就。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550833.html
以上是关于「因陀罗」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因陀罗」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