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
简介: 印光大师(1861—1940)。二十一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参南北丛林。归心净土宗。后隐居终南。又去普陀山闭关。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几达三十年。韬光养晦。 五十二岁时。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取其文刊行于《上海佛学丛报》。之后搜集大师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广为流通。名声大震。大师并创办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 一九四○年初四日早一时三十分。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二十五分。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五时。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示寂。 百日荼毗。拾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余粒。佛教界盛传印光大师是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印光大师说故事》(又名《灵岩故事》)。为《文钞》中所有感应故事。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以作教理之辅证。所谓「理论犹须证据。事实胜于雄辩」也。《灵岩故事》总 序佛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弘法大士。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珍贵法宝。然欲一一深入。实非今人之所能。纵然穷其毕生精力。亦难窥其全貌。故有识之士。无不择其法缘。一门深入。而末法之今日。因感叹于「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故有心智士。大多用心净土一门。以此自行化他。同归净域。故整理、研习、熏修净宗法宝。自成今人之所需。凡净宗之要典。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印光大师《文钞》等。无不为时人所关注。广行流通。习以成风。此即「时机愈下。净土愈昌」之明证也。时有 慧净上人系统整理、编着、演说昙鸾善导一脉之宝典。蔚然成林。其宏开净宗。功不唐捐。归者如潮。余后之古疏。则因融通之故。理多高深。难契时机。故隐而不畅。如宗教通摄之《弥陀疏钞》。因其「广大精微」而渐隐。虽不乏研修之士。终难普应群机。《弥陀要解》虽「直捷要妙」。为时人所喜乐。因以台释净。玄理迷人。若无知识引导。亦难得其实益。所谓执于理性。失却宝珠也。如是未契弥陀大愿。偷心岂易死哉;纵欲宝此一行。终难落于实处。唯有近代印光大师《文钞》。可谓融通古今。深入浅出。为今人学修之最好指南也。任何种根机。皆无高深之叹。可入念佛一门。大师影响之深远。可用无远弗届来形容。一部《文钞》。风行天下。凡净业行人。及有识之士。无不视为圭臬。然而《文钞》之磅礡。实非初机浅学所能通入。故欲得其要。亦非易事。以致流通虽多。仍是研修乏力。如是实有负大师应化之苦心也。今甘冒愚诚。选其精要。编辑《灵岩遗旨》、《灵岩法要》、《灵岩故事》丛书。从广略二途、理事两面。别显大师之思想。以此普利一切。畅大师无尽之悲心。《灵岩遗旨》。旨在全面疏理大师之思想。不论世出世法。通途特别。一并显彰。因编排有序。脉络清晰。故于《文钞》。易得其要。如人之有眼。可环顾四野而明辨方向也。《灵岩法要》。即依《遗旨》精选而成。以《遗旨》虽为选编。对于初学。仍难免有浩瀚之叹。今去其繁复。择其精义。编成《法要》。并于紧要处。略加案语。引相关祖师之法语以互通。资其详解。如是既可善契大师之法要。又可通观净宗祖师之同一开示。庐山风貌。了然于胸。往生一事。自可如操左卷而取故物也。《灵岩故事》(又名《印光大师说故事》)。即将《文钞》中所有感应故事。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以作教理之辅证。所谓「理论犹须证据。事实胜于雄辩」也。为显事例中隐含之理。略附大师相关法语。以资说明。如是以事显理。以理明事。理事相资。以启吾人之信心。开吾人之正智也。三书有广有略。有理有事。尽可各取所需。而同得其益。如是者。三根得以普被。利钝尽可全收矣。《文钞》因此而广被。如是与善导法脉自可交相辉映。光照大千。所谓弥陀坐视于南面。势至辅弼于侧
佛教学做人的故事
翼。法门隆盛。众生有福矣!释智随 谨记 二○○七年三月《灵岩故事》别 序《印光大师说故事》《灵岩故事》:即印光大师《文钞》中所讲「因果报应、三宝加持、念佛往生」等深有启发之感应事例也。所谓「感应」者。即因缘果报也。感即是因。应即是果。以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以善感者。得福果;以恶感者。得苦果;以四谛感者。得声闻果;以六度万行感者。得菩萨果;以念佛感者。得往生成佛果。扩而充之。整个佛法。所有因果修证之事理。无一不是感应之征也。感应之道。如叩钟然。叩之大者大应。叩之小者小应。无有不应者。然或有修学多年。自觉不见感应者。其故何在?实则并非没有感应。只是感应之迹。隐显不一。不为常人所知。《文钞》言: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故知:修学佛法者。无有不蒙感应也。只是见与不见否。如日光高悬。无不蒙照。盲人虽不能亲见日光。而依旧蒙其光照。只是日用而不知。感应之道。有隐有显。有近有远。智者能明其隐者远者。常人仅能见其显者近者。是故智者。虽未见有应。仍能依理行事;愚者。不见感应。则难信其理。故感应之迹。于上智固可摄化。于下愚更有实益。如是藉事而明理。依理而行事。则无论何人。皆可得佛法之实益也。下至趋吉避凶。远祸得福。上自超凡入圣。往生成佛。皆可任己所求。感而遂通。古往今来。世出世间。种种感应之迹。罄竹难书。散于各书者。何止千万;汇聚成册者。亦难计数。《印光大师文钞》是一部学修之藏书。既有理论的深入阐发。又有事例之大量实证。其理论之要已略显于《灵岩遗旨》、《灵岩法要》二书中。今将其种种感应事例汇而成
彼岸花佛教的故事
册。以为理论之确证。因其文少易见。事显理明。一见一闻。或可收神奇之效。开信仰之门。助往生之益。共收一一四则。大分八类:一、因果报应类(十四则):因果是佛法根本。通于三世。熟有先后。因其幽微难测。未深入佛法者。多难信之。古往今来。种种因果报应之迹。时有所闻。但观其迹。自可深信其理。佛不妄语。岂欺我哉!所选十四则。有现世现报者。有来世得报者。有多生受报者。如是众例。显因果真实。轮回不虚。果报自然。丝毫不爽。明乎于此。则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二、戒杀护生类(十一则):明信因果者。自知万物有灵。同具佛性。爱而护之。理当如是。人存此心。自然感动天地。神而护之。自他同得利益。免受伤残之苦。同得伦常之乐。进而法缘广结。同生西方。则可谓真实究竟之放生护生也。所选十一则。有因行不同。果报迥异者;有见母变猪。终不吃肉者;有代母忏悔。感其吃素者;有圣现神通。劝戒止杀者。种种启迪。以示吾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同生西方矣。三、尊师重道类(四则):尊师重道。可谓佛法修行之根本。世间学问。一才一艺。尚不离师。况无上佛道乎?因人闻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是故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善知识者。是奇特法。」《华严经》云:「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善知识之重要。以此可知。所选四则。有世间求学者。有佛门求道者。无一不竭诚恭敬。而得实益。是知:无论世出世间。恭敬方得实益。所谓「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故大师常言:「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四、虔诚修持类(九则):佛法不仅仅只在口说。更重于实行。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今不如古者。大多流于言谈。不能实行其道也。若能如实而行。自可得佛法利益。所选九则。有悔而护法者。有严正服人者。有宰官念佛者。有精勤化他者。如是众例。示佛法贵在笃行。不在空谈。任何行人。择其相应之法。不论时处诸缘。只要依教奉行。皆可得佛法之利益。五、三宝加持类(九则):三宝乃苦海舟航。长夜明灯。度生宝筏。凡恭敬三宝、虔诚奉侍者。自有三宝加持。善神护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以此而生信。即可深结佛缘。进趣菩提。志生西方矣。所选九则。有幸免于难者。有助其勇猛者。有降伏毒龙者。有指归念佛者。如是众例。无一不显示三宝功德不可思议。归敬三宝。仰凭于佛。即为吾等出离生死苦海之强缘也。六、自力警策类(九则):佛法虽广。宗旨唯一。即生死解脱。然生死解脱有自力他力之别。自力修行以戒定慧为本。难如登天。非末法多障众生之所能修。经云:「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人多执于自力。不仗佛力。若能深观自身业力之深。自力修行之难。自必死尽偷心。专志净土。综观古今。可为今人警策者何止千万。所选九则。有古之名噪一世者。亦有今之显赫一时者。或参禅。或学密。其修行不可谓不高。而其结果。不能不令人心怵。如是高超人士。尚难了脱。况吾等具缚凡夫乎?自力不足恃。他力必须归。以此可知矣。如大师所言:「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七、念佛感应类(三十二则):念佛一门。易行疾至。圆顿直接。有现当二益。当益固在往生成佛。现益亦自无量无边。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等。随处可闻。所选三二则。念佛一四则。念观音一六则。其它二则。以此可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有感必通。《文钞》所选感应以念佛念观音居多。实因西方三圣与此土众生最为有缘故。然世人多求于现世果报。故于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音菩萨。尤为信仰。大师常劝人念佛一万之余。念五千观音。即是基于此。以摄化于念佛信仰不深之人。实则「南无
佛教故事不必多言
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包含了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经咒功德。所谓「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净业行人。凡欲消灾、免难、求子等世间利益者。不必另修他法。只管念佛。自得其益。如大师所言:「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也。八、往生记实类(二十六则):现世利益小。往生利益大。人能念佛。既可现生增福增慧。更得临终往生净土。然现世利益。或可亲见。往生一事。超越凡情。愚痴凡夫。殊难信入。纵有经论为证。疑惑亦难顿消。然理虽难明。事则易见。若藉可见之实事。即可除疑增信。安稳念佛矣。所选二六则念佛往生事例: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立志苦修者。有烦恼缠身者;有平生念佛者。有临终遇缘者;有坐脱立生者。有病魔缠身者;有人类。有异类。如是众机。虽行业各异。遇缘不同。因念佛故。通得往生。显念佛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但称佛名。莫不往生」之奇勋。诚如大师所言:「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理论犹须证据。事实最能说话。观如是众机之往生。无信者自可倍增信心。有信者宜当勇猛念佛矣。今将《文钞》如是种种感应事例汇集成册。依序分类编排。并选大师相关法语附于各章前后。事理融通。资成净业。或可助显大师恩德于万一也。释智随 谨记 二○○七年十一月《灵岩故事》壹、因果报应类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三编下.因果实证序1、所杀之人 报怨为子民国八年。北通州王芝祥。字铁珊。一子很聪明。很孝顺。大子有神经病。铁珊心中望此子承继家声。二十一二岁。已娶妻。生一女。一日。病重将死。铁珊痛极。呼之曰:「某某。汝既来为我儿子。为何此刻就要去?」其子瞋目。作广西口音曰:「我哪是你儿子。我就是第十四个人。」说毕。即死。先铁珊在广西作兵备道时。计杀降匪头首十三人。先用极爱厚之法以安慰之。请其吃饭。尚请有大名之人作陪。每人犒洋二十四元。云:「日间甚忙。来不及与汝详谈。到晚间来。当与汝等各安职务。」此十三人。不知是要杀他。反拉其厚友同去。意欲以己之情面。求其亦派彼一好差事。至晚去。则进一门关一门。伏兵于华厅。其人既来。铁珊抽佩刀砍。则伏兵同出杀之。得十四个尸首。亦不知是何姓名。岂知其人即为其子。徒用二十余年教育之劳。至死反瞋目呵斥。不认铁珊为父。大率世之儿女之因。总不出「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之四义。此子系汝宿世欠彼债者。债清即去。若还债及报恩者。则可得其孝养耳。(续编上 .覆德畅居士书民国 二十三年)2、富翁子夭 转身变女曹崧乔云:其父读书时。一同学。乃富翁子。极笨。先生与彼教。彼尚未会。其父听之。即可背。该富翁子早夭。后见其来。而忽不见。崧乔乃生一女。今已三十一岁。极聪明。读书绝不费力。初为富翁子。后为同学孙女。人之轮回。诚可畏也。此但换个男女相。全体改变者。当有十之八九矣。哀哉!(续编上 .覆念佛居士书)3、怨怨相报 终得解脱《清凉山志》载:隋。代州。赵良相。家资巨万。有二子。长曰孟。次曰盈。盈强。孟弱。良相将终。分家资为二。孟得其上。及良相死。盈尽霸取。止与孟园屋一区。孟佣力以活。后盈死。为孟作子。名环。孟死。为盈作孙。名先。环长。为仆于先。心恨盈霸其业。适先欲朝五台。命环随往。行至山中。旷无人处。拔刀谓曰:「汝祖夺我家业。我将杀汝。」先疾走。环追之。先入一茅庵。一老僧止之。各与以药物茶汤。食已。如梦初醒。遂悉前事。感愧悲伤。老僧曰:「盈乃环之前身。霸他之业。是自弃其业也。先乃孟之再来。受其先产。父命犹在耳。」二人遂出家修道于五台焉。此二人者。宿有善根。故蒙菩萨点化。得有如此结果。今之以杀人为乐者。其后报何堪设想乎?(续编下 .法云寺放生征信录序民二十一年)4、将军变猪 梦中求救明翰林刘玉绶。船泊苏州。梦一伟丈夫求救。自称宋偏将军曹翰。因屠江州。世世作猪。此对门屠者。顷所宰第一猪。即我也。祈为救援。醒而果见屠将杀猪。遂买而放之阊门一寺中。凡呼「曹翰」者。其猪皆回首望之。是可为「人变畜生。畜生变人」之证。载籍上活阎王活小鬼之事甚多。此皆天地鬼神。透露一点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消息。以警戒世人也。(三编下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5、曹操变猪 见者出家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欲令自身一死。子便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尸犹未殓。丕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余年。至清乾隆间。苏州有人杀猪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随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载《净土圣贤录》。(增广上 .与卫锦洲居士书)6、亏空常住 死而为牛唐北台后黑山寺僧法爱。充监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广置南原之田。遗厥徒明诲。爱死。即生其家为牛。力能独耕。仅三十年。牛老且病。庄头欲以牛从他易油。是夕。明诲梦亡师泣曰:「我用僧物。为汝置田。今为牛。既老且羸。愿剥我皮作鼓。书我名字于鼓上。凡礼诵当击之。我苦庶有脱日矣。不然。南原之阜。变为沧瀛。未应脱免耳。」言讫。举身自扑。诲觉。方夜半。鸣钟集众。具宣其事。明日。庄头报老牛触树死。诲依其言。剥皮作鼓。书名于上。即卖南原之田。得价若干。五台饭僧。诲复尽倾衣钵。为亡师礼忏。后送其鼓于五台山文殊殿。年久鼓坏。寺主以他鼓易之。讹传以为人皮鼓耳。见《清凉山志》。盖因果昭彰。无能或逃。(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7、徒效王威 反遭大祸日前接令祖功德史。阅之不胜感叹。凡为民上者皆肯师法。则天下永久安乐矣。唯有一事。普通人万不可效法。效之必致大祸。强弩射潮而潮退。乃水神感王之德。故潮不复来。无德之人效之。必致水神兴怒。而洪潮涌波。则民居危险之极矣。光绪十二年中秋日。下南五台山。在长安城外。乃观音现老僧降妖龙而开山者。《文钞》后附有碑记。往北京红螺山。未动身前。即闻太原遭洪水灾。至九月初至太原。始有人行之小路。因进城以观其象。系六七月间。一日起蛟水。在城西傍城南流。势甚汹涌。巡抚某登城看。令开炮。打一炮。一打实时水涨几倍。顺城南流。城门已关。幸未进城。南关为进京大道。街市甚长。冲得房屋树木墙垣一无所有。成一片新涂田。平平坦坦。无一人不遭此一炮之劫。而损失财物。不知有几万万。可知鬼神敬德非畏威。无德之人当此。只宜领众恳求。忏悔求勿伤民物为祷。纵令无益。决不至酿成大灾也。如再印时。似宜表明此义。庶不致后之居官者遇此。不谅己德。徒效王威。以招祸害民也。(三编上 .覆钱士青居士书一)8、厚德绵延 子孙发达昔范文正公视人犹己。视疏若亲。视天下为一家。视中国若一人。故能自宋初至清末。足一千年。子孙科甲不绝。长洲彭氏力行善事。于清初以来。科甲冠于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而同胞兄弟有三鼎甲者。以世世奉佛。奉《阴骘文》、《感应篇》。其志固长欲利人。而天固长施厚报也。(三编下 .覆刘观善居士书二)9、居心忠厚 庆及子孙清苏州孝廉曹锦涛。精于岐黄。任何险症。无不着手回春。一日。欲出门。忽有一贫妇跪门外。泣求为其姑医病。谓家道贫寒。难请他医。闻公慈悲为怀。定可枉驾为治。曹公遂为往治。曹公归后。贫妇之姑枕下。白银五两。不知去向。想为曹公偷去。妇登门询之。曹公即如数与之。贫妇归。其姑已将银取出。妇大惭愧。复将银送还谢罪。问:「公何以自诬盗银?」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认。汝姑必定着急加病。或致难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说我盗银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谓至极无加矣。所以公生三子。长为御医。寿八十余。家致大富。次为翰林。官至藩台。三亦翰林。博通经史。专志著述。孙曾林立。多有达者。彼唯利是图之医。纵不灭门绝户。则已微之微矣。《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乃报在子孙者。本庆本殃。乃报在本身者。余庆余殃。人可见之。本庆本殃。乃己于现生。及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见之。天地鬼神佛菩萨。固一一洞知洞见也。须知本庆本殃。较之余庆余殃。大百千万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获庆而除殃也。曹公甘受盗名。救人性命。而善报在于子孙。若自己更能替子孙念佛。求三宝加被。令子孙亦各吃素念佛。善报当在西方矣。(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10、敬惜字纸 子孙贤善字为世间至宝。非金、银、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银、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无字。则金、银、珠、玉、爵位。亦无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极其敬惜字纸。后梦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当令曾参来汝家受生。显大门户。」后生子因名王曾。连中三元。为名宰相。没后谥文正公。封沂国公。后世凡科甲联绵。子孙贤善者。悉由先世敬惜书籍。及与字纸中来。近世欧风东渐。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书籍字纸。即读书儒士。亦不恭敬书籍。及与字纸。或置书于坐榻。或以书作枕头。或大怒而掷书于地。或抽解而犹看诗书。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与妇宿。晨起读书。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纸揩拭器物。犹以敬惜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无所取法。而垃圾里。毛厕中。街头巷尾。无处不是字纸遍地。舟车行人。每以报纸铺坐处。出外妇女。率用报纸包鞋袜。种种亵渎。不堪枚举。以故天灾人祸。相继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间之至宝所致。不知此字纸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圣贤经书之文。以此种至极尊贵之物。视同粪土。能不折福寿而现受其殃。贻子孙以愚劣之报乎?(续编下 .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民二十四年)11、喜写草书 子孙早夭书信一事。关系甚重。若常用草体。或成习惯。久久或致误事。冯梦华厚德君子。其子与孙皆死亡。前年过继之孙。又复死亡。只一一二岁之曾孙。以为其后。而一家之中。寡妇四五人。亦可谓景况凄惨矣。岂天特酷待厚德之人乎?缘此老一生。喜写草书。与人信札。非用尽心力。按文义推测。则不识者多。其中难免有误。以故致受此报也。汝学医。若习惯过为潦草之书。后来或于医方亦用此套。则危险之极。光故为汝母说。令勿学此派也。实惧后来误事。非仅以不恭为检点也。(三编上 .覆志梵居士书二)12、人有实德 天有奇报乾隆辛巳。豫省黄河溃决。陆地水深丈余。民间庐舍。半被淹没。陈留县有曹姓者。居宅沉没。已三昼夜。咸谓无生理矣。及水退。墙舍并未崩塌。眷口亦安然无恙。众问之。云:「日来唯觉雾气弥漫。不见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有司见而异之。询其有何善行。曰:「每年租课所入。除衣食足用外。尽以济邻里之贫乏者。至今未尝少替。」已历五世。百有余年矣。宪司俱赐匾额。以嘉其异。水固无情。而有鬼神护佑。虽全体淹没。而未见其水。是知:人有实德。天有奇报。彼剥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孙富贵者。率皆灭门绝户。而其神识。当永堕恶道。无有出期。可哀也已。是以欲救世人。非极力提倡因果报应。断断不能收实效。(三编上 .覆潘对凫居士书三)13、阳间犯过 阴司有记蕅益大师《见闻录》。载湖北一生员。权理五殿阎罗王事。一夜至阴间。见一簿。载其妻盗杀邻鸡。连毛一斤十二两。因折其簿角记之。醒问其妻:「何得盗杀邻鸡?」其妻不承认。曰:「汝还瞒我。阴间簿上已载。汝盗杀邻鸡。连毛一斤十二两。」妻言:「院中晒东西。鸡来吃。以物掷之。即死。尚未动。」令称之。果一斤十二两。令持鸡。并一鸡之价钱以还。为彼说其来历。祈勿见怪。其夜入阴视簿。则折角仍旧。一字已无矣。(续编上 .覆某居士书)14、业通三世 熟者先报因果之事。重迭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实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游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独修
佛教中红眼石狮的故事
舍利殿。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续编上 .覆周颂尧居士书民国 二十年)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教故事今生历历在目
。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谓因果为小乘。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718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2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