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处理宝藏,两种典范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2-25 00:3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处理宝藏,两种典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处理宝藏,两种典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处理宝藏,两种典范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生性严明。很早守寡。由于家境贫穷。孩子年纪又小。所以她亲自负起教导的责任。  她家房宅后墙。

有舍才有得佛教故事

因为下雨崩塌下陷。而发现盈船的金币。  李母焚香祝祷说:「我听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上苍一定由于先夫的余庆。可怜我们母子贫穷而赏赐这些金币。我只盼望每一位孤儿学问有成。而不敢动用这些意外之财!」  说完。便立即将金币掩埋。而后修筑墙壁。  她的三个儿子景让、景温和景庄都考取进士。纵使景让他们年纪大了。只要犯错。李母仍然拿着竹片教训他们。事后。仍像平常一样温和。  李景让做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发脾气。用木杖将辅佐主将的武官(古代称为「牙将」)打死了。军士们颇有谋反的迹象。李母召唤景让。并且责备他说:「你随便滥用刑罚。岂只辜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于九泉之下!」  李母鞭打景让的背部。将士和官吏们替景让说情。李母坚持不允许。直到大家都哭泣拜谢时。李母才罢手。  从此以后。那支军队便安定了下来。(《唐书》列女传)  (评)《战国策》记载:「家有不宜的钱财。会造成伤害。所以不是一件好事!」《淮南子》说:「挖掘宝藏的家庭。将来子孙一定会败亡!」话虽这么说。然而。根据历史的记载:得到藏金而不取的只有管幼安。至于华歆则已经面露愧色。没想到李母有这么宽大的胸怀和抱负。她不取宝藏。而愿诸子学问有成。这种见识多么远大!后来竟然能够如愿以偿。可见皇天不负苦心人。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子女应适度严格。而且见识更应远大。母亲多半会偏向姑息。又短于见识。寡妇更是如此。所以贻误了不少子女。  李母实在伟大!虽然她的儿子很尊贵。而且年纪不小了。她还是不轻易宽贷他们的过错。这是真正的慈祥。  她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这一句话。不但是一个家

佛教故事保佑吉祥

庭的法则。其实也是天下后世的准绳。现代人心里总想不劳而获。所以抢

藏传佛教故事免费听书

夺的风气。弥漫整个社会。  (按)《感应类钞》记载:徐孝祥是吴江人。隐居好学。有一天。他在后园散步。发现树根

藏传佛教天珠故事

下有一个石瓮。打开一看。全部都是白金。他急忙将它掩埋。二十年后。发生大饥荒。他说:「该是那东西出世的时机了!」于是。他每天拿出数锭白金。购买粮食救济贫困。全活了许多人。当时。他有一位女儿出嫁。他只送一些粗劣的服饰(或荆钗布裙)给女儿当嫁妆。对于宝藏里的白金。私自没有动用分毫。他的儿子徐纯夫考中举人。在翰林书院任官。  这则事例实在可以做为

图文并茂的佛教小故事

得到宝藏者的最佳模范。(《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百二十页)  购买稻米救济贫困。比不取宝藏更胜一筹。每天取用而又不犯私心最难。徐孝祥真有坐怀不乱的胸襟。(《德育古监》第一○八页)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4620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处理宝藏,两种典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处理宝藏,两种典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851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