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灵感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灵感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地藏菩萨灵感录
地藏菩萨灵感录 心然法师等编述 摹像免难 梁汉州德阳县善寂寺。东廊壁上有张僧繇所绘地藏菩萨像。形状似僧。披敛而坐。时有异光焕发。唐麟德元年。寺僧模写。再见发光。麟德三年。王记赴任资州刺史时。常以模写。精诚供养。同行船十艘。途中忽遇风起。九艘皆沉没。惟王记船毫无恐怖。即知为菩萨慈悲加被。垂拱三年。天后得闻此事。遂敕令画师模写。而放光如前。至大历元年。有宝寿寺大德。于道场中。复见放光异相。即写表上奏。帝乃虔心顶礼。备极赞叹!当菩萨现光之时。国常安泰。吉祥有加。又一商人妻。妊娠经二十八月不产。一日忽见菩萨光明。遂一心发愿模写。当夜便生一男。相好端严。见者欢喜。于是举世号放光菩萨焉。 画像放光 唐益州郭下法聚寺。画地藏菩萨像。却坐绳床。垂脚高八九寸。本像是张僧繇画。至麟德二年七月。当寺僧图得一本。即放光犹如金环。乍出乍没。大同本光。如是展转图写出者。类皆放光。当年八月。饬进一本入宫供养。凡京城内外道俗。重画供养者亦并皆放光。信知佛力不可测量。 闻声脱械 唐雍州鄠县。有李氏女。素持斋奉佛。甚具信心。家中供养木塑地藏菩萨像。高一尺六寸。颇具灵异。李氏有婢。年五十有余。邪见不信正法。一日。俟李氏他出。移像投诸宅外荒野中。李氏还家啼哭寻求。忽见像在野放光。欢喜迎归。而不知是婢所为;明日。婢忽闷绝。不省人事。继忽苏醒。啼哭忏悔!自说幽途事曰:‘死时见二骑马官人。读官牒谓:婢毁辱圣像。已犯大罪。缚去见王。备受怒责。当配大地狱受苦;尔时有一沙门到厅。王即降座。恭迎问故。沙门曰:“此人是我檀越家婢。虽厌我像。我不舍之。望王垂愍。赐其寿命。”王曰:“当随师命!”时吾听已。而心忏悔。不意唱言:“南无地藏大菩萨。”即时见厅中罪人。随声所及。杻械自脱。沙门即牵吾手出厅。因即苏醒。’李氏闻言。益敬重其像。一县中人。由是莫不咸生信仰。 助父生天 唐抚州刺史妇祖氏。皈敬地藏大士。信心真切。惟生身父母尚未生信。祖氏乃为父母舍钱帛。造金色地藏菩萨像一尊。高三尺。尽诚供奉。时父因事出行。其母独居。夜有恶贼。潜窥屋隙。欲盗衣服。见地藏菩萨危坐。故不敢前行。明日贼易服至其家。见老母庄严其身而居。却不见有圣像。心窃异之。即自行发露己罪。以表愧歉!诉说夜深所见。后父往抚州。路中遇怨家拔刀来斩。忽有一金色沙门。以手拒刃。以头受刃被害卧地。时怨家谓己杀害。随即散去;其父得免刑害。甚觉希奇!既到女家。具述前事。生希有心。共往像所礼拜。见像头有三刀痕。金色少变。似系血流。祖氏遂知地藏菩萨代受刀刃。救父之难。其父即生正信。并迎母至署。三人昼夜礼供。父七十九岁方卒。经三十五日。祖氏梦见其父。身带光明。腾空自在。往来飞行。生希有心。遥拜问生何处?答言:“生第四天上。同事补处。彼天生人。多得地藏大士引导。汝母后十三年寿尽当生;汝身二十五年方生;汝夫二十八年方生;言讫隐去。”其后母及祖氏夫妇。皆如父所说。此后一州内。造像、画像、礼拜供养者甚众。多得感应。 诵偈破狱 宋释僧俊。俗姓王氏。京师人。出家后。不守戒律。未曾修善。患微疾而死。三日复醒。啼哭忏悔!自言将死时。有冥官二人。追至大城门前。忽有一僧云:‘我是地藏菩萨。汝在京城模写我像一躯。不曾礼供。而投舍大寺后。我却须报汝模写功
佛教一角仙人的故事
德。’乃教一行文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此经晋译)诵得此偈。能闭地狱门。能开净土道。能通报命。言已即隐。俊遂入城中。见阎魔王。王问:‘汝生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王曰:‘汝今诵否?’曰:‘忆持!’遂具诵上偈。时声所及。受苦之人皆得解脱。王曰:‘止止l不须说’。放还人间。因此得苏。参验偈文。乃知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即觉林菩萨偈也。僧俊向诸寺僧常陈说之。闻者发心。信受华严。 劝发菩提 宋空观寺释定法。同僧俊专诚皈命地藏菩萨。每月斋日。模写地藏像。一心礼拜供养。祈请菩萨应现。满三年。有小沙门。投宿寺廊间。定法闻之。敬出问讯。说一两言。忽然不见。人异之!问定法曰:‘沙门何言?’曰:沙门言:‘妙愿已满。意气何短?’闻者皆云:‘汝求见地藏。不念出要。故菩萨现身而言意气何短。’定谓:‘已获应现。当发菩提心。欣求无上道果。’感梦云:‘前沙门者。是地藏菩萨也。汝求现见我身。不发菩提心。是故觉悟汝。汝模写我像多。永不堕三恶道。舍寿后生兜率天。慈尊下生日。当得授佛记。我随顺汝。如影随形。如水随器。’寤后。感泪如雨!即舍衣钵资。作等身像。雕像身中。并收多年模写像。礼拜供养。像放光明。灵验昭著。 驱魔除患 唐李信思居士。泸水人。其家男女三十余人。被恶鬼所扰。相率卧病。或吐赤血。或致闷绝。时信思忧恼!问僧解救方法。沙门思惟良久告之曰:‘昔如来在世时。摩揭提国毗富罗山下桥提长者家内。亦被恶鬼所恼。其家五百人并皆闷绝。旬日不觉;尔时地藏菩萨游化诸国。至长者家。生大悲心。说咒救之。一时皆得除愈。汝须依彼法。皈依地藏大士。一心称名。’信思欢喜奉行。图菩萨像。自是泸水县五十年间得免病怖。 奉法回阳 唐钟山开善寺。有地藏菩萨像。高二尺。通光四尺五寸。多年不识为谁所造。后扬州都督邓宗。年六十一以微疾致死。因其心仍暖。故未入殓。一日夜苏。悲哭无言。命子孙扶诣开善寺。谓僧曰:‘此中有地藏菩萨像。高三尺。通光四尺五寸者否?余欲礼拜供养。’诸僧不知所在。如言寻觅竟得。邓宗礼敬。并欲请像。僧问所怀。答言:‘吾死时见四品官人。被掣至王前。王曰:“汝不可死。又奉法以为家业。当早还人间;但冥途可怖。人不知之。汝欲见地狱否?”曰:“吾欲见之。”即召示绿衣官人。随彼出城。赴东北五六里。有大铁城铁门关闭。渐见彼城中猛火洞然。迸火如煆。百千罪人在中受苦。时有一沙门入狱。御防猛火。教化罪人。火焰暂息。前进又到一铁城。十八地狱在中。受苦之相。不可具说。复见沙门教诫罪人同前。一一游览毕方还。沙门从地狱出;谓:“汝知吾否?”答言:“不知。”沙门云:“吾是开善寺之地藏菩萨也。昔有沙门智藏法师。其弟子智满法师。为欲救三涂众生受苦。故刻雕吾像。吾顺其请。每日一时。入十八地狱。无量小地狱。教诫示导。其宿种善根善力较强者。一发心即得出苦。其次善力弱者。但种出苦因。其断善根邪见独深者。则不觉不知。了无出苦心。若在人间。善根微弱者尚易化度。若一入恶道。圣力不能救拔。以宛如木石故。此等不觉者。待后出时。宿种微强。可发悔心。汝奉法力。免地狱苦。早还人间。宣告大众。”因即举目仰瞻沙门。身高三尺。通光摧坏。沙门随授二偈曰:“若在人间可修道。阐提有心尚可发;若入恶道业已熟。心无分别不可救。如衰老人欲行路。若动其足扶易进;倘卧不动力不及。众生定业亦复然。”偈讫即隐。寤寐中牢记其事。以未征实。不语他人。今见此像。全同所见。以是因缘。故欲请之。’僧闻言已。欢喜赞叹谓:‘但可描摩。不可请去’。乃雇巧工模像留旧。 倾城获赦 唐简州金水县邓侍郎。素信佛。一日在途。见折杖头刻有僧形。持归插壁。礼敬而去。不复记忆。后经三年。顿遭疾死。心胸微暖。疑不之殓。越一日夜。复苏。流泪而言曰:‘初死之时。两骑牵吾入大城门。至王厅前。见庭中有百千万人被杻械者。王正嗔怒。欲呵责吾:尔时有一沙门。形容丑陋。进至厅前。王恭敬起坐。合掌胡跪。白言:“大圣。何故忽来?”沙门曰:“侍郎是吾檀越。汝宜赦免。”王言:“业既决定。命食俱尽。碍难赦免。”沙门曰:“我昔于三十三天善法堂中。受佛付嘱。能救定业诸恶有情。非始今曰;况侍郎非犯重罪。岂可不救?”王曰:“大士大愿。坚固不动。如金刚山。愿即遵示。放还人间。”沙门欢喜。引侍郎手。导入生路。将欲别去。侍郎请曰:“沙门救我。是大恩人。请示法号?”沙门答曰:“我是地藏菩萨。汝昔在人间。路侧见我像曾不识知。持置壁中。此乃小儿戏刻杖头为像。唯刻头面。未有余相。是故形丑。能追忆否?”作是言已。忽然不见。’侍郎醒后。于屋角壁中。见杖头像。杖已中分。乃副以檀木。改造成五寸像。时放光明。朗照一室。侍郎更造大像。舍家为寺。号地藏台。供奉小像于中。远近人众。瞻仰如市。 木心御虎 唐华州慧日寺僧法尚。年三十七出家。昔在家时。曾为游猎。一日见林野丛中。数数放光。心甚异之!系马检视。唯见朽木。长仅尺余。持还家中;后游猎次。仍见原处放光。心生奇念。因将朽木心置株上而返。途中遇虎。驰马逐之。弦断无替。猛虎还向。恐怖逃遁。马蹶而落。自料被啮。恐难幸免。失神如梦。见一丑状沙门。来追猛虎。问汝为谁?答言:“吾是地藏菩萨。林野朽木。即吾身也。汝曾祖于斯建寺造像。寺已破坏。我像朽损。惟有木心。汝为彼孙胤。见我光明。故今救汝。”良久醒觉。见马嘶立。猛虎无踪。深自悔责。乃于前放光处。建造精舍。朽木黏泥。塑地藏像。再续法灯。即慧日精舍是。法尚七十八。其年二月二十四日。告同伴曰:‘地藏菩萨来至我舍。曾言:“汝乃慈氏如来三会说法中第二会得道人也。今日舍寿。即生忉利。”我白大士:“天上五欲境界。快乐无比。迷失菩提。又欲期后佛。时仍是久。唯愿往生西方安乐世界。”菩萨答言:“随汝所愿。若欲往生净土当念阿弥陀佛一日一夜专心致志。即得往生。”闻此来告。从昨日起。专念阿弥陀佛。现今往生净土。’言已。合掌面西而卒。 刻像荐亲 唐陈都督之少女。自幼丧母。昼夜恋慕。以未能见。意欲取死。都督慰言:‘吾亦汝亲。汝母虽亡。汝父尚存。何故不思饮食。欲自取死?汝若思慕亡母。宜造地藏圣像。祈救母苦。’即舍钱五百。雇匠奉刻。雕三尺像。女白父言:‘唯欲安置母先卧处。若欲见母。即见此像。’父生哀愍。为舍寝室。置其尊像。女昼夜礼拜供养。祈救拔母苦。一夜。见沙门告曰:‘吾女身时。父名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以母死后受地狱苦。因发菩提心。誓拔众生苦。吾感汝孝心。身入地狱。放光说法。汝母已得免苦。生忉利天。’陈女见沙门衣裳焦损。即问所由。沙门答言:‘入地狱时。猛火炎烈所致。’陈女寤后。不胜悲喜!家人咸集。见像衣裳。色变如焦。佥谓希有!闻者多模写其像。以救父母之苦。 饿鬼生天 宋扬州刺史张健信女。母亡后。示梦曰:‘吾为育尔而恣贪欲憍慢素甚。因感饿鬼报。苦不堪忍。’女问苦相。母曰:‘饿鬼多食己子。随生而食。吾为鬼子。日夜死生。见其生母。如大恶鬼;但人间一月中。一日不能食吾。所谓月二十四日。晨朝有僧入城中。施食饱足。余日不免此苦。是日沙门唱言:“我是地藏菩萨。今入饿鬼城。能施大安乐。汝等当发菩提心。”虽闻此言。业报所缚故。不能发心。惟得一日饱食。汝欲救吾斯苦。须造地藏菩萨像。’女梦觉后。尽母财产造等身地藏菩萨像。复梦见母。身放光明。住虚空中曰:‘我因汝修善功力。速生天上。汝敬心礼供。将同在慈氏菩萨处。且同见佛闻法。’寤后悲感!闻者来供。各各蒙益。 大疫无忧 唐路州刺史康居通。正信真诚。多年奉事地藏菩萨。更发心画菩萨尊像。未施众彩。光明灼然。由是信心弥笃!偶梦被两骑官兵追逼。时不能逃。恐怖而立。官兵下马曰:‘吾等误矣!我王于地藏檀越。虽有重过。不陷之。’言讫而隐。醒已。信奉益虔。僖宗广明元年。国中患疫。魑魅横行。死者山积。通梦青鬼百千。过其门曰:‘此家地藏菩萨室。吾等从属。慎无入门。’既寤欢喜。一家免难。于中和年间。远道出行。雪中失途。因念地藏菩萨。忽见鹦鹉。雪上跳去。异而逐之。即得正路。至光启中。身患微疾。诚求除愈。梦感僧曰:‘汝杀青雀。合堕地狱。今令偿还彼业。稍受痛苦。俟明后日。方生净土。’闻已旋寤。欢喜礼拜。病既除愈。果越二日。正念而卒。 持名解厄 唐别驾健渴。信心清净奉法为旨。一日问僧。在家居士。将事何佛菩萨?诸僧异辞。有云:宜事地藏。受佛敕故。健渴自念。既受佛敕。岂舍我等。即求栴檀。造三寸像。笼于髻中。行住坐卧。称念名号。庄宗天成中。天下兵乱。健渴被围。受死须臾。即念地藏。大将策骑。惊惶舍去。兵乱平后。语此因缘。闻者叹异。长兴年中。赴任所时。怨家闻之。欲加刑害。伏路以待。只见沙门过往。都不见渴。后闻已过。悔谢解怨。又途中夜宿。天降大雨。灯火都灭。髻中圣像。放光如昼。忽有微音。如幼人曰:‘早去。早去。’即惊异之。以光前导。去宿别处。明日洪水大起。宿所深陷水底。自知地藏菩萨救护。清泰二年。行年七十八岁方卒。临命终时。髻像放光。合掌念佛。安然而没。光明指天升去。 魂游地狱 宋长安都督崔李系。崔尚书隆之弟。开宝二年。死二日复苏。自述始死时。有两人扶腋而去。又见白马卒驱之行。不计里数。到东北大城。见有瓦屋十余。官人皆黑冠。瓦屋左右边。有吏三十余。皆曰:我是府君。系进至府君前。府君问曰:‘汝何所奉事?’系答曰:‘吾奉事地藏菩萨。供养诸沙门。’府君又曰:‘汝既奉大圣。是则天福也。’诸人问小吏曰:‘此人命尽耶?’府君即取一卷书自读之曰:‘卿命未尽。蒙地藏菩萨救护。’又呼小吏曰:‘汝等何相夺佛家人命。’便
佛教舍身喂虎的故事动画
责白马卒。著柱处罚。一日复问:‘卿欲归否?’曰:‘欲归。’又问:‘欲见地狱否?’曰:‘欲见。’府君指马一匹。及吏二人。从东北出。五六里许。见一大铁城。方数十里。有一铁屋。充满铁汤炎火。次至一瓦屋。以铁为扉。开视之。见其祖父等皆在。悉被杻械伽锁系缚。猛火缠烧。身体焦烂。见系流泪曰:‘汝当相救。’系曰:‘当念地藏菩萨。’前行。见一城中。有热铁床座。昔所见沙门坐焉。身体如炭。猛火洞然。问:‘阿师修梵行。今何如此?’沙门答曰:‘我等为名闻利养而修梵行。内心外行不相应故。昔所受卧具床座等变为大苦具。衣服饮食等变为铁衣铜汤。檀越当救我等。’曰:‘阿师当念地藏菩萨。’凡见数十地狱。各有楚毒罪人满其中。皆人世所见人也。又至赤砂狱。有剑树铜柱百千。罪人在其上。见系皆流泪云:‘卿当救我等。’曰:‘须常念地藏菩萨。’如是黄砂、白砂、焦砂等七狱。皆同上所见。于是便还。又见绿屋玲珑。道旁宝树。众果相杂。吏曰:‘奉事地藏菩萨。而重画像者。多生净土。或生兜率天。各随所愿;不信图像而奉事者。多住此处。于是前进。见大城中。有大宝殿。百千万亿男女游戏其中。又见父母六亲等。欢喜问讯。诸男女言:‘前在地狱。因卿教念地藏菩萨。舍苦生此。’问:‘此是何处?’答曰:‘此名福舍。寿命长久。远离众苦。虽生此中。必遇弥勒三会。尽诸苦际。’系问何土?曰:‘昔地藏菩萨在世时。受如来付嘱。白佛言:四部弟子。必定令不堕恶道。弥勒出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内。若有众生。愿生净土及第四天者。其福少者。皆就此福舍。不还恶趣。使待后佛而已。’还至府君前。即遣前二人送归得苏。 延年毕愿 汉益州刺史郭徐安。不信三宝。偏重老子。乾祐三年闰五月中旬得病。百方不愈。其妻奉佛。问欢喜天言。可发愿一日中造地藏菩萨像。安心尚不信。曰:‘须发其愿。若有感通。即信之。’一日忽闷绝。其妻号哭祈天。经三时安醒。投身大地。求利刀欲切舌根。见者谓为狂乱。其妻安慰之方静。曰:‘汝是大善知识。能延我命。能除地狱苦。能授天乐。能示解脱道。’妻曰:‘乞语始末。’安起泣泪告曰:‘我遇阎王使七八人。各称司禄神。皆乘青马。蹄疾如风。驱我向东
佛教预言的故事
北。至大城门。城内百千万人。侍立左右。司禄下马。以问王者。王嗔怒曰:‘何故追未毕善愿者。’罚以铁杖。司禄大叫。身服血秽。王出门。告安曰:“公依妇恩。发愿造大士像。我为令众生偿罪业。现阎王身。实是法王;若有众生皈依地藏。满足所求。公急还人间。毕其愿。即令送还。”今得醒悟。我心不信。毁谤大圣。欲切舌以忏悔。’妻曰:‘切舌非忏。如从地倒。还从地起。公当皈依地藏菩
佛教小故事王菲
萨忏悔。’即随妻言。一日造像。痛悔前愆。每斋日礼供。勤劝贵贱奉事地藏菩萨。 造像灭业 后周尚书伯悦。素信三宝。其妇产死。为修追福。造等身地藏菩萨像。设斋会。竭诚礼供。梦见妇人。衣裳鲜洁。对悦语曰:‘吾昔为人妻而不生子。其夫常叹无儿。吾便教娶妾。未久身妊。其夫爱敬新妇。予生异念。作亲友相。以好食和毒药杀其母子。以是因故。堕无间狱六劫。还生人间。为产死。五十七返。世世常以公为夫。受此大苦。今公为吾造圣像修追善。其业已灭。生忉利天。威光胜旧。生天为配偶后。永不受女身;彼天中善法堂。至每月二十四日。一三千世界化身地藏菩萨。无量无边。集会其中。遍满无忧树下。说法利生。皆金色僧形也。一时为我说法。告曰:“汝等夫妇造像。如法修行。得脱苦趣。”因在天上。故生善心。不起邪心。’悦寤而悲喜交集。 母亡得见 五代时。苇州邓氏女。其母早亡。伯父养育。昼夜恋母。祈问沙门。云何复见母颜?沙门曰:‘地藏菩萨。本愿大悲。一心称念。会复得见。’女即昼夜称名。后对沙门曰:‘女依师恩。再见慈颜。衣裳一领。谨以奉施。’沙门具问始终。女曰:‘我梦在沙门背。飞升天上。见四十九重摩尼宝殿。天人充满其中。母在外部众中。往诣其处。礼拜问讯。母言:“汝念地藏菩萨。送我于此。再得见汝。”’感应如是。敢忘师恩。 子孙获佑 五代时。荆州有士。猎雁为业。举世扬名。称为雁雄。年五十一。触瘴气死。妻舍冢间。以饲虎狼。三日旋苏。还到旧室。妻子惊怖。谓狂鬼变。雄具语曰:‘我死之时。火车迎前。为猛火烧。有一沙门。以水灌车。火灭身凉。生希有念!继到王所。猪羊鸡雉。千万禽兽。前白王言:“彼夺我命。乞治雁雄。”大王答言:“汝等既诉。雄必恶人。惟彼先祖皈依地藏。彼以孙胤。得免火苦。”雁雄见状。遂一心称地藏菩萨名。庭中鸟兽均变人形。王即放我。因得苏来。’更舍家发心。自称佛奴。游行人间。劝令皈依地藏菩萨。 转夭为寿 宋开宝寺释惠温。育一童子不知姓名。方年十四。相者健真。谓为短寿。再活一月。必致不育。师闻此说。放彼还家。时大雨降。往返不通。投宿画师屋。见地藏菩萨像。自以指甲。学彼画图。书于壁上。天晴还家。月余之后。复到开宝。惠温欢喜。谓健真诞。即召健真。令见童子。诧言延命将五十年。此事希有。不识所由。童子自言:‘吾以指甲画地藏像。其夜有僧。交卧言谈曰:“汝五十五十。”如是再三。遂不复见。’惠温及相者。叹未曾有!后童子出家。受具戒。号惠藏法师。 放光扫疫 宋辽城乡里。约有二千余户。素奉大法。兼信观音地藏。尤重观音经及地藏十轮经。有古伽蓝。三间四面。青瓦茸堂。左右安观音地藏两尊。像高七尺五寸。中间安阿弥陀佛像。高一丈六尺。时著灵瑞。太宗太平兴国中。疾疫流行。夭亡者多。城主祷于地藏菩萨像。放光照里。皆得平愈。亡者复生。有一神女。不信佛法。经已病死。一旦方苏。诣精舍中。礼地藏尊。泣求出家。人问所以?神女语曰:‘吾被鬼缚。虽呼神救。神见恶鬼。受沙门感。竟舍吾去。有沙门言:“汝愚痴女。徒凭神道。不信佛法。我是大寺地藏菩萨。依城主请。救汝愚女。授汝生命。建寺乡里。直防护之:吾诫恶心。并不制鬼。所以者何?鬼者自业。非他所作。”’神女述沙门言竟。并自言:‘今我见闻斯事。再得生活。改邪归正。故请出家。’闻者随喜。许彼为尼。 祈请生牙 宋千福寺内东北角。有地藏圣像。高一尺六寸。不知谁作。何时代出。惟相传灵异甚著。投宿礼忏。必获感通。时一居士。年三十七。都无一齿。寻到像前。断食祈请。夜半感梦。像来摩顶。遍体轻安。既寤。则生三十八齿。见闻灵异者。模写设礼。皆得感通。世多知者。不能烦记。 往生净土 宋太原尼智藏。特事地藏菩萨。欣求西方净土。舍钱二百文。画阿弥陀佛像。左右画地藏观音二尊。安置房舍。信心
佛教毁谤三宝的故事
礼供。太平兴国五年庚辰。大风破屋。尼舍同坏。明日寻像。失其所在。心生忧恼!祈念地藏菩萨。瞻仰虚空。遥见一物。飘飖空中。数数放光如电。一时许下地。即所求像也。喜甚!仍安屋内。七年二月二十三日。语朋友曰:‘地藏菩萨导吾于净土。明日决定往生。’烧香散花。唱三尊名号。各一百八遍。端坐向西。合掌而逝。 佳儿得宝 宋海陵县。诸儿游嬉海边。戏以沙画地藏菩萨像。俄闻雷声。各各惊走。时一沙门。前来救护。弱者起之。倒者扶之。泣者慰之。某画师儿。惊骇走入海中。负之向岸。予以饮食。并授一玉。状似水晶。大如莲子。父取还家。为造圣像。儿长大后。竟致富贵。 大士化身 宋沙门智祐。西印度人。天福年中来华。住清泰寺。所持经像中。有地藏菩萨像。并本愿功经梵夹。其像中央圆轮中。画菩萨像。冠帽持宝物左右有十圣像。左五者:一秦广王。二楚江王。三宋帝王。四五官王。五阎罗王;右五者:一卞成王。二泰山王。三平等王。四都市王。五五道转轮王。一一各具司命司禄府君典官等。自说缘起曰:‘昔西印度有菩萨。慈悲救世。发大誓愿。为救三涂受苦众生。故画地藏像。往十王城。告敕之曰:“今我发愿救三涂苦。请利益之。”十王合掌敬诺。白像曰:“一切众生。皆大圣所欲化导。我等谨为伴助。”尔时尊像微笑言:“善哉!众生罪业。不久得轻。”即放大光明。照三涂苦恼。所照众生。诸苦休息。此乃印度菩萨入利益众生三昧。祈请大王所与大利也。彼菩萨自图所见。于地藏尊像加十王等。’祐又云:‘余于流沙。遭妖媚鬼。祈念菩萨。因得持锡杖追击。又夜中大雨时降。苦无灯火。不知东西。猛兽哮吼。人马共迷。此像放光如昼。猛兽方散。道路复通。又逢大河。波涛涌沸。不测渊深。其水甚弱。不浮木叶。何况船舶?祈念圣像。即见沙门一人。童子二人。一童捧幡。一童棹船。沙门手持梵夹。即渡我等。既到东岸临别去时。赠我梵夹。谓此土道俗。可模写之。由是诸人竞模。多感灵异。’三年后。不知祐及像所在。人皆疑还印度。则沙门智祐。为地藏化身必矣。 渔人蒙化 明州渔人。失其姓名。下海捕鱼。网中得像。形似比丘。不知所由。舍之滨中。夜梦见僧。形带光明。语渔人曰:‘汝何舍吾?’渔人曰:‘阿师谁耶?’曰:‘我是地藏菩萨。久在海中。救济水生。其半生天。今慕汝等。舍身网中’。寤各悔过。建立精舍。安置其像。其地渔人。至今崇奉。利济无极。 至孝延年 台州陈健。素行端正。至孝超伦。建室养二亲。发心为父母造地藏观音二像。各三尺。乾德四年。身有微疾。忽闷绝。父母啼哭。二时许复苏。礼拜父母。白言:‘死别父母。未毕孝思。忽到阎王厅前。见我所造二像。住立厅中。王向之问讯。见我进。王牵我手。二菩萨像扶持两胁而登厅中。像发和雅音云:“檀越至孝未了。大王放还人间。”王白像言:“子命业尽。其父母命长。”像曰:“寿命无定。随缘改转。檀越修福业。如何不还。”王检一卷书曰:“若人至孝造像画像者。其寿命长远。可延汝命四十年。于中二十年尽孝。二十年受孝子报。”有绿衣臣披书白王:“健子寿只十年。将受谁孝?”王曰:“法王无二言。须延子命。”’我闻此言即醒。闻者叹未曾有!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46614.html
以上是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灵感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灵感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