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宗」净土宗第一祖师慧远大师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2-22 01:1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宗」净土宗第一祖师慧远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宗」净土宗第一祖师慧远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宗第一祖师慧远大师

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

大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

证得无漏圣果的佛教故事

于大师博学六经。融汇贯通。尤其精通老庄之学。因而儒门宗匠。达官显贵。没有不佩服大师的。21岁那年。大师本想南渡长江。拜当时的大学问家范宁为师。不料正赶上石虎暴死。天下大乱。去南方的路阻塞不通。大师求学之志未能如愿。当时有一佛门大德释道安。在太恒山上建刹立寺。于像法时代弘扬佛法。声名远扬。大师有一胞弟。出家后法名慧持。从小沉默寡言。而胸襟远大

佛教故事 有关念佛感应

。那年他18岁。于是兄弟二人改南下的志愿为北上。到受都寺。进入了到岸法师的门墙。在听闻道安法师讲解《般若经》之后。大师豁然开悟。感叹道:“九流门派不同。学说众多。今日方知都是糠皮和秕子。”于是大师和胞弟。取下发簪。削发为僧。在道安法师坐下。归命于佛门。

既然有幸得闻大道。大师严肃认真的学风与众不同。常常想着。以弘扬大法为己任。因为精勤思维。读诵。受持。夜以继日。因为家穷。出门所带的钱财有限。山中又供养不足。常常缺被少衣。而兄弟二人谨慎恭敬。从不懈怠。有一僧人昙翼。经常资助他们。道安法师赞叹说:“昙翼确是知人善助。”

24岁时。大师就开始讲经说法。曾经有一位居士。在听讲时。提出对“实相”的疑义。大师与他凡夫讨论。不能明白。大师于是引用庄子的学说相比类。使那个疑惑的人顿时晓然。从此以后。道安法师特地允许大师读世俗的书。道安法师另有弟子法遇和昙徽。作风才干光照四方。志愿言行清彻敏捷。对于大师都非常佩服。

当时正是东晋时期。中原动乱。如水沸腾。大师随从道安法师不得已迁流于他方。到新野时。为躲避乱兵。道安法师不得已迁流于他方。到新野时。为躲避乱兵。道安法师让大家疏散。各自找寻修行场所。临上路前。道安法师对各位弟子都谆谆教诲。唯独对大师没有一句赠言。大师跪请于师前说:“师父对他们都有训诲唯独对我没有训导。勉励。莫非是弟子不堪教训吗?”道安法师说:“对你。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于是道安法师与弟子道理等人上长安。大师及慧持。昙邕去荆州。在上明寺留居5年。因想起与慧永通往罗浮的约定。大师又沿着扬子江南下。经过浔阳。见庐山幽雅清净。正可安心修道。谁想却与慧永不期而遇。

原来在太元年间。会用路过浔阳。被善信陶翻留住。并为他在庐山建造西林寺。他听说大师也到了庐山。极力挽留。邀请同住庐山。共修道业。大师看了山形地势。

圣严法师佛教故事

走到庐山东麓。用锡杖拄在地上说:“如果此处可以居住。当从土中喷出泉水。”山泉果然应手而出。涌流直下而成为小溪。大师便砍伐茅竹。建庵居住。命名为龙泉寺。这年证实东晋太元9年。大师51岁。

大师德业馨香。流布四方。追随大师的人也日益众多。大师为众人开

佛教阴间故事视频

讲《涅槃经》。感应山地。当时慧永对前来礼拜的江州刺史桓伊说:“远公正当弘扬大道。如今徒属众多。而四方闻名而来的仍然不断。贫僧所居住的西林寺。地方太小。住不下这许多人。怎么办呢?”桓伊听说山神的事后。对大师产生敬仰之心。上书朝廷批准建造了东林寺。命名大殿为神运殿。这年大师53岁。于是造西方三圣像。开凿水池。种植莲华。并在水面上造立十二叶莲华钟。指针随波而转。指示时刻。方便修道。四方息歇狂心的出家僧侣。超尘绝俗的在家善信。闻风而至的共计123人。大家选定斋日。共结莲社。又令刘遗民作《发愿文》。刻石立碑。从此昼夜六时。念佛行道。一意西方净土。

当时王乔之等几人。作《念佛三昧诗》以明志。大师为此作序如下:“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

佛教故事大全舍身饲虎

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音魁。掌管。道理)之契。感寸音之将颓。惧来储之为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詠而已哉!

大师自从进入庐山以来。共计32年。从不出山。凡送客都以虎溪为界。虎溪源于上方峰顶。大师与莲社到有经常在峰顶上游憩。只是苦于水源太远。一天。有人看见老虎在山顶上跑石。从此就水流不断。人们因而把它叫虎跑泉。虎溪。大师曾亲送陶渊明。陆修静二人。因时遇知己。话语相投。不知不觉过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后世因而有一幅名画。叫虎溪三笑图。

大师神情严肃恭敬。仪容方正有威严。凡是头一次见到大师的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曾经有一位僧人。手持一个竹制如意。想要奉献于大师。进山住了一夜。竟然不敢呈献。悄悄地留在大师座角而去。还有以为慧义法师。性情刚强。从不知惧怕。在拜访大师临上山前。对弟子慧宝说:“以前那些拜见远公的人都不过是庸才罢了。所以才望风推服。你们今天看我的。”上山后。正逢大师讲《妙法莲华经》。慧义师几次想质问。都战战兢兢。汗流浃背。竟然问不出口。出山后他对慧宝说:“远公真令人惊讶。他降伏万法。卓超大众。原来是这样的。”

当世大文豪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上任时路过庐山。专程上山礼敬。与大师一同到庐山北涧迎客松下。二人共谈《易经》。探求大道。整整一天。不知疲倦。殷仲堪感叹地说:“大师智慧深明。实在是难以比量!”大师也对他说:“使君的才辩。就好比山中的流泉。”后人因而把这个地方叫做聪明泉。后来桓玄征讨殷仲堪。大军路过庐山。桓玄邀请大师出虎溪相见。大师以老人说:“以前殷仲堪进山礼敬远公。您就别礼敬他了。”桓玄答道:“岂有不礼敬之理。殷仲堪不过是个死人罢了。”等到见到大师。桓玄不自觉的屈膝礼敬。桓玄请问大师:“圣人说。父母遗赐的身体不应毁伤。为何您却削去头发?”大师答道:“为的是立身行道”。桓玄只得说对。桓玄本来还有几个问题想质问大师。却不敢再开口。只得说说征讨之事。大师不作回答。桓玄又问大师有何心愿。大师说:“愿施主安稳。愿殷仲堪也安稳无事。”桓玄出山后对于手下人说:“远公真实平生所未见。”

桓玄后来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威势。苦苦逼请大师出山入朝。致信于大师。劝令作官。大师回信言辞正大坚定。志向牢不可拔。超逾丹石。桓玄终究没有请动大师。接着桓玄又欲淘汰众僧。教令还俗。他对手下官僚说:“出家人能够讲解经文、阐述义理的。能够遵循戒律、有秩序的。能够宣扬荷担大法的。可以留下。于此相违背的。全部还俗。唯有庐山是道德之人所居。不在搜减之列”。大师为此专门致书于桓玄。讲述我佛玄妙的戒律条文。及如何遵照执行。桓玄都一一听从。

成帝年幼的时候。由庾冰辅政。认为出家人应当礼拜帝王。而尚书令何充。仆射褚翌、诸葛恢等。向皇帝报告不应礼拜。朝廷大臣都赞同何充的意见、可是门下省却按照庾冰的指令予以驳回。议论纷纷。难以决定。等到桓玄到姑苏后。与庾冰的意见一样。欲令出家人礼拜帝王。并致书于大师。大师回信说:“袈裟并非朝堂之衣服。钵盂也不是庙廊的器物。出家是尘外之客。不应礼拜帝王。”于是著《出家人不应礼拜帝王论》5篇。桓玄开始时非常固执。读了大师的书信后。就改变了注意。后来桓玄篡位为帝。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向西逃奔。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从江陵回驾京师。路过庐山。辅国大臣何无忌劝大师迎接皇帝车驾。大师仍以老病为由不下山。安帝派遣使臣慰问大师。大师上书致谢并申明老病。安帝又下诏慰问作答。

庐循占据江州城时。进山拜访大师。大师因与他的父亲少年时同为书生。所以见到庐循后。十分高兴地谈论往事。从早晨到傍晚。有的僧人提醒大师说:“庐循是国家的贼寇。和他交往友好。不怕别人起疑吗?”大师说:“我佛法中。无取无舍。有智之人自然能觉察到这一点。不值得害怕。”等到宋武征讨庐循时。他手下有人说:“远公一直在庐山。与庐循相交很厚。”宋武说:“远公是一世楷模。肯定对谁都不分彼此。”因而派遣使者。驰马送书向大师致敬。并留下银钱米面。至此。大家方才叹服大师的高明远见。

大师因为江东经藏极缺。便派遣弟子翻越葱岭。购清梵文原本。并广传关中。此后经律出自庐山将近百卷。大师曾著《法性论》14篇。法名佛陀泥洹常住之旨。与大师同时代的汉传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见到文章后感叹的说:“远方的边地。没有见过佛陀大经。却能如此与经文暗合道妙。佛经说。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正是这位值得尊敬的仁者啊!”所以后世佛门弟子。都尊称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

大师自入庐山以来。共计32年。足迹不入尘世。专志于西方净土。以澄净之心。观想极了世界依正庄严之境。开始11年间。共有三次见到阿弥陀佛。而深沉厚道。不与人言。到义熙12年7月30日傍晚。大师在般若台东龛。刚刚出定。就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如《十六观经》所说。佛对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慰告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莲社中先已往生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都在佛的两侧。上前与大师作揖。对大师说:“师父发愿在我们之前。来西方却为何这么迟。”

大师对弟子法净、慧宝说:“我从开始居住在庐山。前11年中三见佛相。今天又见到。我往生西方必定无疑了。”又说:“七日为期不算急。迫。”于是卧床实现疾病。并亲自起草遗嘱如下:

“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毕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远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于今时到。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今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还其诚。大哀世尊。亦当佑之以道。”

弟子们恸哭不停。犹如父母过世。大师知道他们世情难以割舍。只得允许七日致哀。到期将随缘入灭。年对大的弟子。请大师用豆豉酒治病。大师说:“戒律没有明文可以通融。”不同意。又请大师饮用米汁。大师说:“日已过午”。也不同意。最后用蜜水请大师饮用。大师就让他们查阅律文。没到一半。大师就溘然而逝。留下遗嘱。让弟子们将尸骨暴露存放于松林树下。以岭为坟。就象树木倒下一样。自然风化为土。弟子们不忍心如此。未能遵照大师的遗命。而与浔阳太守阮侃一道。将大师遗体葬于西岭。并砌石为塔。这年大师83岁。大文学家谢灵运。为大师作文纪念并立塔碑下。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089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宗」净土宗第一祖师慧远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宗」净土宗第一祖师慧远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823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