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中韩纽带人物—地藏传奇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九华山」中韩纽带人物—地藏传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韩纽带人物—地藏传奇
在唐朝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曾涌现出三位大人物。即西域取经的玄类大师、来华学法证道的地藏大师、东渡日本传教的鉴真大师。地藏大师(696一794)祖籍新罗(今韩国庆州人)。贵为王子。释地藏所在的新罗国同中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渊源流长。释地藏从一位禅栖九华山的异国高僧到成为中国佛教推崇的地藏菩萨。不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真人真事在中国佛教名山古刹中绝无仅有。
一
唐开元末年(741)释地藏东渡来华已有二个年头了。他在江苏浙江周游名山大川。拜师访道苦苦寻求理想之中的禅栖之地。离开新罗之前。他曾梦见中国有座奇秀的大山。那里峰峦挺拨。绵亘百里;怪石嵯峨、佳木葳蕤、遍布断崖深壑、飞瀑流泉。梦中之地经常云雾缭绕、四季清凉;那儿有肥沃的盆地。宜粮宜茶。是一方难得的宝地。然而他在东南沿海一带游历二载。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修行场所。
有一天。释地藏在金陵江边偶然相遇一位衣衫槛褛、蓬头垢面的老和尚。他胡乱唱着偈语: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被人天无量事。教化众生开道场。似梦非梦随江上。非行非去非非去。青山之阳空有灵。
释地
长期的艰险拨涉几乎拖垮了他的身体。只有一条白犬形影不离、追巡护卫着他。到了黄昏。他挣扎着托钵化缘。没走几步便昏倒地。白犬见主人伏地不起。急忙跳入水沟。用湿淋淋的皮毛轻抚主人的脸颊。可主人仍未清醒。它汪汪叫着。一溜烟似地钻进村庄。咬住吴家村大户吴用之的裤管拖人。吴用之气恼至极。猛踢白犬。愤愤斥骂道:“哪家的疯狗乱咬人”。白犬被踢松开嘴。掉头回跑几步。待吴用之转身要走。又咬住裤管拖人。屡次反复。吴用之觉得蹊跷:白犬赶它不走。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事儿的。不如随它瞧个究竟。跟着白犬小跑过来。吴用之发现了昏睡的释地藏。并把他搀扶进庙里休息。自己回家拿来斋饭茶水。供释地藏充饥。吃饱喝足了。释地藏缓过神来。十分感激吴用之:“施主慈悲。惠赐斋饭。救贫僧于危难之际。阿弥陀佛”。吴用之答道:“不敢当。不敢当。和尚的白犬乖巧机灵通人性。领着山野村夫找到你。真乃神犬。也是在下与释氏有缘呀!哦。敢问和尚从何而来。要去何方?”释地藏道:“贫僧素来向佛。故不远万里。要上九子山修行。施主可知前程尚有多远?”吴用之道:“不远罗。再走十五里就是。不过和尚身心疲惫。弱不经风。若不嫌弃.最好在水口庙休养几日。等恢复了元气。再赶路也不迟。”释地藏点头应允。在吴用之细心照料下。释地藏很快恢复了体力。便留下一首诗。悄然上山。诗曰:“弃却金奎纳布衣。浮海修行到华西。原身自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叩门求他语。昨叨送米续晨炊。而今碧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诗中透露了他出家前的身份。对吴用之的恩情溢于言表。吴家村的乡亲为纪念释地藏在此地的一段经历。于宋代在水口庙上建“九华行祠”保留至今。
开元末年之夏。释地藏孤身入山已有些时日了。起初他餐风露宿。后来找到一个宽敞的山洞暂居其中。白天他爬上洞顶。在巨大而平坦的岩石上坐禅诵经。息止妄念。磨炼意志。饿了采挖黄精、葛根、野果填肚。渴了汲饮山涧水。夜晚。山气虚寒。他紧裹着架装不倒单。无论白天黑夜。时时都要提防凶兽猛虫的袭击。一次。释地藏刚入定。一条毒蛇悄无声息地缠绕住胳膊顿觉寒气冷飕飕袭上心头。睁眼看。是条枯木般巨毒“五步蛇”。释地藏未惊扰毒蛇。被其蜇咬一口仍端坐无念。任其
时令转秋。释地藏摘野果时撞见了两只老虎。它们尾随其后。若即若离。危在旦夕。白犬见老虎威胁主人。猛扑过去。却被老虎抓去大片血肉。痛得在地上翻滚。释地藏怒不可遏。摇动禅杖。急震铜铃。吓得老虎掉头逃窜。释地藏逢凶化吉。白犬却命丧黄泉。当时的九子山闵阁
二
唐至德初年(756)。乡绅贤达诸葛节等人游山。邂逅释地藏。揭开了释地藏开创佛教基业的新篇章。贤达们为释地藏建庙造寺。释地藏开始收徒纳众。进而广施教化。名声远播。拜在大师门下的弟子愈来愈多。吃饭也就成了问题。师忧无粮。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掺如面。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伴)火。采薪自给。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搞禅。反对依靠善男信女的施舍来维持僧众生活。率领弟子开垦山田。种粮栽茶。挖掘灌溉池塘。以农耕自养。不惊扰百姓。在缺粮时甚至吃观音土。这是苦行僧最好的诠释。也是汉传佛教农禅并重的先驱者。大师亦农亦禅的建树至今仍不失为佛教界中的一股清流。
大师在中国九华山修行的消息传回新罗前。来九华山的除了僧侣还有他的亲人。据传他的母亲娘娘。得知儿子在大唐。悲喜交加。披星戴月。从新罗赶到九华山。以亲情哀求儿子回国。释地藏不为所动。反而劝说母亲脱离红尘。侍奉佛主。并腾出化城寺边的一座茅庵。让其居住。安度晚年。娘娘无可奈何。天天流泪。苦苦等待着儿子回心转意。春秋几度她的眼睛哭出了毛病。一次。她来到茅庵前的水井边撩水洗眼。突然头晕眼黑。栽进了井里。往生“极乐世界”。为了怀念那段辛酸事。后人将那古井取名“娘娘井”。并在井上建造了“娘娘塔”。“娘娘塔”毁于民国年间。但塔基和古井完好无损。来观瞻的游人香客年年不断。娘娘没能回国。释地藏的两舅舅。新罗大臣昭普和昭佑。奉旨赶到九华山。他们肩负着动员王子回国的重大使命。面对舅舅千方百计。苦口婆心的劝解。释地藏抽去亲情的粘缚。横下心来:“贫僧已然出家。崇胜因缘。净洁身心。岂能再啄腥膻。顾儿妇。生为人非。死为鬼责!”他反而对舅舅晓喻佛法。劝他们剃度修行。两位舅舅亲见大唐的繁荣。九华山信徒和民众对释地藏的敬重。官府对他的支持。敬佩且感动。遂不复君命做了和尚。他们修行的寺庙在山北麓名叫“二圣殿”。
释地藏是恪守清规戒律的典范。以宏扬佛法为己任。另一方面他善解人意。充满爱心。更是道德高尚的大师。他曾收留一位童子。出于天性。童子好玩耍;顽皮捣蛋。释地藏从未责怪而是呵护有加。象父母一样淳淳教诲他。师徒俩形影不离。但时间长了。童子难以忍受空门寂寞的生活。思念家人。经常背着师父暗暗哭泣。释地藏明察秋毫。决定送童子回家与其亲人团聚。他亲自送童子下山。途中。童子担心年迈体衰的师父起居生活别人照料不周。又哭了。释地藏好言安慰。并赠《送童子下山》诗一首: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欧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字里行间。披露了释地藏超然物外的仙骨风韵和与童子之间眷念难舍的真情。
释地藏对汉文化有很深的造旨。凭籍汉文化深厚的功底。他对佛法心解独到。农禅并重并精通音韵擅长诗文。释地藏素爱四部经书《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鼓音声陀罗尼经》)。但苦于没有抄本。便亲自赴百里之外的南陵县。求助他人。南陵县儒学
三
唐贞元十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凌晨。释地藏一如既往早于弟子们起床。披上自己编织的麻衣。净手焚香。上早课。诵经礼佛之后。佛堂根窗漏进了几缕和煦的阳光。他走出山门。漫步山野。深情地注视着金灿灿的稻田。葱绿的茶园和碧波荡漾的池塘。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惬意。眼下的安乐净土。是他与弟子开垦
当太阳悬挂中天时。山中突然天动地摇。岩石崩裂。乱石纷纷坠落沟壑崖底。天空中掉下巨大的火球。尖叫的狂风挟裹着飞沙走石。掠过大地。五彩缤纷的天光照得山里若明若暗。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惊恐万状无所适从。约摸一个时辰。一切又平静如常。极度害怕的人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庆幸有惊无险。此时前往探视释地藏的一位尼姑。发现寺内大钟无声扣地。堂椽毁坏。梁斜桁断。而释地藏已经安祥咖跌示寂成道。时年九十九岁。 弟子们将释地藏遗体安放在石函(棺)中。三年后开视。遗体绵软。容颜如初。竟象活着时一样。“异动骨节。若撼金锁。”佛门认为这验证了佛经所云:“菩萨钩锁。百骸鸣唉”的预言。是释地藏大师成为菩萨的特有征兆。按照佛教的葬俗圆寂的僧侣应当火化。装敛骨灰置于浮屠(塔)中。不知何故。大师的遗体不但没有火化。反而开创了九华山供奉真身的先河。据唐进士费冠卿的记载。供奉大师肉身的塔基四周夜里“神光四射”方圆百里皆能看见。大师法号地藏。生前普遍受到人们敬重。示寂前后屡屡出现祥光瑞兆等奇异现象。其遗容三年后未变。更是令人不可思议。所以人们才认定他是古地藏菩萨转世。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梵文ksitigarbha(气叉底巷婆)的意译。是印度佛教菩萨名。《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他是十方世界的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故名“地藏”。《地藏本愿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解释说。地藏菩萨是古佛现身。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以前。已证得佛的法身。为了度脱众生。所以现无量身。遍于十方世界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他立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也就是说他不仅要把世上所生的生灵脱离苦海。接引到西方一极乐世界”。并且要把地狱里的亡魂孤鬼。超度出来。所以信众称他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的神力智慧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信众只要竭诚尽敬礼拜瞻仰。呼念其名号。即能见菩萨神通之相。获福无量。灭无量罪。即一切罪障悉皆消灭;种种忧苦。皆令解脱;所愿所求。悉皆成就。因地藏大师作为地藏菩萨“应化在阎浮东土之九华。此东土众生莫大之幸。更九华莫大之幸也“(释德森《九华山志序》)。
从此人们对地藏菩萨的瞻仰有了具体的偶像。朝拜也有了切实的圣境。以一位外国人而在中国成为菩萨。并享受千年香火至今不变的只有释地藏一人。他为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竖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弘一大师称赞他:“大哉无畏。为世之雄”;赵朴初先生则说他是自己“时时效法的典范”。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7/71313.html
以上是关于「九华山」中韩纽带人物—地藏传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九华山」中韩纽带人物—地藏传奇;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