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情,缘于前世因果—献给为情所困、所迷的人们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男女之情,缘于前世因果—献给为情所困、所迷的人们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男女之情,缘于前世因果—献给为情所困、所迷的人们
男女之情。缘于前世因果—献给为情所困、所迷的人们
《法灭尽经》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由此可见《楞严经》之重要性。《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佛说该经的直接因缘为。阿难化缘时。遭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摄入淫室。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将阿难与摩登伽女带回。阿难自恨道力未全。请佛宣说奢摩他、三摩提、禅那等诸佛如来得成菩提之最初方便。由此可见。摩登伽女是理解《楞严经》心要的关健性人物之一。
摩登伽女的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主要依据《楞严经》、巴利文经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说摩登女经》之记录整理而成。阿难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由此可见阿难少年英俊。相貌庄严。而阿难陀的年轻貌美。也引起了很多麻烦。据《楞严经》第一卷记载。有次举行大法会后。佛陀带领许多弟子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阿难没跟上。于是就单独到舍卫城街上乞食。走了很久来到一个聚落。钵还是空的。阿难又热又饿又渴。刚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走到井边。这名女子抬起头看见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发出赞叹:"多么庄严的比丘啊!"一念之间。她心里生起强烈的爱念。
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属首陀罗种姓。依据印度的传统。首陀罗种姓的人为四种姓4中最下阶级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他们既无权诵经、祭祀。不能与四种姓中的其余三个种姓交往。甚至不可以直接将水、饭食等物亲自拿其它三种姓的人。所以当阿难向摩登伽女要水时。摩登伽女犹豫不决。不敢把水供养给阿难。阿难知其原因。安慰她道。"佛陀教导四种姓平等。你虽属首陀罗种姓。但一样可以供养比丘饭食。"摩登伽女听后万份高兴。欢欢喜喜地将水倒入阿难钵中。并瞪着大眼注视着阿难。直到他离开。
摩登伽女回家后。便得了想思病。整日思念阿难。饭食无味。从此失去了人生的乐趣。终日不是忧郁。就是沈思。眼看着花一样的娇容日见消瘦。她的母亲放心不下。再三盘问她究竟有什么心事折磨她。摩登伽女最后才告诉母亲她的心思。母亲设法让她嫁给阿难。母亲知道比丘是神圣不可犯的。女儿这种爱恋之心。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是女儿死求活求。一心只爱这位比丘。
母亲爱女心切。只好硬着头皮来找阿难。并说。"我的女儿对你一见钟情。朝思暮想。我愿将女儿许配给你为妻。"阿难说。"我所持的戒律不可以取妻。"摩登伽女的母亲哀求阿难说。"你若不取我女儿。她便会自杀。恳请你求我女儿一命。"阿难十分为难地说。"我随佛出家。身为比丘。不可结婚生子。"摩登伽女的母亲回来后将情况如实向摩登伽女说明。并劝说女儿死了这条心。可摩登伽女不甘心。哭着对母亲说。"我若不能成为阿难的妻子。便会死去。母亲有大神力。可以求我。"母亲答道。"天下之道力。无有人能胜过佛与阿罗汉。"摩登伽女说。"母亲可以念符咒使阿难迷惑。天黑后不许他出门。然后我们便可以成夫妻了。"
摩登伽女的母亲无奈之下。当阿难再次来到她家门口托钵化缘时。她便用邪术迷使阿难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进入摩登伽女的家。摩登伽女大喜。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玉。来诱惑阿难。阿难心知不妙。不肯依从。摩登伽女的母亲大怒。在门前点燃一堆火。拉着阿难的衣服威胁说。"你再不顺从。便将你投入大火烧死。"阿难心中有若难言。悔恨平时不用功。危难之时力不从心。
阿难危难之时。一心念佛。道交感应。佛陀心知阿难受难。赶紧派遣文殊菩萨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难。并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严咒。此时。阿难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内。在即将破戒时。忽然间清醒过来。马上离开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摩登伽女见阿难忽然离她而去。心中非常难过。来到寺前等阿难。阿难外出托钵。摩登伽女便傻傻地跟在他后面;阿难吓得不敢出门。摩登伽女便在门外等候。摩登伽女一日见不到阿难。便无所适从。大哭而归。
阿难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向佛求救。佛陀问摩登伽女。"你如此苦苦追阿难。为什么呢?"摩登伽女回答道。"阿难无妻。而我无夫。我和阿难正好可以结为夫妻。请佛慈悲成全我们的好事。"佛说:"你真的很爱阿难?"摩登伽女说:"我真的非常爱他。"佛说。"阿难没有头发。你若肯剃除秀发。你和她一样了。我才可以让阿难娶你为妻。摩登伽女毫不犹豫地答道。"为了阿难。我什么都可以做。"佛陀说。"那么回家告诉你母亲。剃发后再回来。"
摩登伽女回家后。请求母亲为她剃除秀发。摩登伽女的母亲非常伤心地说。"女儿的头发犹如孔雀的羽毛。理应小心保护才对。你美若天仙。国中英俊男子那么多。我一定能帮女儿找一个如意的郎君。又何必苦苦的要嫁给一个沙门呢?"摩登伽女回答说。"我生为阿难的人。死为阿难的鬼。今生我非阿难不嫁。"摩登伽女的母亲一边流泪。一边替女儿剃下秀发。
摩登伽女剃光头发后。高高兴兴地来到佛面前说。"我已落发。请佛陀履行您的诺言。"佛陀问摩登伽女。"你爱阿难什么呢?"摩登伽女答道。"我爱阿难明亮的眼睛。我爱阿难英俊的鼻子。我爱阿难迷人的耳朵。我爱阿难甜美的声音。我爱阿难高雅的步伐。我爱阿难的一切。佛陀问。"阿难眼中的眼泪不净。鼻中的痰不净。口中的唾液不净。耳中的耳垢不净。身内的屎尿肮脏不净。婚后行不净污秽。生子后便生老病死等苦。由此观之。阿难的身体有何值得爱的?"
为了进一步引导摩
佛说:"每个人的身体原本就是这么脏的。现在阿难健康时你就已经嫌脏了。那他将来老死败坏时。你又将作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听了佛的话。忽能观察人身的不净。再也爱不起来─原来阿难的身体一样这么脏。那还有什么可以爱的?从此爱念、贪念都消除了。顿然开悟。真的出了家。证了初果。
这则故事给我们如下八个启示。
1. 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
佛陀告知诸比丘。摩登伽女对阿难一见钟情。死心塌地。单从现世因果来讲。摩登伽女是疯子。阿难是傻子。看起来毫无道理。但从三世因果来说。确是合情合理的。佛陀以其神通了知。摩登伽女在以前五百世中都是阿难的妻子。而且每一世都相敬如宾。互敬互重。更有趣的是他们俩都是好的佛教徒。所以今世一见钟情。非常亲切。显得与众不同。难分难解。
佛陀在告诫人们人身难得时说。"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余。纯作白狗身。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尽管人生难得。但三大阿僧祇劫中。做人的机会也不少。我们在坐的大家曾经不知做了多少次人家的媳妇、丈夫、兄弟与姐妹。今生若有缘相见。自然感到份外亲切。首先见到的可能又成就了另一段夫妻因缘。因此俗话说得好。"十年修得同舟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因此今生最终能成眷属。实在不容易。理应珍惜。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但人这一辈子。有机缘见到前世亲人、甚至是多世夫妻的机会应该不会太少。所以不少人见到某些人时有相见恨晚之感觉。道理就在于此!有些人可能在今生今世会遇到很多前世有缘份之人。但作为一个有教养之文明人。总不能见一个爱一个。以免造孽。否则今世会烦恼无穷。苦海无边。来世还要受苦。实在是不聪明之极!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也许有人会问。今生为人。若遇不到有缘之人。那会怎样?若遇不到有缘之人。也许会独身、或者出家。所以当今独身之人也不少。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若无缘。即使勉强结成眷属。在一般情况下。婚姻也不会快乐。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如何才能化解这种不愉快的结局呢?对婚姻不圆满的夫妻来说。两方首先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勇敢地面对存在的问题。倾心相谈。然后双方都要加倍努力。珍惜、关心、尊重对方。两方不融洽的关系就一定能得到改善。其次对于那些仍然没有找到理想对象的人来说。若想尽早结束独身的生涯。就要广结善缘。喂麻雀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唐朝时弟兄两一起出家。师兄老实木讷。不会讲法。但讲法时听众很多;而师弟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教。善于说话。但讲法时无人来听他讲法。师弟感到非常迷茫。于是便去问一位有道高僧。这位高僧开导他说。"听你师兄讲法的人多。那是因为他前世结了很多善缘;听你讲法的人少。那是因为你前世结的善缘少。"这位师弟请教说。"那么。今世怎样才能多结善缘呢?"高僧说。"若要快。从现在开始。你每天多喂麻雀就可以了。"听了高僧的开导。师弟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喂麻雀。二十年后。师弟再次升座讲法。有几千人来来听他讲法。而且都是年青人。二十岁左右。高僧开导说。"这些年青人都是你喂过的麻雀转世投胎而来。所以来护你的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无缘。只要今世广结善缘。就一定能遇到有缘人。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四个启示。
2. 爱欲为生死之根本
在八万四千种烦恼中。以贪瞋痴为其首。称之为三毒;在三毒中。而贪欲又为三毒之首。而贪欲中爱欲最难断!当我们接解事物时。由于人类无始以来的无明。一念妄动而产生三种感受:喜欢、不喜欢和舍受。当我们喜欢欢一件事物时。接着下来的一种思维就是想据为己有。贪心自然而产生。贪心生起之后。我们本来清净之心就被贪污染而成为贪心。自利自利之心随之而产生了。这使得一个人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思维再也无法客观了。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私利为半径划圆。我们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墙。墙内是对他有益的事或话。墙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实的世界。由于我们的心受到贪的污染。这对我们观点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制约我们的视野。制约了我们自由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我们眼中的世界从此再也不是客观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并且带有强烈的个人意义色彩。我们本能地希望看到或听到墙内对我们有利的事或人。我们无视墙外和我们无关或对我们无益的客观世界。所以说。这时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再也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即墙内的世界。而对墙外广阔的空间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我们真的成了井底之蛙。看问题时非常片面。若是色迷心窍。往往使人迷失心智。走向极端。干出非常荒唐之事。庄子试妻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煽坟土。让它快干。好追寻第二春。
庄子想到世间居然有此薄情的女子。感叹不已。继而想到。自己的妻子会不会也这样呢?疑心病起。便想试探。
庄子的太太姓田。我们称她田女士吧。夫妻平日感情甚笃。庄子为考验他妻子的忠贞。决定装死试探。
听说庄子急病而亡。包括亲友等四方人士。许多人前来吊唁。其中来自楚国的王孙。长得英俊潇洒。位尊多金。他见田女士新寡。楚楚可怜。便追求她。田女士不堪诱惑。爱上王孙。当晚。酒酣耳热之际。王孙突然心脏病发。命在旦夕。
田女士吓得惊慌失措。急问王孙如何是好。王孙忍着痛楚。告诉田女士。要用死尸的脑浆才能起死回生。
死尸到哪找。总不能去掘墓吧?田女士转念一想。丈夫不是刚死吗?现成尸体。不用白不用。从前的夫妻恩义。此时早已抛诸脑后。她竟然拿着斧头。劈开丈夫的棺木。准备取出他的脑浆做药。
不料劈开棺木。庄子居然复活。田女士羞愧得无地自容。自缢身亡。
同样。摩登伽女见到阿难后。便如同吃了迷魂药。为了嫁给阿难。不惜把自己心爱的头发都剃掉。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情所苦。干出很多傻事。甚至心甘情愿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爱欲能让人滞迷到何等的程度!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五个启示。
佛陀因此告诫阿难:"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迷恋爱欲不仅给今生带来无限的苦恼。而且又有来世报。《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使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脱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由此可见。爱欲是痛苦、生死之根本。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六个启示。
3. 不净观为对治爱欲的方门
《华严经》云:"菩萨若离女色。即得亲近诸善知识。复令众生因此离欲。皆住最胜解脱法门。"《佛说四十二章经》亦云:"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由此可见。远离爱欲是修道之前提。
佛陀教导很多去除爱欲的方法。最著名的是"不净观"。若能善用不净观。有染着的爱欲就会消灭。
不净观(不净想)为五停心观之一。即观想自他肉体之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之观法。人的尸体随时间而变化为丑恶之形状。故在诸经典中皆举有多种不净之观尸法。以治贪欲之心。今列举如下:
(一)据《禅法要解》卷上载。若淫欲多者。应修习二种不净观。即:(1)观死尸臭烂不净。取此不净之相。至闲静处以自观不净。(2)虽眼不见死尸。然从师受法而忆想分别。自观身中充满发、毛、涕、泪、汗、垢、痰、耠等三十六种不净物
同书又举出修习不净观能对治众生对于色、形容、威仪、言声、细滑、人相等六种欲望之执着。且将不净分为厌恶之不净与非厌恶之不净二种。对于执着前五种欲望者。令观厌恶之不净;对于执着人相者。则令观白骨人相。又观死尸为不坏。能断除威仪、言声二种欲望。观死尸为已坏。则悉断六种欲望。
(二)据《大毘婆沙论》卷四十所举。随观行者之意乐。而有乐略、乐广、乐广略三种之别。又于此三种观法之过程中。各明示初习业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观行之次第。举乐略观为例。即:(1)先往冢间观察死尸之青瘀等相。复以胜解力移属自身。即观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锁。于骨锁中。次第观想足骨、腿骨、胫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胁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项骨、颔骨、齿骨、髑髅等。凡此种种。一切皆称初习业位。(2)于骨锁中。先观足骨、腿骨等。乃至后观髑髅。复于其中除半观半。复除一分。唯观一分。凡此种种。一切皆称已熟修位。(3)以胜解力观察如此之不净相。遂系念于眉间。湛然而住。复转此念入身念住。辗转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种种。一切皆称超作意位。
(三)据《俱舍论》卷二十二载。修不净观可对治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等四种贪。即:(1)缘青瘀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显色之贪。(2)缘死尸被鸟兽所食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形色之贪。(3)缘虫蛆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妙触之贪。(4)缘死尸不动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治供奉之贪。此外。若缘骨锁以修不净观。则因骨锁中无四贪之境。故能对治上述之四贪。
当摩登伽女迷恋上阿难后。佛陀善巧方便。运用的就是不净观。循循善诱。使得摩登伽女观察到原来阿难的身体一样这么脏。那还有什么可以爱的?从此爱念、贪念都消除了。顿然开悟。真的出了家。证了初果。由此可见。爱欲对人的生心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不净观是对治贪爱的法宝。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七个启示。
4. 闻思修并重
般若由修而得。修由思得。思由闻得。由闻、思、修入三摩地。而得到现证三摩地。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归根结底。智慧由多闻来。欲得智慧。就要多多听闻。看经、研究、听讲经、听开示。所以说:"修闻增(长)智慧"。闻思修是修学佛法的程序。不听闻佛法而盲修瞎练。修如盲人提瞎马。半夜临深池。是非常危险的。又如人生病后。不看说明书或不听医生劝告而乱吃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危险。所以听闻佛法很重要。思的重要性有二。其一听闻佛法后。必须思考。看看所听闻的法是否是正真的佛法。其二。看看听闻的佛法是否适合自己的修行。犹如人生病后。看了说明书后。思考一下药是否对症。修是最重要的。因为犹如病人生后只看说明书而不服药。病永远也无法好。同样。听闻的佛法再多。若无实践。仍无法深受法益。阿难尊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阿难虽然多闻。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仍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故《楞严经》四卷云:“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又曰:“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当然。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并非证明我们不应该多闻。而是闻的成分过多。修证的成分不足。若多闻是病。佛就不应该说法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所认识。真正的智慧。并非只是听一听即可的。不听闻而要想得到智慧。恐怕是没有那回事的。龙树菩萨说:井里有水。若我们拿根绳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即可汲出水来;就好比我们现在必须假借水管马达。方可抽出地下水。否则即使干渴而死。地下有水。我们仍是吃不到。所以我们不能说只要有水就好。其它东西是无用的。
千经万论。没有说过不需要经过听闻即可开悟的。我们现在的毛病。是听而不修。每部经都是教人修行。譬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0/97177.html
以上是关于男女之情,缘于前世因果—献给为情所困、所迷的人们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男女之情,缘于前世因果—献给为情所困、所迷的人们;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