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林则徐」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杰出先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林公晚年自刻印章语)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呢!在他身上。萦绕着佛家悲天悯人的情愫。其爱国佑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气概。体现了菩萨入世利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奉献精神。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高扬爱国主义。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回顾一下林则徐光辉的一生还是很有必要的。
出入儒佛 一身正气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1785年8月30日出身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比较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3岁即在其父林宾日办的私塾学四书五经;7岁开始习八股文;12岁便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府试;19岁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可见他从小即接受了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后为了生计。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并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邀任司书。后遇福建巡抚张师诚。深受赏识。在其幕府辅佐四年。由此社会阅历渐广。看到港口厦门等地社会风气败坏。嫖窃成风。鸦片走私及吸毒现象严重。深感厌恶。并寓志治理。
当年福建民众多数奉佛。如闽巡抚张师诚奉佛尤谨。曾辑《迳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自然深受影响。在他23岁(1807)时。曾手书当时佛教界最流行的《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八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其经
1811年。林则徐考取进士。后授编修。在翰林院十年。得以接触国家机要档案、各地奏章等。目睹茫茫九州漕运不修。江河泛滥。民变丛生。而朝野上下。贪官污吏。吸毒成嗜。谎报政情。粉饰太平。十分义愤。便时时留心政事。图谋革新之道。
1820年后的十八年。林则徐由翰林院出任地方要职。历任江南道、杭嘉道监察御史。两浙盐运使。淮海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河南、湖北、江宁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他向友人表示决不与那些“利禄之徒”同流合污。要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他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例如每出行便发出传牌:“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迎接。”“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便饭。不必备办整桌酒席。”任内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厉行改革。对“汹汹将变”的灾民。反对调兵镇压。而是尽力“救灾放赈”、设“义仓”、“贷牛”、“为民请命”等。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修水利等方面。认为“河工尤以杜弊为先”、“赋出于田。田资于水。故水利为农田之本。不可失修。”因此。他任职一处。都比较注重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如在新疆。两三年里即组织开垦近百万亩荒地。推广“坎井”以利灌溉。为此老百姓将“坎井”改名“林公井”以志纪念。
由于他清廉干练。兴利除弊。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在宗教信仰及其活动方面。林则徐除在日理万机和戎马倥偬中。坚持“行舆日课”。不废诵经念佛外。在《林则徐日记》中还可以查找到不少他供佛礼佛、求佛祈雨、写经赠友、忌日持斋、兴办佛事的记述。例如:
1813年《癸酉日记》中载:“清晨。焚香叩头。斋心默祝”、“早晨。佛前供汤丸”。
1816年林公奉派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在《丙子日记》中有“游龙泉寺。……在座食斋”、“望见庐山五老峰。巳刻至东林寺”。并瞻仰了该寺文物碑刻。
1819年林公奉派充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在《己卯日记》中记述由京赴滇沿途参拜的佛寺有河北安肃慈航寺、正定大佛寺、赵州古庙金山寺、湖南沅陵留云寺。有时干脆住在寺里。
1822年林公署浙江盐运使。在《壬午日记》中有“寄庆蕉园制府一禀。附交所书《心经》一纸”、“诣(杭州)吴山海会寺(观音)大士前祷雨”、“黎明。赴海会寺恭送大士返山”、“诣吴山各庙行香”的记述。
《林则徐日记》中类似的记述不少。可见林则徐参拜的寺院甚多。深沐佛化。他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为苏州观音庙题联一幅: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
此联颇能反映出林公慈悲济世的佛化心襟。
在《林则徐诗集》中。也有不少反映林公参禅诵经、弘扬佛法、赞诵佛弟子、以佛咏景、以禅喻诗以及和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内容。例如:
1819年7月林公赴云南任考官。路过贵州黄平州飞云岩。岩上有观音大士立像。林公立即下车合十参拜诵经。在七古《飞云岩》中有句云:“中有古佛立亭亭。絆刍合十朝诵经。催落山泉作钟磬。秋色满岩云有声。”可见其虔诚心境。
1822年春。作七古《题冯笏軿“红杏枝头春意闹”图》。有句云:“三生慧福孰能兼。占尽韶华颇不廉。悟彻优昙天女散。不如趺坐一枝拈。”可见其超然物外、向往禅悟境界的心情。
同年还作有五古《“频伽礼佛图”为海宁朱贞女作》。中有句云:“不羡比翼群。不作精卫思。独爱妙音鸟。西方自修持。承颜老病母。稽首人天师。天人有沦谪。净土无分离。佛香出闺闼。白云满罘崽。……遥看青莲花。已出七宝池。”可见其对民女守贞尽孝及极乐净土极尽颂扬之意。
1827年3月作有七律《题周相峰大令兴峄“湖上谒祠图”》。中有句云:“湖山也结甘棠想。香火难忘寸草心。比似圆通禅院里。宝书飞盖一长吟”。当时林公丧母在服阕中。请僧人作佛事超度亡灵。可见其充满孝思。
1829年。林则徐丁父忧回原籍福州守制时。有七古《题韩云窻抚部克均“龙湫宴坐图”》。中有句云:“雁山在郡不能有。康乐枉为永乐守。西来尊者此山开。掷杖云中玉龙走。涅槃一去蒲团空。但见法雨飞蒙蒙”、“是时公为入定僧。潮音千劫浑不膺。倏然挂杖一抚掌。龙来听法泉无声。拂衣笑视佛弟子。且为大千众生起。”林公把雁荡山大龙湫瀑布喻为西天佛祖掷杖化成的一条玉龙。而且是能听法受化的神龙。把飞溅的水花喻为蒙蒙法雨。使佛理与美景融为一体。想象丰富奇特。1830年6月。有七律《次韵酬潘星斋曾莹见怀之作》。中有句云:“懒吟回避债。倦客且参禅。”表明其宁愿趺坐参禅而懒得应酬众多的俗客。
1835年4月作有五古《题“生公石上论诗图”》。有句云:“读诗如说法。索解入三昧。……点头片石和。挽手两人对。”说明作诗须借助于禅悟。使情境融为一体。
1841年作有七律《辛丑三月。室人生日有感》。中有句云:“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林公原配郑夫人也信佛。故以诵经祝寿。
从以上《林则徐日记》和《林则徐诗集》的择要例举中可以看出。佛教或佛教文化对林则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啊!我想。林则徐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其精神支柱与动力实源于儒、佛思想。并在社会实践中升华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我国丰富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提升、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这是我们佛教界值得自豪并应努力继承发扬的。
虎门销烟 气壮河山
此处的烟专指鸦片烟。即俗称之“大烟”。
鸦片是从尚未成熟的罂粟果里取出的乳状液体。经干燥后变成的淡黄色或棕色固体。味苦。主要成分为吗啡。医药上用作止泻、镇痛和止咳剂。称为阿片。
鸦片在唐代已有少量输入。供药用。十六世纪英、葡等西方殖民者侵入印度。1600年。英国设东印度公司。诱使印度农民种植罂粟。以所收果浆制成鸦片输入中国。清嘉庆元年(1796)。朝廷以输入渐多。白银外流。影响国计民生。且鸦片毒害人民。下诏禁止鸦片进口。但英、美散商仍以武装走私和贿赂中国官员等手段大量输入。如嘉庆五年(1800)进口二千箱。至道光十七年(1837)竟激增达四万箱。英、美等国在本国内严禁鸦片的种植、贩卖与吸食。却为了攫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纵容与支持其商人向中国倾销鸦片。致使中国从政界到军界、商界乃至普通百姓嗜毒成风。白银大量外流。物价大涨。因此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政府实施禁烟。在清朝廷中形成了禁烟派与弛禁派。
林则徐是主要的禁烟派官员。他认为:“禁烟问题是关乎国家命运、国计民生的大事”、“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因此主张对外严禁鸦片走私。对内要“重治吸食”、“火烈民畏。故鲜死焉”。还具体陈述“禁烟六策”。提供戒烟药方。一再请求朝廷应“并力一心。誓除此害。”为此。道光皇帝连续8次召见林则徐。决定采纳他的意见。1838年底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广州市民奔走相告。热切希望这位气度凛然、表情严肃、黑须长髯的钦差大人能彻底禁烟。林则徐深为百姓禁烟的热情所感动。立即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协力查封烟馆。并严禁鸦片走私。向外国鸦片贩子和商人宣示缴烟谕帖。限令三天里将鸦片全部缴出。并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然而鸦片贩子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拒不交出。并极尽威吓、贿赂与散布谣言之能事。说林则徐不久即将返京。林则徐则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经明察暗访。捕获鸦片贩子首恶颠地。并下令围守英国人居住的商馆。断绝一切供应。暂停中英贸易。以示警告。3月27日。英驻中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被迫缴烟。缴烟完毕。林则徐即下令恢复中英贸易。在处理外事上。既维护尊严。一丝不苟。又注意政策。奖惩有别。
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等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2376254斤鸦片用盐和石灰卤化法当众销毁。群情激昂。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林则徐深知英、美商贩不会善罢甘休。便严整海防。改制战船。训练水师。并一改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重大课题。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邓廷桢任闽督。4月。英国会通过对华战争决议案。6月。大批英军炮轰广州。被林则徐击退。转犯厦门。被邓廷桢击退。7月5日英军攻占浙江定海。8月入天津海口。要挟清廷。道光皇帝在投降派的谗言下派琦善去天津谈判。谋求妥协。不久朝廷竟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先后派琦善、奕山到广州。他们在英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的淫威下不战自降。反倒成了敌人的帮凶。如拆除炮台。遣散兵勇。阻止人民群众的抗英斗争。以至广州沦陷。英国得寸进尺。于1841年4月扩大对华战争。兵临南京。1942年8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赔款割地(香港)宣告结束。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每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特别崇敬民族英雄林则徐。痛恨那些发国难财的卖国贼。它昭示我们。落后是要挨打的。“弱国无外交”。清末腐败的封建统治是造成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倍受凌辱的根本原因。
1841年7月。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1845年后又转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50年11月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带病前往。在潮州普宁县途中病逝。一生可谓忠君爱国。死而后已。
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1841年被遣戍新疆赴伊犁的途中。犹念念不忘对英的战事。他在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船声”、“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群策当思制犬羊”。并仰天而问“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从这些激昂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民族英雄满腔的爱国激情和报国无门的郁愤之情。可以告慰忠良的是。历史的评判是公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被塑入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组浮雕中;联合国将世界禁毒日(每年6月26日)定在林则徐虎门销烟胜利之日。充分肯定了林则徐作为反抗外敌侵略的民族英雄及世界史上第一个实行大规模禁毒的政治家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如今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祖国神圣的领土香港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以说这是对林则徐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的最好纪念。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11502.html
以上是关于「林则徐」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林则徐」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