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黄庭坚与东林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黄庭坚」黄庭坚与东林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黄庭坚与东林寺
来源:东林祖庭作者: 祥华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年间进士。哲宗时曾入秘书省任秘书丞。后迁著作佐郎。因修史“多诬”遭贬。
黄庭坚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七岁能诗。有一次他看见村外有牧童骑着车。手里拿着自制的短笛。在微风飘拂下。吹着那无腔的小调。声音十分悦耳。诗人诗兴油然而生。
黄庭坚与东林寺。说起来也是一个机缘。元丰七年(1084年)黄庭坚正在“不惑”之年。他从知太和县调监山东德平。赴任之前。回浔阳省亲。特造访庐山名刹——东林寺。这一年。恰恰苏东坡也从谪居黄州迁汝州。夜行武昌。然而顺江而下。到达寻阳。在参寥和尚陪同下也上了庐山。先去园通寺。然后再到东、西二林。这时东、西二林已恢复了四年前的面貌。东坡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在东林停留下来。有一天。他正与参寥和尚在东林寺林荫小道上散步不期与黄庭坚迎面相遇。黄素慕东坡大名。因此上前向东坡深深一揖并说:“ 在下就是黄庭坚。素慕先生大名。无缘相见。今日相遇。真是天赐机缘” 。东坡听后也非常高兴并说:“久闻大名。今日幸会。”接着又问道:“令舅和令岳近况如何?” (原来黄庭坚舅舅李常和岳父孙觉都是东坡密友)庭坚一一作答。于是二人边走边谈。非常融洽。黄庭坚借东林寺白莲为题主即口占一首:“白莲种出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师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东坡听了之后。却笑而不答。本来这首诗。写法新颖。赞颂净土。为什么又不答呢?苏东坡认为:黄庭坚还未悟到佛门的真谛。因此禅净不分。庭坚见东坡不语。认为不佳。接着又占一首“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莲花出处同。”当念到最后一句时。东坡拍手叫好。于是二人慢悠悠地从东林寺步行至西林寺。当他们到达西林以后。苏东坡看见刚恢复的西林。粉白的墙上。留着许多前人的诗句。诗兴大发。转身一望面前的庐山。在云雾飘渺中时隐时现。始终看不到他的全貌。于是禅机顿生。马上叫参寥和尚捧来石砚。庭坚在旁为他磨墨。然后苏东坡提起斗大的羊毫。濡满了墨。就在西林寺西壁空隙地方。潇潇洒洒写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黄庭坚不仅才气横溢。性格也较孤僻。特别在仕途屡遭挫折后。他非常淡漠人生。喜从左僻的典例句中。峭刻生新。他认为诗家之病有二:一是“忘念”的干扰。二是文字的束缚。客观事物一结合诗人的主观情感。就会染上主观的偏激。他赞成心境澄澈。诗文才妙。“啼猿非有恨。行客多自悲”这说明他要求做诗文也要求助于禅家治心工夫。圆圈外一点他主吸其自然。不可能求。他说:“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自生则自佳尔”顿悟一瞬间。达到心境相合。手心相应的自然境界。他喜欢据经引典。用前人的句子。但不抄袭。他常说:“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粒。点铁成金也”。如他《寄黄几复》诗云:“寄雁传书谢不能”前四字是古人之陈言。但加上“谢不能”三字。句意就变成新颖了。这就是“点铁成金”之所在。由于他见解不同。诗文之风。自成一格被人抵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黄庭坚晚年在四川涪陵居位。自号涪翁。北宋吕本中创作一张《江西崇派图》。江西诗派也因而得名。后人云:“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都充分说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领导地位。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13042.html
以上是关于「黄庭坚」黄庭坚与东林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黄庭坚」黄庭坚与东林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360.html。